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禾苗 《天风》2017,(3):47-47
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种子种下去,给它阳光,细心浇灌,不管长成什么样,它是唯一的。”我平常在家喜欢种些多肉植物,看着它们在阳光雨露中成长,不仅赏心悦目,更感慨造物主的恩泽,想起“马太福音》中所说:“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作家安德鲁·马修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需要“晴天霹雳”。对于世世代代祈祷“平安是福”的中国人来说,这简直是一个悖论。众所周知,晴天霹雳是比喻突然发生令人震惊的事情,或意想不到的灾祸。难道人生需要突如其来的灾祸袭击么?  相似文献   

3.
贺永花 《天风》2005,(7):4-5
经文:王上6:7、18、38 透过所读经文,我们看到,所罗门王当初建殿时有几个原则,但这和我们今日建“圣灵之殿”——教会, 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建殿是用山中凿成的石头圣经上说,在所罗门长达七年的建殿过程中,锤子、斧子和别样铁器的响声都没有听见,也许按常规来讲这是不可思议的,但这却是真实的。究其原因在圣经  相似文献   

4.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说:“九十九步是一半,一步是一半。”这是个超数学的概念,但于生活、于人生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国有一句俗话,叫“再掘一寸,就得黄金。”这也颇耐人寻味。我们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就得有不断挖掘下去的精神。浅尝辄止,没有耐心,没有毅力,任何事业都只能半途而废。也常听人说:“坚持下去,就是胜利。”这话说得很好。其实,干什么事情都贵在坚持,贵在求索。不坚持,不求索,即使马上就能到手的宝贵东西,也会与之失之交臂。这在世界科技史上,有过很多深刻的教训。1826年,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西在读完法国…  相似文献   

5.
“非”_般是“不”或“不是”的意思。这个字在古代就已经有了确定的含义。如,《庄子·秋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书·盘庚下》:“各非敢违卜。”“非”在现代汉语中应用也很广泛。如: “非把这件事情办成不可。”(《金光大道》) “何况,夏太太又远非虎妞所能比得上呢。”(老舍) “非把事情办成不可”意思是“如果不把这件事情办成,就不可以”。“远非  相似文献   

6.
<正>张岱年先生认为,“命”是人生问题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讲有命,以后儒家都主有命”,孔子所谓命“大致说来,可以说命乃指人力所无可奈何者。我们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之成功或失败,即此事的最后结果如何,并非做此事之个人力量所能决定,但也不是以任何个人或任何其它一件事情所能决定,而乃是环境一切因素之积聚的总和力量所使然。如成,既非完全由于我一个人的力量;如败,亦非因为我用力不到;只是我一个因素,不足以抗广远的众多因素之总力而已。作事者是个人,最后决  相似文献   

7.
廖润华 《天风》2009,(4):59-59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这里的经文特别提到“道路”、“真理”和“生命”,这是基督徒灵陛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8.
《易传》“死生之说”揆义王利民人类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自觉思考是从对死亡的警惧开始的,死亡带来的人生虚无感和湮灭感破除了生命意识的混沌状态,刺激起寻找生命价值的激情。可以说,生死观是人生哲学之网上起头的纽结,只有从死亡这生命旅途的遥远终端返观人生,才能获...  相似文献   

9.
高建国 《天风》1996,(6):8-9
读经:传11:8,腓2:17—18 在人的一生当中,最主要的存在着两种情绪,一种是欢喜快乐的情绪,一种是忧愁烦闷的情绪。人一生在世几十年之久,应当让欢喜快乐的情绪占到最主要的地位。 所罗门说:“人活多年,就当快乐多年……”这和使徒保罗在腓立比书上所谈到的话是很相同的。短短的4章圣经,提到了“欢喜”、“喜乐”两个词句达18次之多。单单在2章17—18节圣经中,连着讲了5个喜乐。  相似文献   

10.
吴恩平 《天风》2013,(10):31-31
智慧盖世的君王所罗门以他丰富的生活感悟说:"死苍蝇使作香的膏油发出臭气。这样,一点愚昧,也能败坏智慧和尊荣。"(传10:1)此话富有哲理,对每个人都是有力的提醒,尤其对每一个侍奉者,更具丰富而沉重的属灵教训。  相似文献   

11.
闫超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20-120
一、维特根斯坦对可说与不可说的划分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前言中如下说道:这本书所讨论的是哲学问题,并且,正如我所相信的那样,这些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来.是源于人类对语言逻辑的误解。整本书的主旨可以用以下的话来概括: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对于不能谈论的事情,就必须保持沉默。  相似文献   

12.
老叨 《天风》2016,(9):40-41
有人用“星期”,而有人则用“礼拜”,这两个称谓经常被交叉混用。作为度量时间的单位,“星期”和“礼拜”同为指代一周七天的概念。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区别?为何教会中有人说“星期”是迷信,而“礼拜”才是真意?让我和大家一同来查考一番吧!“星期”与创造有关既然是“星期”,当然就与星辰有关。《创世记》1章记载:“上帝说:‘天上要有光体,  相似文献   

13.
“合理”这一说法,是人们常常用到的。例如人们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合理,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合理等等。但人们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准却并不相同。我认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合理”这一说法。一,“合理”意味着“合乎事实及其规律”。也就是说,“合理”以“真理”为基础,而建立在谬误基础之上的想法和做法则必然是不合理的。“合乎事实及其规律”,意味着从事情的“已在”来讲,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而从事情的“未来”来讲,是“可能”的,而不是“没可能”的。所以,我们要使自己的行为是合理…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婚礼上,司布真先生对新郎说:"我亲爱的朋友,难道你不开始觉得骄傲起来了吗?因为保罗说丈夫是妻子的头。所罗门说‘才德的妇人,是丈夫的冠冕’;冠冕是在头上的。但管治的功能仍然在于头;除非我们每一个人持守我们的本位,否则家庭的次序永远不会正确。"  相似文献   

15.
说“安”     
许慎《说文解字》对“安”的解释是:“安,静也。”《尔雅》曰:“安,定也。”《周书&#183;谥法》中说:“好和不争日安。”按照古人的解释,“安”就是“静”,就是“定”,就是“好和不争”。一个人能够做到“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长期的修炼。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修炼,不是躲到深山古刹去修行,而是一种对自己心灵的历练,“安”是需要磨练的,就像雏鹰需要在风雨中磨练自己的翅膀一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在苦难中磨练,直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这样就自然达到了“安”的境界了。  相似文献   

16.
青蛙看海     
青蛙很想看看海是什么样子。他去问见多识广的苍鹰怎样才能看见海。苍鹰说:“哦,这很容易,只要你登上前面这座高山, 就能看见海了。”“天哪,那么高的山!”青蛙仰起头,吓得吸了一口冷气,“我  相似文献   

17.
<正>这是一个已咨询10多次的个案。咨询师是个新手,这次督导的主要议题是她不清楚为什么来访者看到的自己和她看到的形象不同。来访者的不同形象:情绪表达上被督:“来访者描述自己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我看到的不一样,她说自己是一个平静的人,处理事情非常冷静。在咨询中大多数情况下她都是如此,但她提到的几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当她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她的情绪反应就不再是我熟悉的模式。”督导:“你能具体说一下吗?”被督:“比如之前她曾说在和朋友聚会的时候说到一个新闻事件,她表达了不一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论语·子路》中“南人有言”之“南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在《礼记·缁衣》中有一段基本相同的文字:“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个“南人”是谁?历代注家都说是南国之人。这自然没有错,但等于不说。来可泓先生说是吴、楚之人来可泓《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4页。,饶宗颐先生说是楚人饶宗颐《帛书〈系辞传〉"大恒"说》,载《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  相似文献   

19.
论作为现实和理论问题的“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 ,社会与传媒对于诸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等各种“精神”的呼吁和赞扬之声日渐高涨。这是一个让人感到高兴的好事情。毛泽东早就说过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的精神性状直接决定着他生活的方向、意志的强弱和作为的大小 ;而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 ,也都需要人的“精神”来做支撑、做动力。我们今天要加快现代化的步伐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更是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精神”。这应当说是不成问题的。然而 ,什么是“精神” ,我们现在倡导的各种精神的…  相似文献   

20.
李世峥 《天风》2014,(7):34-35
《马可福音》7章1节记载:耶稣和门徒在加利利一带活动时,“有法利赛人和几个文士从耶路撒冷来,到耶稣那里聚集”,他们极有可能是受犹太公会的委派而专程到来.单单从这种认真的态度来看,我们会觉得他们一定有什么十万火急的事情.可是,当我们清楚这些人的来意之时,就会因他们的举动而哭笑不得.原来,法利赛人和文士远道而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曾看见他(耶稣)的门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参可7∶1-23).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