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福泉 《美与时代》2004,(10):68-70
画面作为电影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本身是没有固定意义的,它只是构成影片的"原材料",就像是作家笔下的字词,它本身只是进行作者思维再现的材料.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的张艺谋,是摄影师出身,历来注重电影画面的空间构图、色彩、造型等叙事元素的独特运用;注重于画面形式感的追求,并赋予它们浓郁的象征意味.象征将现象改造成导演自己的一种观念,将观念通过画面变成意象,传达给观众.在影片中象征所揭示的深刻含义是由影片本身的画面和造型直接传达给观众的.画面本身在银幕上传达给观赏者的并不是原原本本的外在物理现象,而是在他们大脑中唤起了某种共鸣的现象,从而在那个视觉形象中感受到无形的普遍性意义.画面的象征意义成了举足轻重的电影语言.  相似文献   

2.
杜琪峰是香港的一位多产导演,从武侠到喜剧再到黑帮枪战片,都有涉猎.在武侠电影这一类型中,他在1992年与梅艳芳、杨紫琼和张曼玉合作了<东方三侠>.同年,他还和周星驰合作拍摄类型喜剧<审死官>等.但能体现他成熟电影风格的是黑帮枪战片(包括他监制的).这类电影有<一个字头的诞生>(1997)、<暗花>(-997)、<暗战>11999)、<枪火>(1999)、<非常突然>(1995)等10部电影.  相似文献   

3.
<楚门的世界>和<天下无贼>两部影片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喜剧作品,其在带给观众笑声和欢乐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中西美学之比较的浓厚兴趣.西方美学立足于艺术和科学、美与真的一致,强调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本质.中国传统美学则以儒家美学思想为主体,以德和仁为内容,主张美与善的统一,其审美活动通常具有政教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一)情节梗概 中国导演郑晓龙拍摄的<刮痧>是一部以中医传统疗法刮痧为观测点,集中体现中西文化差异与冲突的一部影片.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位电脑游戏设计师,他与妻子在美国奋斗了八年,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年度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地告诉大家,自己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然而随后一场意外却将他从梦中惊醒.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支柱--儒家、道家.二者相辅相成,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对人们的行为、观念、思想产生着深刻影响,对文学创作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李安被认为是一位中西合璧的导演.就电影<卧虎藏龙>(以下简称<卧>)来说,李安内敛的性格和影片主人公李幕白隐忍的性情正好吻合,而影片中渗透的道家思想更是值得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6.
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改编自20世纪发生在日本的一个真实故事.影片凭着八公的忠诚、教授的爱心以及人狗之间的温情打动了亿万观众.并让很多人沉思.影视作品若要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不能单单体现技术,不能单单体现欲望,也不能单单体现智慧.它应是技术、欲望和智慧的统一.<忠犬八公的故事>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忠于事实,并更好地将事实题材进行艺术的加工处理,也是影片感人至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盗梦空间》的叙事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新作<盗梦空间>在北美上映后连续三周蝉联北美票房冠军,影片引入中国大陆后也获得了相当高的票房收益.虽然许多观众表示看不太懂这部电影,但其实<盗梦空间>与诺兰的其他影片相比更容易被理解.它并非混乱的非线性叙事,总体来讲是线性的叙事,内容是非常简单的偷盗故事.关键就在于,导演将这一简单的故事,讲述得既复杂而又富有想象力.这种讲述方式的基础是电影高超而又奇妙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是由基本序列互相结合产生的复合序列构成.这种序列的排列组合,提供了影片多种叙事之可能,使影片既跌宕起伏,又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8.
电影<斗牛>是一部战争喜剧片,导演将镜头对准战争时期的普通中国农民,表现了农民牛二坚韧顽强的优秀品质,谱写出一支人与牛在战争中艰难生存的生命赞歌.电影中的奶牛成为影片的绝对"女主角",与农民牛二之间产生了独特之"爱",向观众展现出一人一牛"相濡以沫"的凄美画面.  相似文献   

9.
唐文明 《哲学动态》2002,1(3):11-15
时下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本无哲学.的确,中国本无哲学这一名相.但持论者当然并不仅限于计较名相之有无:说中国本无哲学,并不止于说中国本无哲学之名相,而是说,中国本无源自古希腊的那种称之为哲学的思想习惯和传统.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认为,孔子的<论语>里讲的只是一种哪里都能找得到的"常识道德","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而<易经>中的思想虽然表明"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但也"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面","超不出抽象的开始".[1]  相似文献   

10.
纪捷 《美与时代》2007,(2):105-107
田间是人民诗人,他深深热爱着晋察冀边区这片热土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亲爱的土地>和<铁的子弟兵>运用新的艺术形式和手法,真实地描画了边区普通农民、子弟兵新的思想、情怀和姿态,记录了时代光彩,深切表达了他对普通人民的热爱和赞美.  相似文献   

11.
电影服饰中,色彩正用这特有的语言为我们传递着电影的信息,拉近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为观众保留了想象的空间。《十面埋伏》、《红高粱》、《罗拉快跑》、《海洋天堂》这些影片,都彰显了服饰色彩为影片带来的震撼与宁静。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卖弄新潮概念的多,实实在在深入研究的少,在这少数坚持踏踏实实做学问者中,贾玉民教授可以说是一位坚守精神家园的的学者.他一直坚持寻找现代文学研究的新的切入点,力求突破传统的文学运动 作家作品的惯例,从文本出发,以主题现象为线索,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新文学主题现象论>一书便是他多年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的多篇论文曾经被权威的<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这足以说明这些论文的价值与份量.  相似文献   

13.
在俄罗斯,对中国哲学的研究要追溯到18世纪.俄罗斯第一批汉学家把儒家的早期经典<大学>、<中庸>翻译成俄语出版(<大学>译本在1780年问世,<中庸>译本于1784年问世).俄罗斯现代著名汉学家维·费·费奥克蒂斯托夫甚至认为,俄罗斯的汉学正是从出版这两本哲学著作开始的.[1]到了19~20世纪,俄罗斯汉学大学者И.比丘林、В.П.瓦西里耶夫、П.С.波波夫、В.М.阿列克谢耶夫、Н.И.康拉德、Ю.к.休茨基、А.А.彼得罗夫都对中国哲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除了坚持不懈地研究中国哲学,更是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4.
是"谬见",还是真实?——对一种责难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恩格斯不同,马克思早在撰写<神圣家族>之前就与费尔巴哈思想有着批判性的距离.恩格斯试图建立自然辩证法,马克思则只是把黑格尔辩证法改造成了立足于人的存在的实践辩证法.恩格斯最有资格和能力整理<资本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实际工作无懈可击,况且马克思在这方面对其持有某种保留态度.承认马克思常人的一面,不仅不是庸俗化,而且是更真实地了解其思想的必要前提.正视马克思同恩格斯在思想上的异质性,恰恰是通过恩格斯理解马克思的一条不可替代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茶神陆羽是著名的道教行业神,民间信仰中把他尊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在传统绘画艺术中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很多且题材形式多样,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中国的茶文化,其中以陆羽形象为主的作品,有元代赵元的<陆羽烹茶图>、明代文徵明的<品茶图>,唐寅的<事茗图>,陈洪绶的<烹茶图>以及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山本梅逸所绘的<陆羽像>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张艺谋几乎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名字,我一直以为张艺谋的人生如他的电影一样充满传奇,直到看了他新近出版的口述传记《张艺谋的作业》,我才恍然大悟,电影奇才张艺谋原来下的也是笨功夫。张艺谋涉足摄影时还是一个20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启蒙老师是他的表哥。那是有一次跟着表哥拍了一夜照片,使他一下  相似文献   

17.
一、水生和水生妻的原型是孙犁大妻 <荷花淀>和<嘱咐>这两篇小说,可以看成姊妹篇.虽然从副标题上来看,应该把<荷花淀>看成是<芦花荡>的姊妹篇,因为两文的副标题分别是"白洋淀纪事之一"和"白洋淀纪事之二".但是,从人物和情节上来看,应该把<荷花淀>与<嘱咐>看成姊妹篇.因为两文有相同的主人公水生和水生妻,有互相连贯的故事情节--<荷花淀>写水生妻送郎参军,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嘱咐>则写抗日胜利,水生请假回家,在家里住了半夜,妻子乘冰床子送他回到部队,嘱咐他好好打仗,尽快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相似文献   

18.
姚燕 《哲学动态》2004,(5):42-42
跨文化哲学不只是限于作比较哲学研究,而是一种"对照"(contrast)的哲学."对照"是差异性和互补性、连续性和间断性之间律动、辩证的相互作用,它最终能导致哲学中不同传统的真实互益."对照"的智慧在中国哲学中有其起源,在<易经>、<老子>和其他哲学文本中有丰富的资源,<太极图>展示了一种"结构的对照".将它置于时间的坐标,就有"动态的对照",所有个体生活史、群体历史与宇宙过程都通过先、后瞬间连续和间断地相互作用,处于一种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女性--兼论赛珍珠的中西文化合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美与时代》2005,(8):81-83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一生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出生才四个月,便随父母漂洋过海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国土.她的名动一时,也因为其以中国生活为题材的<大地>、<母亲>等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中国)……"  相似文献   

20.
贺莹 《美与时代》2005,(3):77-80
戴望舒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枝奇葩.终其一生的创作,诗的数量不过90余首,虽然数量不多,却开拓了一条中国新诗创作的新路径.众所周知,为戴望舒奠定诗坛地位的诗歌是<雨巷>,但是<雨巷>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创作风格,而且也不能反映他以后对诗歌艺术孜孜不倦地探索过程.对于戴望舒诗歌的研究,应该有更广阔的视角和宏观的把握,不能把眼光局限于<雨巷>,给人以戴望舒的作品风格局限于此的错误印象.所以,戴望舒的诗歌是复杂而充满了艺术之思的,并不是具体的某一个时期,便能代表他的诗歌风格的.如果仅仅以戴望舒自己的诗歌理论<诗论零札>为标准,来论述戴望舒对诗歌形式的思考,就会走向偏颇.作为戴望舒的好友施蛰存曾经写道:"据我的猜测,对于新诗要不要用韵的问题,望舒对自己在三十年代所宣告的观点,恐怕是有些自我否定的."(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