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儿童对假装的认知发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桂琴  方格  杨小冬 《心理科学》2003,26(5):898-900
1 引言  近二十年来 ,儿童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的发展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认知发展研究领域里占有主导地位。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主要探查了儿童最基本的心理状态方面的知识 ,这方面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学前儿童何时能理解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表征 ,这种表征有时可能与客观现实不同。儿童对心理表征的理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对错误信念的认知 ,儿童是否认识到人的信念并不总是与客观现实一致 ,人的信念可能错误地反映了客观现实。关于错误信念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实验证明儿童在 4岁以后已能理解错误信念。据此研究者…  相似文献   

2.
刘国雄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9,41(10):939-946
对情绪的心理层面的理解是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中出现得相对较迟的能力, 他们如何通过愿望和信念等不同的心理状态对人们的情绪做出判断?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采用不同策略推测情绪的能力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本研究结合主人公愿望是否得到满足的状态, 通过利用图片故事个别测查的方法探查了90名3~5岁学前儿童在“内容错误信念”任务中对他人情绪的推测。结果显示, 年幼儿童、尤其是3岁幼儿的高兴情绪理解受其对情境是否满足愿望的认知的影响, 呈现出显著的“积极情绪偏差效应”; 学前儿童对情绪的认知表现出从不能采用信念—愿望策略到错误地采用信念—愿望策略、到正确采用信念—愿望策略的发展模式, 且其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落后于其错误信念理解的“滞后效应”。结果还显示幼儿的惊奇情绪判断不仅由信念成分决定, 也受愿望理解的影响。这些结果突显出心理状态在儿童情绪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揭示出学前儿童相对完整的朴素情绪理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儿童朴素情绪理论发展的近期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国雄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6,29(3):643-645
儿童的朴素情绪理论是其心理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当前具有国际前沿性的研究课题。该文阐述了朴素情绪理论的基本含义及其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综述了关于儿童朴素情绪理论发展的近期研究,揭示出儿童从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过渡到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的发展趋势以及信念理解中的滞后效应,并探讨了影响儿童朴素情绪理论获得和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丁芳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3,26(5):896-897
关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开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 ,是继皮亚杰理论、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研究之后又一个有关儿童社会认知的重要研究方面。心理理论意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 ,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目前 ,考察执行性功能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西方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本文试就执行性功能与儿童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要介绍和分析 ,以期为我国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积累资料 ,并能为在实践中指导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1 什么是执行性功能  Welsh和Pennington(1988)将执行性功能定义…  相似文献   

5.
幼儿对心理状态的认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研究探讨3—5岁儿童对自身和他人心理状态认识的发展过程.借助图片和玩具结合四种作业任务,对191名儿童进行了实验和短期追踪实验。结果表明:3岁儿童尚不能对心理状态作出认识,4岁半左右是儿童认识心理状态的转折期,到5岁末能完全把握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在四项作业任务中,儿童通过的先后次序为他人误念判断和他人未知判断、现象一实在区分、表征变换.这一方面与儿童的认知发展趋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实验的情景和材料有关.  相似文献   

6.
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语是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字面形式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形式,在儿童言语发展领域中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认知对象。该对儿童在反语理解任务中的困难根源进行了探讨,介绍了目前关于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机制研究的两种主要途径,一是采用成人反语识别理论去解释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过程,二是从二阶心理理论角度开展的解释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机制的尝试,最后在暗示假装理论和二阶心理理论的框架下对现有的研究证据进行了整合的讨论,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于儿童心理洞察力发展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将个体认识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统称为个体的“心态理论”(theoryofmind)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包含着人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思想、信念、愿望、意图、情感等,各因素间里逻辑性联系,该模式为人的行为提供一种因果性解释机制。“心态理论”模式的发展对儿童社会认知、适应性行为以及元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该研究涉及许多具体方面,本文主要提及下述几方面的研究:儿童早期对情绪的理解、儿童早期对伪误言行的理解以及儿童孤独症的表现等。大部分研究发现,3—4岁是儿童早期心理洞察力发展的重要年龄。  相似文献   

8.
赵欣  李丹丹  杨向东 《心理学报》2022,54(8):892-904
本文探究了4~6岁儿童社会善念理解的发展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测量了100名4~6岁儿童的社会善念理解、心理理论、亲社会性和执行功能。结果发现, 随着年龄增长, 儿童愈加在社会评价和朋友偏好上倾向于社会善念人物, 并且此社会善念理解能力与心理理论的发展呈显著正相关, 且此相关在控制了年龄、执行功能及亲社会性后依然稳定存在, 但社会善念理解与亲社会性并不相关。此结果表明, 心理理论可能对社会善念理解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关于儿童守恒概念的研究是人们早已熟悉的课题。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世界各地跨文化研究中得到了大量支持的材料,但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当代认知心理学家通过训练或改进实验技术使前运演阶段的儿童完成具体运演阶段的作业。Gellman(1969年)让儿童自己运用各种方式摆弄物体,成人给以反馈信息使4和5岁的幼儿园儿童获得守恒。70年代以来,欧洲的心理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趋向,即“发生社会心理学”。他们重视社会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因果关系,注意到儿童之间相互交往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作者在儿童科学概念认知领域的研究,其中包括儿童的朴素生物学、朴素物理学认知及其与心理理论发展关系的研究。作者研究了儿童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自发概念,包括对生长、衰老、疾病和死亡等生命现象的认知,探查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物理学概念(如力等)的朴素认知,力图发现儿童早期认知中的潜力,同时探明他们相应的错误概念,并采用教育干预实验,促进儿童科学概念的转化。还探查影响儿童科学概念发展的因素,包括外部教育条件以及个体认知能力(如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推理能力等)。研究发现,儿童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前就对人类重要的科学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朴素理论”,他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作者主张儿童的科学教育(包括健康教育)应该以儿童的“朴素理论”为基础,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