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美国本土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杜威的“经验的自然主义”美学具有鲜明的生态精神和深厚的生态意蕴,这在其哲学基础经验存在论、经验方法和审美本体论、审美主体论、审美功功能论等诸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这样的美学无论对于生态美学的建构还是对于人类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从生态文明之生态哲学的新视野透视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包含了内在关系存在论(“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生态存在观、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道在万物的的生态价值观、人副天数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寡欲”“节葬”的朴素生态主义的适度消费观。  相似文献   

3.
正传统美学中的"畅神"说,体现了魏晋时期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无疑是传统美学中自然审美观的真谛,其现代人文价值不可小觑。它能够调动现代人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促使现代人自觉地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生态美学的现实意义。"畅神"说的现代人文价值,还在  相似文献   

4.
曹瑜  何利君 《学海》2023,(6):15-21
启蒙以降,工业文明与环境危机的“辩证法”引发了人们对于人、自然、社会、科技等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西方生态伦理学率先以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规律为依据,建构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社会生态学等思潮基于环境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论证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同构性;马克思以感性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生存论基础,揭示了贯穿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中的精神生态向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两个结合”为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基于“五位一体”的生态伦理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进路及其新时代形态,既是人类现代化进程及其文明新形态的再现与预示,也是人、自然、社会、科技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时代智慧。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论》语境中,马克思多维度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所特有的历史性质和历史形式,进而揭示了其中固有的内在矛盾及带来的深刻危机。这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现代私有制所建构起来的占有关系,使得人的主体性获得了特定历史内涵,自然界因此沦为一种从属性的手段和工具的规定。二是资本的权力及其统治,造成了对自然的双重戕害,包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自然界和人的肉体存在本身即劳动者"自身的自然"。三是资本权力借助于自然科学及作为其外化形态的技术对自然界的驾驭、支配和征服,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愈益带有敌对的性质。我们只有沿着马克思的独特运思方式,才能真正领会人与自然之间对象性关系是如何历史地建构起来的,进而揭示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基础。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道德教育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型道德,既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也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人类作为道德主体应当承担生态道德,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生态道德建设.生态道德建设关键在于生态道德教育,包括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生态道德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7.
论中介客体     
论中介客体任平目前学术界研究客体问题的主导框架和运思模式都因袭了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框架。这种框架的缺陷在于:它撇开了实践或认识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表现在客体观上,首先使主体性变成了唯一性、单一性和同质性;其次使主客体之间成为单一关系结构;第三使运行结构偏狭;第四使活动结果单一。新的研究框架应当是具有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结构的主—客—主框架。这种框架首先可体现出多极异质主体性;同时能涵主—客关系与主—主关系,使客体具有中介性和交往性;主体不仅与客体相互规定,而且与另一极主体相互规定。主—客—主框架,突现了中介客体的范畴。所谓中介客体,是指多极主体交往活动中的共同对象。诸多主体间借助于中介客体的联结,形成交互主体间性关系。客体作为上一代主体交往的结果,它又成为后一代人交往活动的条件。客体的规范性与主体间交往活动的创新性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中介客体范畴的提出将使历史观、认识论、科学观、价值论、伦理学乃至日常思维领域发生整体性的转变作用。如在历史观方面,把客体作为中介,即可把社会关系向实践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即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这里社会关系是通过自然这个客体的中介作用而建立  相似文献   

8.
西方绿色思潮以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中关于"自然的极限"和对"技术运用与经济增长限制"为基础,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否定"自然的极限"、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生产主义",进而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同生态学对立起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看待自然的极限、生产力发展理论、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以及与生态思维方式的关系等问题,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质展开了系统辩护,并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学的一致性。这些辩护无论是对于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还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着复杂多样的道德问题.从道德的视角把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生存环境、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道德操作应遵循以人为本、公正、科学发展的原则.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道德价值,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提升主体的道德素质,更新道德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忠 《现代哲学》2016,(6):17-22
我们正在进入城市社会,生态意识是城市与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但生态不等于自然,生态性不等于自然性。客-客关系、主-客关系、主-主关系、主体自身关系,是生态关系的基本内容。生态问题、生态意识具有深刻的城市性。伴随城市社会的推进、城市化所导致的综合失序,人们日益认识到,所有的涉人关系、非涉人关系都是复杂性、互动性、多样性、变动性的统一,都具有生态性。城市是多重涉人关系、全面生态关系的感性节点,不合理、缺少伦理反思的城市化是导致诸多涉人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转换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城市生活的伦理化,对解决包括自然环境等问题在内的所有生态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