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覃江 《法音》2010,(4):41-44
<正>佛教各乘各宗都把得到正见做为修行最重要的前提。如《佛性论》所说,学佛要"以正见为先行",因为正见总摄了戒定慧三学。陈兵教授把"得正知见"做为大乘根本四加行之一,并依经论和古德的开示,断言"无正见而修,称为盲修瞎炼"。龙树菩萨把正见对于学佛修行的作用比喻为我们走路的时候要"先以眼见道而后行",如果不能先认清道路,就会步入歧途。唯有正见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圆满解脱,《正法念处经》说:"出世涅槃,正见为  相似文献   

2.
华严法界缘起思想在大乘解脱论中的真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业 《法音》2006,(12):12-18
佛教各学派的教义理论虽然存在种种差异,但它们的终极取向还是归摄在如何修证佛法、如何达到解脱的目标上。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华严宗有关修行解脱论中的教义也不例外。天台与华严同为中国佛学显教体系的精华,然天台宗的教理在诠述诸法实相,而以性具说为依归,教观总持是天台佛学体系的最高真诠。华严宗则综合天台的实相论与缘起论,一统印度中观、瑜珈两大学系的论争,而以诠述唯心缘起无碍法界不思议为宗趣,而以性起说为归宗。此二派的学理,堪称中国佛学显教体系之精华。华严宗是依《大方广佛华严经》所建立的一个大乘宗派。此经是…  相似文献   

3.
学诚 《法音》2010,(7):29-32,33,34
<正>一、生处能熟靠串习,熟处能生在用心我们修行、学习、做事,就像做饭,都要"生处能熟、熟处能生"。什么叫"生处能熟"呢?生处能熟,就好比要把白米煮成熟饭,火烧大了不行,烧小了也不行,否则,要么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眼于网络中佛教僧人的修行活动,选择其中最基本的两项——化缘和持戒作为考察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考察网络对僧人修行的实际影响,分析网络化修行中僧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以保证佛教在僧人网络化修行中能够实现出世修禅悟道的宗教性与入世弘法利生的社会性双重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5.
释圣玄 《法音》2012,(9):6-15
引言由于对佛陀教义阐释的不同,以及各个地域文化、语言的歧异等因素,在佛灭后约一百年,佛教内部发生严重的分裂,因而形成二大系:上座部系及大众部系。上座部(Sthaviravqda)较为保守,侧重传统及事实,因此主张严守固有的戒律,极力维护原始佛教的理想人格——"罗汉"的神圣地位;反之,大众部(Mahqsqxghika),则较为开放,因为注重理想,故行为进取,但不拘小节。这两种不同的思维倾向,让佛教走上分道扬镳的不归路,这就是部派  相似文献   

6.
佛陀说过:“僧伽和合,快乐吉祥”。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现在正在证明佛陀所说的这个真理。分别属于各大洲不同佛教派别和传统的如此之多的佛教领袖们为着共同的目标在同一个舞台上联起手来,是中国政府的热情支持和中国佛教团体的勇敢开拓促成了今天的殊胜因缘。在深入话题之前,请允许我提醒诸位,摩诃玛古德大学有幸于2005年11月1—5日在泰国曼谷主持举办了第四届世界佛教峰会。这届峰会是在泰国僧王苏达·法拉·尼拉那桑瓦拉的眷顾和泰国政府的全力支持之下得以召开的,它吸引了世界各地南传佛教和大乘佛教的3500多名佛教领袖和学者汇聚一堂。这…  相似文献   

7.
成蹊 《法音》2013,(4):51-57
六戒会最初的教导,是从内务开始的。慢慢地,戒子们的注意力便被引导到威仪上来。行、住、坐、卧,听来最简单不过的,但直到大家被要求去照做的时候,才发现事情远非如此。要想把四威仪做好,对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的要求是综合的。净坛、请引礼过后,戒子们正式进坛,随后开始了四威仪的教授。这时候,引礼师们的香板就请出来了,当最初"冒泡"(二师父演悟法师对违规的形象称呼)的戒兄肩头被香板打下清脆的一记之后,  相似文献   

8.
古德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生为人能够修习佛法,实为莫大福报,所以应该倍加珍惜,应该时刻怀着感恩报恩的心愿,不忘弘法是佛子的使命,在自己修行的同时,抓住机缘,弘扬佛法。佛陀在世时,随缘度化,应机说法,度人方式不拘一格。到今天,我们必须依然继承、学习、发扬佛陀的精神,因时因地因人,随缘应机弘法。  相似文献   

9.
印顺 《法音》2005,(8):23-27
生 “解脱生死”,是修行佛法的根本问题,所以“了生死”、“了生脱死”,成为中国佛教界的一般论题。然而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大家似乎并不想正确的去认识,所以不免有以讹传讹的传说流行。  相似文献   

10.
夏德美 《法音》2014,(3):35-44
正《梵网经》收于《大正藏》第24册,题名下标有"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共2卷,上卷讲菩萨的阶位,下卷讲菩萨戒法。《梵网经》是一部奇特的书,大约从隋唐以后,汉传佛教菩萨戒的授受主要以《梵网经》为依据,因此在以大乘佛教为主要特色的汉传佛教界,《梵网经》一直具有很高的地位。但这一经典自古以来就受到诸多质疑。隋代《众经目录》最早著录此书,但将其列入疑伪品。近  相似文献   

11.
学诚 《法音》2014,(11)
正"道次第"是一种统合佛教各宗教义的理论体系,更是一个整合佛教各派法门的修行路线。历史上,大乘佛法自印度兴盛,逐渐形成了中观、瑜伽两大支派。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译经家——鸠摩罗什和玄奘,同时也身居当时中印佛教界的顶严,各自系统翻译传布了中观、瑜伽两派的根本经典,为汉传佛教打下了深厚的大乘根基,荫泽至今。说中观、瑜伽是汉传佛教的直接源头,应不为过。不过长期以来,人们更多注意的是双方在空性  相似文献   

12.
理净 《中国宗教》2022,(2):48-49
《大乘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现今流行的版本为南朝梁代真谛译。这是以如来藏为中心理论,为发起大乘信根而作的一部大乘佛法概要的论书。《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佛教的根本经典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大乘佛教思想的建立有很大影响。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思想发展,而且影响了中国佛教整体思想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佛教慈善事业是大乘佛教修行方法之一。大乘佛教福慧双修的理论,强调修福是第一位的修行。一个人只有满足了物质生活的最低需求(福报),才能追求精神需求(智慧)。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在2000多年的发展史上,始终强调福慧双修的信仰特色。  相似文献   

14.
我的判教观     
济群 《法音》2009,(5):22-26
本文以皈依、发心、业果、戒律为各宗共同的修学基础,以解脱为三乘佛法的核心目标,以菩提心为大乘佛教的不共教法,以净土法门为方便之道,为学佛修行的后保险。这一定  相似文献   

15.
林清凉 《法音》2012,(6):28-35
尽管在中国的汉族地区,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素食与佛教似乎一直就存在着一种无可争议的不解之缘,但同样几乎众所周知的是,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以及东传日本的佛教均没有明确要求佛教徒必须素食,素食仿佛只是中国汉传佛教的一项不共传统而已。于是,在佛教界也就常常会出现一些有关素食的疑问和争议。  相似文献   

16.
<正>“人间佛教”提出一百年来,其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菩萨精神改善人心、人生、人间的义理已臻完备。人间佛教对佛法的传播采取了一条适合现代众生、行教重于言教的入世化、人间化、现代化路线。  相似文献   

17.
普正 《法音》2012,(9):65+77
本刊讯应中国佛教协会邀请,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组成以真蜂法师为团长的青年僧侣修行体验团一行38人,于9月6日至10日在苏州重元寺修行体验。体验团的成员分别来自韩国佛教的三论宗、太古宗、真觉宗、观音宗、元晓宗、总指宗、普门宗、法轮宗等宗派,具有广泛的代表性。9月7日上午,在苏州重元寺举行了修行体验团修行体验启动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心澄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张琳、国际部主任普正法师、寺庙办主任清远法师,  相似文献   

18.
林欣 《法音》2002,(3):14-25
一、两种禅法系统上座部佛教,巴利语Ther-avda,又称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于佛陀般涅?后三百年左右的阿育王时期,由印度本土向南弘传到斯里兰卡、缅甸等地发展而成。上座部佛教的三藏经典使用巴利语(Pli),基本守持了原始佛教的传统。今天的上座部佛教主要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上座部佛教也传播到欧美等地,并有持续发展之势。流传于上座部佛教的禅法目前大致可以概括为两大系统,第一为正念系统,第二为止观系统…  相似文献   

19.
西汉末年佛陀口述的佛经就已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只是口传,文字的书籍并没有传过来。佛教传入中国后,借助于汉文化、汉字、纸张以及印刷术等的成就,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逐步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  相似文献   

20.
尊敬的净慧法师,各位同仁,各位善知识: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样的会,我事先没有提供论文,所以今天会上是即兴发言。我临时想到了一个题目,叫人生佛教生活禅。净慧法师倡导的生活禅到今天已经走过了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