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闲     
有一天,某位朋友捉到了报纸上一个别字:你看,把“休闲”写成“修闲”了!他说得没错。事后查检辞书,真的还没有找到“修闲”这个词;我在电脑上敲出“修闲”两个字,下面立即出现一道红色浪线!但我琢磨,“修闲”虽然不是一个固有的可以独立运用的词,却是一个很好的词组,它与“休闲”只是读音相同,  相似文献   

2.
改口     
正自外孙上幼儿园,我就是外孙的专职车夫。每天骑着"电驴",两点一线,家——幼儿园。退休也闲,正好有点乐趣。"哟!好久不见,送外孙上幼儿园呀?""哎!哎……上班呀!"是原单位小陈。去幼儿园会经过小陈的小区门口。我与小陈共事有些年,虽然在一起交往时间不长,但对小陈印象特别好。他刚毕业分来时,在生产基层待了几年,因能力突出,后提为班长。过了几年,调  相似文献   

3.
正"小朋友,你爸爸是做什么的呀?""修马桶的!"提问的幼儿园老师完全没料到上公开课时会听到这么个奇葩的答案,一时接不上话,微笑在脸上僵硬、凝固。而那出声的小女孩完全没意识到气氛的尴尬,还当是老师没听清,便重复道:"我爸爸是修马桶的!"——那个一出言便叫人哭笑不得的小女孩就是我。我会这么说,只因家里马桶坏了,而爸爸修好了它。若非妈妈及时地告诫我不能这么说,我指不定哪天就说"爸爸是修电灯  相似文献   

4.
心有常闲     
正读中学时就知道陶渊明的那句"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却直到中年,为紧张的生活和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直至感到疲惫和劳累,才知道"心有常闲"是多么奢侈而珍贵!一日读书,读到宋代诗人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想来诗人平日里也是奔波劳碌  相似文献   

5.
忙迫与从容     
正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幅马和之的《闲忙图》,画一个老渔翁在河滨树下织革履,鱼篓斜倚树根,一片闲适景色。命名典雅异常,取忙迫之中,心神安适从容之意,对当今的生活情趣,真有无穷的启发。现在的生活情趣,只剩有一个"忙"字可以存在了,大家见面,第一句话总是近来"忙"得如何?我去参加一个宴会,一位老友不终席而要去,向大家一抱拳说:"对不起,我还有三个场合得去应酬一下!"他匆匆离去之后,我不禁大惑不解,真的忙到了这种地步了吗?人生趣味尚存几许?  相似文献   

6.
茶禅一味     
很喜欢周作人的小品文,总觉得他的文字中有一种淡淡的禅悟滋味,譬如《吃茶》中的这段文字,读来不觉让人心头凛然一动:"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由"半日之闲"到"十年尘梦",这已是十足的禅悟的感觉与境界了!知堂老人的禅悟,得之于茶,这片刻与茶共度的时光,比  相似文献   

7.
一、风流才子之心路历程 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到"六如居士",从年少时的伥伥到黄金泪洒满两袖的科考才子,唐寅曾经历了大喜大悲的岁月,伤花悲秋,醉酒吟花的失意年华,扪心自问"我是谁?"其《伯虎自赞》中有言语:"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有我."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流,灵与肉的对抗.风流不羁与伤悲落寞蕴含其中,藏而不露,隐而不显.唐寅于嘉靖二年癸未十二月二日病逝,年仅五十四岁.绝笔写照:"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不愧为自称是"天上闲星地上仙"的唐伯虎,将生死视为邻居,何等的洒脱!然而感慨之余却也隐隐有种此才辜负,明珠暗投,纵有国色却投野翁家的悲怆与落寞;"满腹有文难骂鬼,措身无地反忧天",有才无用的无奈;"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知己难寻的悲哀.  相似文献   

8.
十亩心田     
正闲来无事,在微博上乱翻,看到有人做了一个关于"心有几平方"的小测试,顿时好奇,点开来看,顺着题目一路指引,做完了测试,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大笑着喊旁边的爱人:"你猜猜我的心有几平方?"爱人头也没抬,说:"你这人心大,怎么着也有一百多平吧!""错!十亩!"我报上了正确答案。那边终于把头抬了起来瞅着我,目不转睛地送上一句话:"这心得有多大啊!你傻大姐啊你!"说归说笑归笑,生活中的我  相似文献   

9.
方向     
谭玉兰 《天风》2011,(10):65-65
<正>当我昏蒙的时候,我是一只迷途的羊,生活在茫茫旷野,任由同类来伤,人说:"忍为高,和为上。"好!我忍,我忍!可是,忍的结果是——身心受伤,那时,我的心中充满绝望!那时,那时只因我心中没有方向……当我的身心受伤之后,我成了一只长角的羊,只因"忍"字的构成是心字头上一把刀,为此我最恨忍字。我绝不再引颈待毙,任由别人往我的心中插刀,我奋起反抗,谁伤害我,我绝不  相似文献   

10.
心有常闲     
正陶渊明在他的《自祭文》里说:"心有常闲。"我想,陶渊明先生这里的"闲"字,是指我们匆匆人生之旅中的小憩,就如书画作品中的留白,就如我们家中的庭院,那是心灵的窗口,更是人生的顿悟。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其实,我们要获得自在无碍  相似文献   

11.
各位大师、各位箓生、各位道长: 大家下午好!箓坛安排我做一个关于授箓的目的和意义的讲座.我想,就我们道教的传承来说,主要体现在学道与修道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靠"授受",就是我们今天举行的授箓仪式,由箓坛大师带领众箓生通过这个仪式来领悟道教的义理及其精神.另一方面就是要自己去"修"和"悟".我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家人了道门以后,要自己去修学、自己去体悟"道"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四季,一艘神奇的船,载着我,驶进春天。啊,春日,红了枝头,春雨,绿了山川。人们争相播种希望,谁不憧憬有一个丰年!就连南来的燕子也发出赞叹:“好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四季,一艘神奇的船,载着我,驶进夏天。啊,夏日,把荷塘绘成一幅画,夏雨,摧着高粱玉米往上窜!斗笠下,闪烁着晶莹的汗珠,哪一滴汗水不孕育着期盼!就连草地上的牛羊也发出赞叹:“好一个忙碌不闲的夏天!”四季,一艘神奇的船,载着我,驶进秋天。啊,秋日,为田野镀上一层金,秋风,把丰收的喜讯传。人们的眉梢挂着喜悦,收获,不仅仅在田间、果园……就连傲霜的菊花也发出赞叹:“好一个果实…  相似文献   

13.
明代陈眉公《小窗幽记》中说:"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诚哉,此言不虚!人是最难满足的,尤其是人的欲望更难侍候,所以人们常说"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心不足蛇吞象"。我们打懂事起,就从前辈  相似文献   

14.
母亲     
母亲今年七十岁,她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勤劳、善良的一生将永远影响着我! 母亲对儿女特别关心照顾,尤其在神修生活上,为儿女们立着善表。母亲常年如一日进堂、无论天气如何。每逢教会节日,她更忙了,外地来的教友多,母亲为  相似文献   

15.
李静和戴军长达十多年的友情岁月早已成为娱乐圈里的一段佳话。从当年默默无闻的普通歌手,到当今娱乐圈炙手可热的一线主持人,长达十余年的时间,无论地位身份如何改变,他们却始终保持着那份真挚的友情。虽然情谊深厚,但李静和戴军的友情也并非总是波澜不惊。有一次在彩排时,两个真性情又脾气大的老朋友因为主持上的分歧大吵起来,还彼此撂下狠话,李静脱口而出说:"能跟我合作是抬举你,你知道吗?是你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我才跟你合作主持。听着,没有下一次了!我这辈子再不  相似文献   

16.
正翻开《易经》,乾卦《文言传》里有两句有关"真诚"的话,值得我们参考。一是"闲邪存其诚",二是"修辞立其诚"。合而观之,或许颇有深意。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把上下文一并列出,再作清楚的白话语译。先谈第一句。原文是"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白话为:"平常说话都能守  相似文献   

17.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闲读宋词,陶醉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美好乡村生活里,更勾起了我对屋檐的美好记忆。屋檐,是属于故乡、属于童年的。  相似文献   

18.
修心如何     
人生在世,重在修为。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愿尔顾修名,慎勿污青史"。无论是"修名",还是"修身",凡此种种修为,无不皆是修心。修心如何,修心是"戒",是"养"。因此有戒贪杯、戒好色、戒贪财、戒使气等种种说法。而"酒、色、财、气"中,最重要的却是"气",一气之下,理智丧失了,失足了,便成千古恨。故而,凡修为归根到底就是"养气"。历史上,孟子、苏辙称得上是善于修为的人,  相似文献   

19.
李世峥 《天风》2022,(9):36-37
我去农贸市场买菜,顺道看望在这家市场经营副食的弟兄.我礼节性地问候弟兄:"生意很好吧?愿主赐福你!"听过我的话,弟兄的脸居然红了起来,支支吾吾地对我说:"唉!求主饶恕吧,我在贪爱世界,实在对不起上帝!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看病,用钱的地方太多了!等到孩子成家立业,我就什么都不做了,好好爱上帝,专心服侍主!"我对弟兄的问候发自内心,绝对真诚,他怎么把我的话当做对他的"旁敲侧击"?我的祝福,居然被他当做针对他"贪爱世界"的"冷嘲热讽"?我能看得出来,弟兄在经营商店时,时常背负着"贪爱世界"的负罪感.  相似文献   

20.
南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休闲之风大盛。这一方面使得南宋文艺作品中流露出鲜明的闲适风格,另一方面也导致当时的文艺评赏之中出现了较前代为多的休闲审美范畴,可归纳为"闲"之子范畴和"闲"之相关范畴两方面。前者有闲雅、闲淡、闲远、闲暇、闲适等;后者有萧散、优游、洒落等。对它们的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深化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范畴理论,也有助于当代新兴之休闲美学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