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前面谈到,初期佛教的时代大体为公元前531年至公元前380年,约150年左右。在这150年中,前45年是释迦牟尼创立宗教并亲自领导教团的时期。其后约40余年,是释迦牟尼的两位大弟子大迦叶与阿难相继领导教团的时期。阿难逝世以后的约60年中,佛教教团领导人的更替情况,虽有种种传说,但至今缺乏详细的考证。早在释迦牟尼时期,佛教教团就曾经产生过矛盾与分裂。这些矛盾与分裂,大体表现为如下三种形态: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6—5世纪,佛祖释迦牟尼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创立了佛教。从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开始,佛教向古印度境外不断传播,成为世界性的宗教。约在公元前2年(即西汉哀帝元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天台宗、律宗、禅宗、净土宗等蔚为壮观的中国佛教宗派。在佛教发展史上,有两个现象往往会引起世人的关注:一是佛教兴起于古印度,却又于13世纪在其发祥地衰落和消失了;二是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无数的公案和争论,这些公案和争论不但表现了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宽容精神,同时也在最大程度…  相似文献   

3.
佛教雕塑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题材,它在东汉明帝时期由印度引进.佛教雕塑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就必须与中国的文化相适应.总的来说,它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化、世俗化和逐渐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并且有一定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4.
<正>传承至今的洋县佛教音乐以音乐的形态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佛教文化、民俗以及审美旨趣等内容,成为佛教与民间世俗社会融合的典型的文化现象,为文化学、音乐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例证。洋县佛教音乐分布于陕西省汉中洋县,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形成,经历了唐宋的成熟期、明代和清代的鼎盛期,已经有1400余年的传承历史。洋县佛教音乐不但是陕西佛教音乐的缩影,也是西部民间佛教音乐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佛教在古印度创立已经有2500多年,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印度佛教开始由南亚次大陆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到公元12世纪的贵霜王朝时期,佛教进一步走向世界,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性宗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在亚洲流传的佛教又先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目前已传遍世界各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代成都地区稳定的政治及经济环境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所以明代成都地区佛教的发展也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并一直持续到明末。在明代成都地区佛教发展史上,产生了楚山绍琦这样的高僧,同时寺院庵庙的发展也比较繁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成都大邑县雾中山佛教在这个时期达到极盛,成为成都地区佛教中心之一及蜀中佛教圣地。不过,明末战乱对成都地区佛教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破坏,成都地区佛教的复兴是进入清代且社会稳定后才开始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都富有着智慧,而这种智慧不仅兼容并蓄着外来的文明而且富有着十足的创造精神。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就是这一智慧的完美体现,它在延续印度佛教雕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伟大的创造,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造像风格。从北魏时期开始,中国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而到了隋唐时期,这种艺术也日渐成熟起来。在现存的佛教造像作品中,龙门石窟的石刻造像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风格。  相似文献   

8.
正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就与陶瓷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造像、法器、供器到普通的日用器皿,很多都采用陶瓷制作。从传世和出土的陶瓷文物中,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佛教陶瓷艺术品,这些作品传承有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手段日渐丰富的情况下,如何在保留传统方法的同时,又有所创新突破,从而更好地推动传统佛教陶瓷艺术的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尹娜 《法音》2015,(2):52-55
<正>众所周知,中国对日本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而佛教则在很大程度上担当了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随着佛教传入日本,与佛教相关的文化也开始生根发芽,佛教美术就是典型代表之一。日本从飞鸟时代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在寺院建筑等方面效仿中国,以致于当时日本出现了远高于其社会发展水平的寺院建筑与佛像雕塑。这种单纯的模仿一直持续到平安时代前期,直到唐朝安史之乱后日本中止向唐朝派遣遣唐使才告一段落。在中国佛教美  相似文献   

10.
明代是陶瓷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而上海地区出土的明代瓷器不乏精品。遗迹单位较为分散,其中青花瓷的器形多以罐、碗、瓶、盒、盘和碟为主,从中可以窥见民窑青花的审美流变,以及海上丝路对陶瓷艺术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山西太原的明代佛教壁画整体风格简约、质朴,在画面结构上讲究对称均衡、开合呼应、虚实相生,在色彩上追求艳丽繁复,在内容上突出世俗化、生活化场景,既体现了山西太原的地域特征,又展现了明代的审美特点,堪称明代佛教壁画中的精品。明代以后,寺观壁画艺术已走向尾声,在画面构图和人物造型上,都已经开始程式化,形成一体化的风格。不过,由于当时寺观壁画极为普及,  相似文献   

12.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最早创建于古印度。它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族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大约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5年,在世活了80岁。早期佛教着重理论,而不重视偶像崇拜,故不雕塑佛像。佛教最初崇拜释迦牟尼为佛,而只是把他作为教主。当时人们礼拜的具体对象是纪念佛的菩提树、法轮和浮图。自从佛教僧侣传教活动开始以后,才开始把  相似文献   

13.
武潇  高伟 《中国宗教》2024,(1):80-81
<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山西大同楞严寺寺庙音乐,在保留了明代佛教音乐的基础上,融合了当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佛乐,成为当地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时期,佛教音乐伴随佛教传入中国,历经了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鱼山梵呗”等中国梵呗的创作;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梵呗从寺院走向宫廷和民间,达到了鼎盛,到宋元以后日趋通俗化,  相似文献   

14.
正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永平十一年(68)就建有佛寺。五台山青黄庙并居,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道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五台山,不同民族的佛教僧人之间进行广泛文化交流,形成极具融合特色的五台山佛教文化,突出表现在佛教文学、佛教美术、佛教音乐和佛教建筑等各个方面。这些成果在促进五台山佛教文化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播、创新和发展,而且对于传承农耕和游牧融合的特色文化乃至山西的文学艺术、民居建筑、民间雕塑艺术等,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
明代僧官制度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僧官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统。僧官在管理佛教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僧司衙门配合礼部做好全国的佛教管理工作。明代僧官制度与世俗官僚制度相适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6.
明代僧官制度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僧官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统。僧官在管理佛教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僧司衙门配合礼部做好全国的佛教管理工作。明代僧官制度与世俗官僚制度相适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7.
明代佛教是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至毅宗崇祯十七年(1644)前后二百七十六年间朱明一代的佛教。自两汉之际佛教初传中土,经过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融会、激荡,隋、唐时代的繁荣与辉煌,宋代以后,佛教各宗趋于融合,佛教与传统儒道的融合日益加深,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三教合一”,到明代时,佛教的发展陷入停滞,缺乏理论创新,佛教各宗派除禅宗和净土宗外基本上已徒有其名,鲜有教理显发和振兴的  相似文献   

18.
峨眉山早期是道教尊奉的名山,后来成为普贤道场,并逐渐发展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峨眉山佛教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明代是峨眉山佛教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本文以明代峨眉山佛教最具影响力的四位著名高僧的事例为代表,分别从四个方面对明代峨眉山佛教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雕塑经过夏商周先秦四个时代,到了秦汉时代出现了雕塑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题材范围广泛、制作规模较大、风格沧桑厚重。通过资料的查阅,其雕塑艺术的特征与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包括了秦、西汉和东汉三个朝代。秦代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累累硕果,为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如磐石的文化支柱。其全面发展的社会现状,又使先秦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在那个时期,雕塑和绘画的艺术水平非常高。在雕塑艺术方面,以秦始皇兵马俑和霍去病墓石雕成就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大乘与小乘教外有教,教内有派,佛教也不例外。同是佛教,却有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别。虽然在五台山历史上流传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但它何以名大乘,它与小乘有何区别,仍有了解之必要。自从释迦牟尼创建佛教之后,开始了佛教史上的“原始佛教”时期(约公元前六、五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也就是释迦牟尼与他的弟子们积极活动,宣传、发展佛教的时期。释迦牟尼死后不久,他们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