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应坚持发扬传统、适应时代,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一是努力把道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不断从中华文化的土壤汲取养分,同时也在不断发挥自己的影响和作用,丰富中华文化。道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一方面,道  相似文献   

2.
<正>很高兴受邀参加今天的论坛,与诸位同仁和专家学者一起,共同探讨"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的问题。下面,我结合道教界学习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和道教工作实际,谈谈道教如何弘扬优秀文化和坚持好中国化方向。植根中华文化,因应社会发展进行"自我调适"是道教的优良传统习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尤其是道教生命哲学,在引导世人安身立命过程中,充满人文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道教生命哲学从追问生命终极关怀,日益走向重生、乐活、养气等生存实践,不断调适处世方式,倡导包容、平等、和谐、自然以及不妄为的处世态度,凸显"以人为本"的光彩。而道教生命哲学所体现的人文关怀,表现在道教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道教音乐的文化融汇特色与道教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道教历来强调随方设教、与时偕行。植根于中华文化,因应社会发展,不断进行"自我调适",是道教发展的一贯传统,这也是当前道教中国化所需借鉴的宝贵经验。道教是中国本土的传统宗教。纵观道教的发展史,它以道家哲学作为基础,广泛吸收了各  相似文献   

5.
今天,互联网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是人们获取信息、开展交流的重要途径。网络已深度融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古老的中国道教应该如何历久弥新?道教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到与时俱进?这些都是摆在道教面前的时代命题。5月11日下午,5位嘉宾围绕"互联网时代的道教文化传播"这一话题,阐述他们的观点和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6.
继前些时候五百学者在南昌研讨"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之后,近日学者们又云集广州,研讨"道教与养生". "道"的治身、养生说,以黄老"天人合一,气化宇宙"之说为基础,认为在天地为阴阳二气,周流运行不止;在人身为元神精气,生命存活之本.天地间道气长存,生生不息,人身中元神精气亦可锻炼保养.这其中有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讲究,也有对人自身调适和谐的学问.  相似文献   

7.
"瑶传道教"是瑶族从事游耕、长期山居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和道教色彩的原始宗教信仰。在贵州东南部的过山瑶村寨,长期传承着这种本民族独特的道教信仰体系,维系着瑶族人民本初的道德教化功能,成为调适瑶族人民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对瑶族村寨"瑶传道教"的仪式仪轨进行调查和分析,运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探讨"瑶传道教"的仪式功能及其象征意义,管窥瑶族乡民在社会变迁和文化调适中的角色演变和心理期望。  相似文献   

8.
刘延刚 《宗教学研究》2004,3(2):156-158
白玉蟾三教合一思想是唐宋以来三教合一思想在道教金丹派南宗创教史上的突出表现,其主要内容是三教"异门"而"同源",以"诚"说孔,以"定"说释,以"静"说老,以"止止之妙"概括三教的中心所在.其思想表现为对宋代道学、佛教的吸收和融摄以构建自己的道教理论,其实质则是"以道教内丹为中心",以较高素质的宗教调适性求得道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艺术     
正第三届横山道教论坛举行7月16日,有关部门领导、道教界著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近百人云集江苏常州市横山桥镇,出席第三届横山道教论坛。本次论坛以"道教发展与当代课题"为主题,围绕道教发展如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相适应、如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如何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等三个方面展开研讨。论坛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如没有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性转化,怎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并化俗导世?又怎能吸引年轻才俊来为道教奉献终身?我们道教界需要从更高的高度来为道教发展提早谋划,这是道教赋予新时代道长们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通过本次学习我的最大收获和感悟。  相似文献   

11.
在唐宋变革的社会背景下,道教也迎来了新的局面,新教派的出现是道教应对这一巨大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全真教作为新教派之一,从建教伊始便坚持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并紧紧抓住中国精神传统中的核心--性命问题作为立教之本,这是道教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革新与发展,坚守住中国化基本方向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宗教》2020,(2):81-81
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将在江苏省镇江市句容茅山举办。本届论坛着眼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躬行践履道教的教义思想,充分发挥道教的时代正能量,以"崇道尚德·与世偕行"为主题,旨在深化前四届论坛的成果,继续深入挖挖掘道教在健康生活、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道德教化、文化传播、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思想智慧,更好地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展现中国当代道教徒信仰自由状况和道教事业健康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道教思想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道教思想深深的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古老而不断更新的土壤之中,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道教发展到今天已有两千余年,始终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道教必须与时俱进,也就是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已经是人们普遍的共识和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是:道教要“与时俱进”,进什么,怎么进?说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什么需要去“适应”,怎样才算“适应”?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2月21日,新加坡第一所道教学府"新加坡道教学院"正式成立。作为道教学院重要配置的"三清道教图书馆"也同时启用。新加坡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政务部长符喜泉主持成立仪式,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文化参赞朱琦博士、新加坡居士林林长李木源先生、新加坡佛教总会秘书长广品法师,以及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马来西亚、泰国的近两百位嘉宾参加活动。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主席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这就为我们当代道教在新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的道教,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进步要求,不仅是政府对我们的要求,而且也是我们道教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道门所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我认为:我们的道教必须要“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本文就道教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进步要求这个问题,从道教教义思想、宫观管理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道教》2012,(2):8-9
去年10月在南岳衡山举办的"国际道教论坛"是研讨和弘扬道教文化的一次盛会。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如何巩固论坛的成果,进一步推动道教文化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局,是当前中国道教界必须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有鉴于此,中国道教协会于3月2日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的佛化新青年运动是佛教自身近代调适的重要努力之一。它反应了佛教近代调适的宗教人间性、伦理普世化、观念世界化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折射出佛教在中国思想领域的角色转变和其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调适方式。研究佛化新青年运动不仅对传统宗教的当代转型具有现实意义,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就面临着如何与中国道教、儒学调适的问题。同时,道教与儒学也面临一个如何回_应佛教挑战的问题。随着三者之间的互动,最终达成了三教合一的社会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从佛教刚刚进入中国就开始了,但是形成明确的共识则是在唐代,宋以后蓬勃发展,到晚明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发挥道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推动道教界对教义思想作出符合社会进步和时代要求的阐释,促进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弘扬道教优秀文化,恢复道教学经、讲经的良好传统,深化去年成功举办的"国际<道德经>论坛"的成效,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指导,中国道教协会主办,青岛崂山论道组委会承办,拟于今年10月11日至13日在崂山太清宫举办2008中国崂山论道暨首届玄门讲经活动.  相似文献   

20.
11月15日至16日,第四次"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暨"天籁仙韵颂和谐"第八届道教音乐汇演在江西南昌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江西省道教协会协办,南昌万寿宫和西山万寿宫承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