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俊 《中国宗教》2022,(5):78-79
重庆近代天主教堂在建筑设计上注重融合东西方建筑美学,建筑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外部形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建筑装饰上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重庆地处西南内陆,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区域建筑文化特色,对重庆地区近代的天主教堂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教堂在设计上融合东西方建筑美学,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建筑。  相似文献   

2.
李秀霞 《中国宗教》2022,(11):82-83
近代山东天主教堂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建筑布局多为山东地区传统合院式形式;建筑样式融入硬山顶、卷棚顶、影壁、牌楼、攒尖钟塔顶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建筑装饰采用中国传统题材和绘画技法;建筑材料通常具有明显本土化特征。山东是近代天主教在华传播的重要区域,建造了大量不同等级的教堂,其中很多西式教堂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形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中西合璧式天主教堂,体现了我国近代建筑文化中西融合的特征。本文主要从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建筑装饰、建筑材料四个方面,阐述山东近代天主教堂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天主教堂的建筑设计主动突破固有教堂建筑模式的桎梏,将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融入其中,凸显了浓郁的地域风格,成就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建筑,为研究中西建筑文化交融提供了珍贵实物,并为天主教中国化的推进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5.
正在近代,上海基督教堂的建筑风格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大致说来,在19世纪后半期,上海的基督教堂还是以西式建筑风格为主,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提倡基督教建筑的中国化。尤其是在20年代末期,形成了中西建筑融合、成熟的新建筑体系。这个时期建造的一批中国化的基督教堂,为后人留下了中西建筑艺术融合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李泽厚的四期说和黄玉顺的新三期说,都是依据某种儒家形而上学的立场给儒学分期,都主张判教,这有悖于文明对话的时代.文明对话势必导致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如果从文明对话、文化融合的角度给儒学分期,则能更好地明确中国文化当下的任务,汲取前两期儒学的经验与教训,处理好内圣与外王的关系,从信仰到文物典章制度,民力国力、技术器物应用的全面复兴中国文化,中国人期盼着儒学能如是展开,成就自己的第三期.  相似文献   

7.
正在我国天主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今天,不仅在神学理论上要中国化,也要在教会礼仪生活、圣乐艺术、教堂建设等方面深入探索、大胆尝试。而四川近代"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可以在天主教建筑中国化方面,为今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西建筑文化的异同,其根源来自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如气候、土壤、地形及宗教信仰生活习性等方面。试图通过对中西方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神话传说以及举例古代传统柱式等方面比较来分析中、西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以此对我们深入探究中西建筑文化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自基督教合法后,源自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式建筑便成为教堂的主要形式,几乎欧洲的所有基督教堂都源自于巴西利卡并影响到中国的基督教堂建筑,譬如武汉的天主教堂大多是巴西利卡式建筑。如今的巴西利卡不仅是指它的形式功能更是被赋予了一种荣耀的宗教头衔。  相似文献   

10.
建筑是人类民族文化的结晶,某一时期倾力而建的建筑必然映射当时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水平。因而,若是要了解一座建筑,就需要探析构成建筑的内在本质——文化取向。文章试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在"人本"与"神本"不同的背景下,比较中西传统建筑,解析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内在精髓。  相似文献   

11.
正自天主教传入中国以来,各地建造了很多中式风格的天主教堂。这些教堂的建筑彩绘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与天主教文化符号融合在一起,两者交相辉映,取得很好的美学效果,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的天主教堂建筑装饰艺术。一中国传统建筑彩绘(俗称丹青)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用油漆、矿物颜料等色彩,对梁枋、斗拱、柱等构件进行髹饰。建筑彩绘一方面是对建筑物的装饰,使色彩更加丰富、建筑更加美观;另一方面也具有实用目的,可以对木建筑起到保护作用,减弱风雨、蛀虫等对木材的侵蚀。  相似文献   

12.
方块汉字一直是华夏子孙共同使用的书面语言。数千年来,它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为幅员辽阔、方言复杂的中华大地得以持久统一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方块汉字可以通古今,通四方,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华夏先民曾是纸和印刷术的发明者,为人类最初的信息革命写下过辉煌的篇章。然而,近代的中国,备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欺凌、践踏,长期处于水深火热的苦难深渊中,中国人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挑战已难以招架;而古老的汉字在悠悠岁月中更显得步履维艰,无法适应时代的节奏。1828年第一部英文打字机的诞生,使拼音文字从此跨…  相似文献   

13.
白敏 《中国宗教》2024,(1):62-63
<正>大约出现于中唐时期的寒山诗,内容多反映现实且涉及佛经义理,语言通俗易懂,追求不拘格律而直抒胸臆,与当时的元白诗风遥相呼应。寒山诗以文学为载体,将佛教义理中国化、世俗化,不仅在宋代禅门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也深受宋代文人学士的喜爱和推崇。  相似文献   

14.
刘纹羊 《中国宗教》2021,(11):70-71
晚明时期,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与中国土大夫阶层进行广泛接触.在此过程中,出版了一些天主教书籍,其中就包含天主教题材的木版画.这些木版画的内容很多都是对西方铜版画的翻刻,但同时也显示出当时中国版画师对西方绘画技术中国化的处理,由此形成了一些中西艺术融合的天主教美术作品.《进呈书像》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样本.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民族文化造成了中西传统建筑和谐美在审美观念、建筑形制、空间处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而这些审美观的不同,究其根本,就是中西文化理念的差异。文章对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不同的宗教文化通过大运河这一广阔的载体传播,并在此融合发展,不仅为大运河沿岸地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遗存,更沉淀为大运河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从一个侧面也展现了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行动指南》中指出,运河遗存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京杭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大规模的漕运,跨流域商贸经济带的形成,吸引了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群体与当地居民杂居共处于大运河沿线,从而为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大运河在促进各地商贸和人员往来的过程中,也担当了文化使者的形象——它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从竹枝词看,清代贵州的民间信仰主要包括图腾崇拜(植物图腾和动物图腾)、人物崇拜(包括祖先崇拜与先贤崇拜)和各种巫术崇拜,其特点是以原始宗教信仰为主。这些民间信仰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成为民族认同的集体记忆和显要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8.
自觉融合其它诸家学说之长,做到广采博收、兼容并包,而又有所取舍、发挥运用,是汉代儒学能够取得理论上的优势并取得独尊地位的重要原因。其著名者如陆贾纳黄老无为之说入儒,贾谊颇采法家之术人儒,董仲舒援阴阳五行入儒等已久为史家广泛注意。但开创汉代儒学兴盛局面的弃学①代表人物公孙弘的综合儒、墨,从而将影响极大的先秦“显学”─—墨学融入儒学,并摈弃其中不合西汉王朝时宜的部分却无有措意者。本文拟根据史料,探讨墨学对公孙弘思想的重大影响,并试图说明以公孙弘综合儒墨为主要中介,墨学在汉代已逐渐融入儒学之中,对汉朝…  相似文献   

19.
李琼 《中国宗教》2022,(3):86-87
宋元时期的泉州宗教石刻丰富多彩,其题材极为广泛,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明教、婆罗门教等当时的各种宗教。具有重要的文物和艺术价值。充分反映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宗教和平并存的状况,是宋元时期宗教融合的历史见证。福建泉州地处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20.
王鑫 《天风》2006,(11):36-38
中国的基督教圣诗音乐是中西音乐的融合体。从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之中来研究基督教圣诗音乐的中国本色化是一条新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从中西音乐文化的背景出发,从文化角度对基督教圣诗音乐的中国本色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