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的向世界传播,来讨论宗教的普世性与地方化,对于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讨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即以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为视点,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从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相碰撞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中来回顾佛教的中国化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2)探讨中国化的佛教如何既坚持佛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表现出了中国的特色,从而获得了在中土的成功传播与发展。(3)探讨基督教的普世化与本土化问题,认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处理好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特别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在佛教戒、定、慧三学的修习体系中,戒被奉为成就之基.僧团的传戒对求戒者而言就是受戒,此传戒受戒的宗教行为是佛教修行者身份认同乃至宗教修持的逻辑起点,因此传戒制度在整个佛教制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正像印度佛教传戒法从佛陀创教时的“善来比丘”法最终演化为具足法、事、人、处的“白四羯磨”传戒法仪一样,伴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王荣益 《法音》2021,(11):34-38
峨眉山佛教在近二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受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分散、自建、自足的发展模式,寺与寺之间经济完全独立,寺庙建设各自为政,更谈不上整体规划。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向现代化高速迈进的时期,峨眉山寺院传统的管理模式此时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在80年代中期,经全山僧众一致同意,寺院将各自的人、财、物权上交峨眉山佛教协会,由佛教协会统收统支,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4.
<正>僧伽职志,是僧人(个体或团体)基于其职业身份的职责意愿。中国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高僧,往往都是志行高洁,为适应和回应其所处时代佛教中国化所遇到的问题而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僧伽在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中国化适应,符合中国僧人和佛教与时俱进的历史规律。近年来,学界往往关注佛教中国化方向的外部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5.
张华  传实 《中国宗教》2022,(6):62-63
东晋时期,众多高僧曾往来于建康与会稽,隐居在剡东名山,潜心于义学研究与佛教文化传播,对佛教中国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浙江剡东(今新昌地区)的佛教文化增添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宗教中国化的时代课题,立足于汉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变迁,提炼总结出中国人对于印度佛教的两大选择性接受——在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抉择中选择性地接受大乘佛教,在大乘空、有、如来藏思想体系的抉择中选择性地接受如来藏思想。本文认为,这两大选择性接受本身,离不开汉唐经学丰厚的文化土壤。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与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之间,内在良知的德性诉求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间,不仅透显出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意义,而且诠释着文明互鉴、多元通和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许效正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35-37
关于佛教中国化的思考与探讨,已经成为政界、学界和教界的共同热门话题。从历史学的角度看,佛教在中国2000多年的演变,就是不断与中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动态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表现为佛教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切合,又表现为佛教的组织形式及社会活动方式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
黄凯 《法音》2023,(9):18-21
<正>释僧晃,俗姓冯氏,绵州涪城南昌人。“形长八尺,颜貌都伟,威容整肃,动中规矩。而鹰眼虎身,鹅行象步,声气雄亮,志略宏远,纲维法任,有柱石焉。故使岷巴领袖,咸所推仰。”这段文字出自唐代道宣律师的《续高僧传·兴福篇·释僧晃传》。传主是周隋之际的僧晃,他年轻时就学识渊博,立志出家,受具足戒之后,专攻《十诵律》。北周保定后期,僧晃来到长安开始学习《僧祇律》,  相似文献   

9.
丁建华 《法音》2023,(9):22-29
<正>佛教理论中的生态、心理、慈善等具有现代意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内容已受到广泛关注,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佛教从一开始就是佛陀对弟子的教学,佛学在印度社会中也是基于超越现实人生的目标而建构起来的哲学体系之一。所以,佛教可以视作建立于师生关系上的哲学教育,在教学理念上拥有丰富的、值得借鉴和挖掘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个维度来对"人间佛教"进行观照,试图由此而切入关于"人间佛教"之概念及其意义与价值的理解。(1)从历史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根本精神的继承,是针对中国佛教之衰落形态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改革运动,体现为中国化佛教发展的一个新阶段;(2)从现实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在现代生活场域之中,以"契机"为方便而实现的关于佛陀教义的化仪更新,体现为佛教的一种新实践;(3)从理论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对佛教之根本义理及其价值的重新拣择,基于化仪更新而实现了佛教价值之实现境域的转移,而体现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一种新形态。  相似文献   

11.
在2020年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对于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同胞们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西藏的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大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如何根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逐步...  相似文献   

12.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主要在西域来华的侨民中流传.对于中国人来说,当时的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洋教(“胡教”).直到魏晋玄学兴起之后,主张一切性空的佛教“般若”思想也被归为“玄远之学”,引起了文人士大夫的重视,信奉佛教成为“好乐玄法”的风流雅事.东晋时期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各思想流派的勃兴,使得佛学进入中国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川西麦洼寺藏传佛教的历史、寺院现状、僧侣及信众的社区生活进行考察与描述.从中我们发现,麦洼寺的发展能够有现在的规模和影响主要在于有一定的教派渊源而且历史悠久;拥有气势不凡的建筑和其他宝贵的文化遗产;寺院管理秩序井然.宗教生活与国家制度之间和谐适应;受寺院影响的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与寺院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4.
王帅 《法音》2022,(1):68-72
大威德金刚,梵文名阎魔德迦(Yamāntaka),藏文名多吉久谢(Dorje Jigje),蒙古文名雅曼德迦(Yamantaka),汉译为大威德明王敌治死王大威德忿怒明王圣阎曼德迦威怒王大威德尊降阎魔尊等。在藏传佛教中,大威德金刚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忿怒相化身,与胜乐金刚、密集金刚同为格鲁派主要的本尊。其实在密续经典中,大威德是怖畏金刚、红亚曼达嘎、黑亚曼达嘎的总称。这三尊的本续都属于无上密的父续,而且兼具母续修法要点。  相似文献   

15.
上尊王③之分护大千④也,甘露以洒之,慈云以覆之,香风以熏之,惠日以暖之.忽恍⑤乎无相⑥之体,通洞乎有形之类.演正法,降毒龙,在清凉之山.苑⑦经行之地,其山也.……  相似文献   

16.
了解引起肝胆疾病腹腔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对2011年3月到2012年10月期间115例腹腔感染的患者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进行分析。细菌阳性率为75.7%,90株微生物包括14种细菌和1种真菌。革兰阳性菌占12.2%;革兰阴性茵占84.4%;白色念珠茵占3.3%。革兰阴性菌,...  相似文献   

17.
水晶域 (康熙)   水晶域:由水晶构成的区域,言其珍怪,出之水府.相传为龙王之域,犹如水晶宫,也作水精宫.……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早期佛雕艺术主要受到印度佛雕艺术的影响,因此,中国审美文化对印度佛雕艺术的改造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族特性的改造;二是降低宗教艺术本身的神性,使其向生活世界靠拢,符合中国祖先崇拜宗教仪轨的非宗教特质,沿着世俗性和艺术性的内在趋向摆脱印度佛雕艺术的模式。中国早期佛雕艺术发展虽然充满矛盾,但是它是通向成熟的佛雕艺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张倩 《中国宗教》2021,(3):80-81
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步与儒道两家会通,实现中国化的转变,这是中华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一次大规模相遇与互融,也是世界范围内异质文化之间和平融会的成功范例.梳理佛教与儒家、道家道教之间求同存异、互摄互荣的历史过程与经验,对于当今正确处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