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坚(1906-1978),原名马玉书,字子实,回族,云南沙甸人,是我国著名的伊斯兰学者、宗教学家、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一生都在致力于推动伊斯兰教中国化.他皓首穷经,致力于《古兰经》等伊斯兰教典籍的翻译工作,成为伊儒双向交流的使者,推动了伊儒对话;他深耕教育,心怀伊斯兰教中国化人才培养,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教育、外交人才...  相似文献   

2.
<正>伊儒会通是伊斯兰教中国化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我国学界在伊儒会通研究方面成果颇丰,进一步了解西方学者伊儒会通研究及其逻辑,寻求共同话题,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对构建我国伊斯兰教研究在国际学界的话语权,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伊儒会通”(或回儒会通),是指伊斯兰教与儒教(家)的交流、沟通与融合等。伊儒会通涉及的范围较宽泛:包括哲学、修养论和习俗等诸领域,而研究自然也随之而有伊儒哲学会通、伊儒修养论会通等等。总之,此类跨宗教或跨文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一个专门的领域,许多学者在此领域辛勤地耕耘着。翻开季芳桐教授撰写的《伊儒会通研究》发现,内容分伊斯兰教篇与儒家篇,前者是从伊斯兰教角度探讨宗教会通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中文伊斯兰教著译兴起于明清之际,成果斐然,主要特点是伊斯兰教内知识分子所著,主题以经堂典籍翻译和阐释伊斯兰教基本理念为主,这批著作是伊儒会通和伊斯兰教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可称之中文伊斯兰教典籍,但并非现代学术视野下的伊斯兰教研究著作。从学术史的角度,通常认为现代意义下的宗教研究肇始于近代,具体到伊斯兰教,“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伊斯兰教学术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  相似文献   

5.
黄亮亮 《中国宗教》2022,(12):54-55
为深入研究山东地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更好推进宗教中国化工作,11月12日,由山东省民族宗教研究会、山东省宗教事务联络中心、山东省伊斯兰教协会、济南市伊斯兰教协会联合举办的“伊儒会通”山东实践研讨会在济南市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伊斯兰教界的100余人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6.
正伊儒会通,是指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自觉与儒家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沟通与交融,内容涉及哲学、修养和习俗等诸多领域,其中哲学层面的"心性会通"和道德层面的"修养会通"是核心内容。实际上,伊儒会通是伊斯兰教与儒释道等各家思想文化的全面会通,只因伊斯兰教与儒家之间的会通是基础和重点,所以被称为"伊儒会通"。  相似文献   

7.
伊儒会通是伊斯兰教主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重要成果,也是以刘智为代表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质的中国化宗教阐释传统和话语范式。马启西继承刘智建构的话语脉络,创新中国化宗教阐释路径,成为中国伊斯兰教话语谱系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话语内涵就是用中国哲学和中华文化阐述伊斯兰教,进而生成具有本土性的文本阐释与实践传统,为深入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和构建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以刘智为代表的穆斯林知识分子通过汉文译著活动推动了伊儒会通的深度和广度,对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末民初,秀才出身的马启西通过研习汉文伊斯兰译著,深入开展伊儒会通实践,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在他创立的西道堂中继承和弘扬。本文结合定性和量化研究方法对此进行实证考察,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产生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伊斯兰教自唐初传入中国,到了明代,中国穆斯林从语言、服饰、宗教建筑等方面开启中国化进程,其文化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变迁的历史积淀发展到明清两代,遂出现“经堂教育”和“伊儒会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清真女寺”这一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独特现象,这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我国伊斯兰文化的一大创新。  相似文献   

10.
正伊儒会通即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融会贯通,其范围涵盖了思想理念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涵也包括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等诸多层次。余振贵认为:"‘伊儒会通’(或回儒会通),是指伊斯兰教与儒教(家)的交流、沟通与融合等。  相似文献   

11.
济南清真南大寺始建于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有着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寺内来复铭碑开创了伊儒对话的先河,教合中邦的匾额阐述了伊斯兰适应社会的和谐理念。该寺2010年被国家宗教局授予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  相似文献   

12.
“伊儒相通”,是指伊斯兰文化与儒家学说在阐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有很多相似或相通之处。古今专家、学者对此多有探讨。而笔者认为,“伊儒相通”虽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和很多层次,但重在伦理道德和精神品质。从前人的论述来看,“伊儒相通”主要是指伦理道德,精...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是一种文明的深沉底蕴,是一个民族、国家与社会的“根与魂”,是其民族成员、国家公民、社会群体的认同标志。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要义之一,就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本文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互动过程,借鉴新近研究成果,旨在阐发“以儒诠经”与“伊儒会通”留下的重要历史启迪,即“以儒诠经”实则深含“融入中华文化主流的文化自觉意识”,“伊儒会通”则能“奠定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4.
<正>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与中国社会相适应,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经历了漫长的中国化进程。明末清初的伊儒会通,江南、云南等地受儒家文化熏陶较深的穆斯林学者留下了一批汉文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宗教思想中国化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而在西北地区,一些学者、经师将这些中国化的伊斯兰教宗教思想纳入实践,并在后世部分穆斯林中形成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伊斯兰教所要求的“念”、“礼”、“斋”、“课”、“朝”这五项功修,去理解伊斯兰教人性化的内容。通过哲学的思考,在发展的今天重新认识伊斯兰教,以生活化的思想,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挖掘伊斯兰教的积极思想,以期对当代社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夏,笔者受邀在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专题授课,授课教材为1988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张嘉宾、都永浩两先生整理的刘智《天方典礼》,以此探索对伊儒会通思想的继承与转化。一、择先贤1944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在商务印书馆为之出版的单行本《中国回教小史》中这样写道:“汉文译述的发表,始于明末。真正能自成体系,立论正确的译述,从王岱舆开始。岱舆后,张中、伍遵契、马注、刘智都是很重要的译述者。”1此处的“汉文译述”是指关于中国伊斯兰教的汉文翻译与著述。  相似文献   

17.
<正>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赛俩目!在这美丽的仲夏季节,我们相聚在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风光秀丽的句容市,隆重召开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研讨会,感到非常高兴。这是我国伊斯兰教界第一次围绕"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这一重大课题召开的研讨会,意义非同寻常,必将对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系统总结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积极推动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当代实践和全面促进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产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的纽带。维吾尔族作为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历史上,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不仅是维吾尔族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推动伊斯兰教在新疆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地区伊斯兰教历史悠久,形成了"以儒诠经、遵教随俗"的中国化经验。京津冀伊斯兰教以经堂教育、经师劝诫与汉文著述促进了本土化的思想构建,以皓首穷经、私塾教育和经外五艺推动了区域特色的文化融合。在近代转型中,京津冀穆斯林积极拥护共和与法治,投身抗日救亡推动伊斯兰教更为深入地走中国化之路。当前,京津冀伊斯兰教界应继承历史传统,在新时代的伊斯兰教中国化实践中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伊斯兰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聘任办法》(以下简称《聘任办法》)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制定的有关伊斯兰教教务方面的规章制度之一。2018年初成立中国伊协修订(制定)教务制度工作小组根据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等法规、规章中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伊斯兰教实际情况,对《伊斯兰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人员聘任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这是发挥教务制度自我约束作用、提升伊斯兰教界自我管理水平、推动伊斯兰教事业健康发展、促进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