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研究表明,摄入咖啡因后,其中的甲基黄嘌呤会使血压持续增高,在国外咖啡因每年人均消耗量与致命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有极大的相关。本文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国受试者在咖啡因和紧张的心理刺激作用下是否会有与习惯饮用咖啡的西方国家,如美、英、法等有相同的结果。本研究结果部分地支持了GREENBERG的实验结果,咖啡因会引起血压的持续升高,咖啡因跟紧张的思考活动结合一起会引起相当大的血压变化等。  相似文献   

2.
从唐诗看唐代茶与佛教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唐诗看唐代茶与佛教的关系[日]高桥忠彦著陈星桥译中国人饮茶风俗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就已较普遍了。从北朝人来看,南朝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饮(茶)”的习惯。而在中国北方,一般重视乳制品一类的饮料而蔑视饮茶,当然更谈不上普及了。①隋唐统一中国之初,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张琳 《佛教文化》1994,(6):45-47
一、日本茶道简史 日本人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大陆传过去的。据日本有关文献记载,圣武天皇时的天平元年(公元1729)就曾举行过“行茶之仪”。 盛唐时,日本曾派遣了遣唐使和留学僧人来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和留学僧人在回国时将中国的茶和饮茶的习惯带回了日本。在唐朝,中国已有了饮茶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在热带有一种常绿灌木,它的果实呈深红色椭圆形,内有两粒种子。种子炒熟制成粉可作饮料。这种饮料喝起来清新爽口,且有兴奋、健胃作用,所以,颇受欧洲人喜爱。就是在中国,它也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这种饮料就是咖啡。很多人都喝过咖啡,但是,未必知道咖啡的来历。说起来,这里面  相似文献   

5.
品味中国动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自古对喝茶颇有研究,而且还将其上升为一门文化以推崇.然而随着各类饮料不断冲击,如咖啡、可乐等,如今中国人是否还有喝茶的雅兴就很难知晓了.  相似文献   

6.
常见到有些同志把“超”(如超声波)、“反”(如反坦克)、“非”(如非正式)、“无”(如无条件)等称为词头,把“化”(如绿化)、“性”(如创造性)、“师”(如工程师)、“家”(如文学家)等称为词尾,我觉得不太妥当。现代汉语的词头词尾包括哪一些?目前出版的各种语法书说法不太一样。但大多数著作判断是不是词头词尾的标准本体是一致的。那就是词头词尾都应该是已经虚化了的。但是“虚化”是一个模糊概念。  相似文献   

7.
巩志 《福建宗教》2001,(6):21-22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茶在道教未正式形成之前,便已和神仙结了缘。如茶的发现,相传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遇茶而解之”。道家发现武夷茶赞日:“武夷真是神仙地,又产灵芝又产茶“。茶被视为仙人所发现的神物仙品,他们称茶为“灵芽”或“仙草“。  相似文献   

8.
“脑死亡法”与医学伦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通过了“脑死亡法”,中国已初步具备实施“脑死亡法”的条件,时代呼吁“脑死亡法”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伦理意义。当今关键在于转变国人伦理观念,促使“脑死亡法”尽快实施。1时代呼吁“脑死亡法”1968年召开的世界第2...  相似文献   

9.
当今 ,处于“道德革命”阶段的芸芸众生中 ,无疑有许多酒制品 (酒精 )嗜好者和酒精 (Alcohol)依赖者 ,酒精似乎已成为这些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虽然很难说是全部。由于酒精是一种合法毒品(Narcotics) ,因此大多数人确实对酒精是一种危险的毒品这一事实失去警觉 ,但现今酒业与饮酒者已“血肉相联”而“不可分割” ,嗜酒或酒精引起的疾病、凶杀、各种暴力犯罪 (如性犯罪 )等社会问题大增。“酒现象”在产生酒文化的同时也产生上述诸多“酒问题” ,就象知识在有时 (指知识在没有道德的指引时 )是“最危险”的一样 ,某种文…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也是五台山佛教的极盛时代。这是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栖息着许多著名的高僧大德,流布着中国佛教的天台、唯识、律宗、密宗、华严、净土和禅宗诸宗。五台山又境系太原,太原是李渊起兵推翻隋朝的发祥地。所以,唐代二十位皇帝中,除武宗发动会昌发难,毁灭释教外,大多数皇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佛教,优礼五台山。“常例每年敕送衣钵香花等到山,表施十二大寺”外,还赐五台山佛教“细披五百领,绵五百吨,袈裟布一千端,青色染之,香一千两,茶一千斤,手巾一千条”(《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供山众衣药之需。同时,唐王朝还兴建寺塔,雕塑佛菩萨像,  相似文献   

11.
风行全球110多年的可口可乐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饮料公司,也是软饮料销售市场的领袖和先锋。透过全球最大的分销系统,畅销世界超过200个国家及地区,每日饮用量达10亿杯,占全世界软饮料市场的48%。其品牌价值已超700亿美元,是世界第一品牌。在中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1927年在上海成立第一家瓶装厂,此后在天津、青岛及广州等地相继设厂,目前,可口可乐在中国合资建立了20多个瓶装厂,直接就业人数10000多人,通过相关行业的带动估计间接就业人数70000多人。每年上交的各项税款超30亿元人民币,对中国软饮料工业有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巩志 《福建宗教》2002,(1):34-35
茶与佛,因缘深长。茶最初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称的武夷山,历史悠久,儒释道三教鼎盛,历史文化沉积浓重。“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传播茗饮习俗,都与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3.
一、同一个民族的成员,如果不因方言发生障碍,可以通过语言进行正常交际。这是因为交际双方习惯地遵守共同的思维规律。一种语言的语法,可以说是对这种规律的概括表述;成为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合乎逻辑的。平常我们说出来的话,如果表达无误,从语法、逻辑、习惯的角度检验,都站得住。但这是就大多数情况说的。所以说“大多数情况”,是因为语法,逻辑、习惯三者确实有不一致的时候,比方“学生读书”(A)和“窗户吃石头”(B)这类句子,都符合“主—谓—宾”的语法格式,但B在逻辑上是荒谬的,人们从不认为它是语言中的合法格式。而“这间房子住客人”—“客人住这间房子”,“养花”—“养病”,“吃完饭了”、“饭吃完了”这类逻辑上对立的格式,却是语言中的合法存在,并且不是个别的,尽管人们对它们的译法表述(分析)不一定一样。至于许多事物的名称,更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就拿概指一切物品的“东西”来说,我们虽然可  相似文献   

14.
我国茶叶的命名及其语言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已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饮料之一。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饮茶、种茶、制茶都起源于我国。在世界上我国的茶叶被誉为中国的三大发明之一,它与我国的丝绸、陶瓷一样久负盛名,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我国茶叶种类之全,名称之纷繁,可谓世界之冠。本文不谈茶文化,只谈茶叶的命名及其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人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蔗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  相似文献   

16.
渴望     
那一年,那一天,你办完了退休手续,在吉祥的“主麻”日,你高兴的跟我说:知感真主!终于有更多的时间来立行五功,宣传教门。是啊!回想已往的日子,你总是忙忙碌碌,经常在外出差,旅途疲劳让你筋疲力尽,可你每次回到家中第一件事,便是沐浴更衣、交还“乃玛孜”。每当这个时候,家人已按照已往的习惯,把一杯清香扑鼻,热气腾腾的普洱茶,和你的良师益友,在你出差期间未曾读到的那期《中国穆斯林》杂志摆在你的面前。你慢慢的品着普洱茶,神情专注的阅读,旅途的疲劳早已在你的“干办”中荡然无存。今天,你虽已退休确更加忙碌,每天清晨都能看到你熟悉的身…  相似文献   

17.
别样的告别     
茶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我国茶叶种类繁多,举世闻名,国人有4700多年的饮茶历史。记得当年“全国翻译导游资格考试”题中有一道关于茶叶的填空题:  相似文献   

18.
粉碎“四人帮”以来的十年,是我们国家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十年。那么,在这“十年巨变”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命运如  相似文献   

19.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文化,已为学术界所公认。具体而言,有“明(床电)荣西始祖”说,以天台山为日本茶道的发祥地;有“圆尔辨圆、南浦昭明始祖说”,尊余杭径山(径山茶宴)为其起源地。此二说较为普遍。另外还有以中国明代朱权的《茶谱》为茶道的起源,以及陆羽《茶经》提供了日本茶道精神之原型的说法等。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众当的民族和国家中,中华民族,是一个最具有智慧的民族、这几乎得到世人的公认。从古到今,中国的莘莘学子,无不要经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阶段。读书,甚而强制性的背诵、熟读已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甚而到了现代也运用的基本手段。对经典名著,先哲圣,更是朗朗不离口,反复背诵,重复记忆。所以中国人思维过程中的记忆部分最频繁。可以说延续至今的几千年来的科举应试题,大多数并不是在考理解能力,而是在考记忆能力。由于中国的科学制度,由于中国传统沿袭的习惯,在中国人的思维过程中,记忆能力得到反复的锤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