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这里的“嗟叹”、“永歌”、“手舞”、“足蹈”都是非语言手段,它们都参与了语言抒情言志的活动,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毛诗序》的确说得很有道理,在自然的言语交际中,人们并非总是使用纯粹的语言手段,而是常常省略某些语言手段而采用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乃  相似文献   

2.
<正> 《论语》虽然不是孔子本人亲作,但直接记录孔子即事言理的思想观点。因此,应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基于这个前提本文主要依据《论语》来研究孔子的说诗。一、孔子说诗皆断章取义《论语》中涉及诗的共十七章,其中引诗句来说诗的有七章。(一)《八佾》: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二)《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相似文献   

3.
台山杂咏之四: 颠风作力扫阴霾, 白日晴天四望开。好个台山真面目, 争教坡老不曾来! 《台山杂咏十六首》元氏自注“甲寅六月”。本集卷三十七《暠和尚颂序》:“岁甲寅七月,予自清凉返太原”。依此,则元氏游台山的时间将近一月。甲寅为元宪宗四年(1254年),时元氏已六十五岁。这时的诗作,当如李光庭《辑元氏年谱序》所说,属於元氏第四期。即“己亥还乡,幸完家室,托遗编於腐史,蔚重望於灵光。守先人读书之庐,作诸候高座之客,大抵流连觞榼奔走风光,酬应之作既多,衰伤之音遂鲜。诗穷后工,靡援斯例。此回忻之诗。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人们都懂得,写诗著文必须怀有强烈的感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正如袁枚《答蕺园论诗书》所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但是,“文生于情,世所恒晓,情生于文,则未易论。”(王世贞:《艺苑巵言》)文章虽是作者有感而发,但好的作品本身却又充满着浓郁的情感。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杂说》篇中说过:“譬之为调笑者,同述一言而闻者索然,或同述一事而闻者笑不能止,得其情也;譬之诉悲苦者,同述一事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为学,通贯六经,尤擅长发挥经中义理.借经阐发己义,是他独特的经学诠释模式.其理势观则是这一思想模式的范例.一王夫之论理势首先重视对理势的界定.他论“理”,指出:“理者,固有也.”(《春秋家说》上卷)“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张子正蒙注》)卷五)“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卷八》)“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势之顺以趋者,理也.”(《尚书引义》卷四)“顺必然之势者理也.”(《宋论》卷七)“天者,理而已矣;理  相似文献   

6.
一登临夙有故乡缘,试手清凉第一篇。知被钱郎笑寒乞,不将锦绣裹山川。台山,即五台山,在今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清凉山志》云:其山“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故乡,元好问系忻州人,忻州古与代州接壤,五台属代州故亦以五台山为故乡。清凉,《清凉山志》云:“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  相似文献   

7.
梁涛先生“《大学》早出新证”一文有几个疑点。其一,梁文说:“在《中庸》中也有多处文字与‘修、齐、治、平’的思想相近,如: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第二十章)①按《孟子》中有一段文字几乎完全与此相同: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  相似文献   

8.
蒋海怒 《学海》2002,6(4):115-118
一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作为一种“观念原型”在宗教神学、政治理念、人生追求方面均有表现。为了达到或接近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代哲学非常重视人的能动性方面。这促使中国古代哲学提倡“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的实践人格。先秦儒家站在人文主义立场上往往对“圣人”发出赞叹 ,孔子说 :“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惟天为大 ,惟尧则之。”(《论语·泰伯》)《中庸》用内在超越的方式将此归结为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孟子用心性说将人道与天道联系起来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也。”(《孟子·尽…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天花     
天花,是一种鲜美无比的山珍,菌肉鲜嫩,香醇可口,曾是明清两朝的皇室贡品。明代五台山狮子窝高僧释镇澄在其《清凉山志》卷二中说:“天花,菌类,生于柴木,台山佳品也。”其《天花歌》曰:  相似文献   

10.
在《清凉山志》卷六《名公外护》中,唐代只收相国裴休一人,而对唐代宗时期积极维护和支持五台山佛教的宰相王缙却只字未提。顾炎武在康熙二年(1663年)撰写的《五台山记》中曾指出:“《唐书·王缙传》始言:五台山有金阁寺,铸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辉山谷,费钱巨亿万。缙为宰相,给中书符牒,令台山僧数十人分行郡县,聚徒讲说,以求货利,于是山名闻外夷。”在顾炎武看来,五台山所以“名闻外夷”,是从王缙开始的,王  相似文献   

11.
道教辞典     
《无能子》晚唐无名士哲学著作。《唐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无能子》三卷,云:“不著撰人名氏,光启中,隐民间”。约成书于光肩三年(887年)。自述:“无能子贫,其昆弟之子且寒且饥,嗟吟者相从焉”(《无能子·答通问》)。撰者系贫寒书生,是一位与正宗的封建统治思想相对立的思想家。《无能子》三十四篇,分上、中、下三卷。“其旨归于明自然之理,极性命之端,自然无作,性命无欲,是以略礼教而外世务焉”(《无能子·序》)。认为天地阴阳都由气的变化而来,说“天地未分,混沌一炁。一炁充溢,分为二仪,有清浊焉,有轻重焉,轻清者上,为阳为天;重浊者下,为阴为地矣。天则刚健而动,地则柔顺而静,气之自然也”(《无能子·圣过》)。  相似文献   

12.
<正> 《论语·阳货篇》记载孔子谈诗(指《诗经》,下同)的一段话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泰伯篇》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关于“诗可以兴”“兴于诗”的“兴”义,古今学者多有分歧。“诗可以兴”的“兴”,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朱熹《四书集注》曰:“感发志气。”“兴于诗”一句的“兴”,《集解》引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现代学者对“兴”的解释也不尽一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对“诗可以兴”的“兴”义,采取朱熹的解  相似文献   

13.
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部,位于天台、临海、宁海、新昌、嵊县五县中间,为天台县境内诸山的总称。真“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四面如一”。山中多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是为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及道教的东南圣地,有“干僧万道”之称。就道教来说,早在东汉魏晋时期,天台山就成为江南道教之地,并形成了一个以桐柏为中心的道教文化圈。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叙述天台山道教洞天福地、神话传说等有关问题。一、天台山洞天福地洞天与福地,道家谓神仙所居之所,洞天为真仙所居,福地由真人治之。据《桓真人升仙记》称,洞天福地:“有长年之光景,日月不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管子》的研究中,言稷下黄老学派者有之,论齐法家者亦有之,唯不见稷下儒家。本文试从政治思想方面对《管子》中稷下儒家流派作一番探讨。一、行德政——“顺民心”的思想路线行“德政”、“顺民心”是儒家的基本思想路线。孔子讲“德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孟轲讲“仁政”:“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德政”、“仁政”  相似文献   

15.
<正> “诚”是《中庸》的中心观念之一。《中庸》提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天地之道,为物不二”、诚者“性之德,合外内之道”等命题,对宋明理学发生过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在其意谓被曲解的情况下发生的。今之论者,对《中庸》“诚”说的理解亦多未能摆脱这种曲解的影响。因而对它们的真实意谓,有深入探索一番的必要。一、“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解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对此命题作了解释。他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诗歌数量最多的一个,他曾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闲适诗是其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他在《与元九书》中写道:“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淡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表明他自己对于时人并不重视的闲适诗十分珍视。白居易“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诗歌琴酒乐其志。”他受这三种思潮影响都很深。白居易自称“予栖心释梵,浪迹老庄”,他师傅是中唐禅宗高僧佛光如满和尚,曾于香山“结香火社”。白…  相似文献   

17.
或曰:相术之奇,造物有心生之。余曰:子何以知之?曰:古人生而有文在手,唐叔虞曰“虞”,鲁季友曰“友”,宋仲子曰“鲁夫人”,非天有心生之乎?余曰:按《左传注》云,孔《疏》:“隶书起于秦末。石经古文,‘虞’作‘(从从)’,‘鲁’作‘(止衣)’,手文固当有似之者。”由此说推之,则“友”字、“夫人”字,笔画不多,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7,(12)
<正>诗歌是一种书写心灵的文学艺术。《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诗歌抒发内心之愿望与情怀。一轮明白,数点寒星,映照羊身色如银,数位牧人和蔼可亲,围坐草地叙寒温;奇光灿烂,歌声绵蛮,牧人俯伏愕且惊!云中天使报告同声,神子已生伯利恒。  相似文献   

19.
林超群 《天风》2018,(4):36-37
关于墓志铭,古今中外都有。我国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说:“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志”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贯、官级、功德事迹的。“铭”是用韵文概括“志”的全文,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扬之情,是委婉抒情的。  相似文献   

20.
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圣地之首。“昔人颂字内灵奇之境,恒言五岳之外,复有三山。盖谓五台、峨嵋、普陀也。三山皆因佛迹显,而五台尤以山辟最早,境地最幽,灵贶最赫,故得名独盛。”(《敦煌石室遗书》)五台山在我国的佛教名山中之所以“得名独盛”,地位最高,其要者有三:第一,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演教道场,而文殊、普贤、观音菩萨乃并称佛教中的“三大士”,其中又以文殊菩萨的地位最高,因而五台山在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中的声名也就最为显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