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乡村景观的改造,是进一步合理规划乡村区域景观的布局,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更为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以传统材料在乡村景观改造中的运用作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传统乡村景观改造当中"传统""乡村景观""更新与改造"的理念进行阐述之后,对乡村传统景观发展现状以及改造需求进行表明;进而阐述传统材料在这一构建过程当中所独有的重要性,为最终总结传统材料在乡村景观建设当中运用的适宜性以及使用原则打下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探讨古村落景区古建筑改造文教空间设计问题。通过对部分乡村文教空间设计场所建设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存在文化定位不明确、空间功能不全、传统文化的融入流于表面、使用对象界定未能引起重视等问题。结合浙江古村落文教空间的具体案例,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创新设计,将古建筑改造成既能满足阅读需求,又具乡村旅游特色的休闲场所,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为浙江古村落景区古建筑改造文教场所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以期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乡村文化景观是传统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美丽乡村规划的实施,乡村改造的浪潮空前高涨,在此背景下乡村改造中"千村一面"等同质化问题日趋凸显。文章立足于传统乡村视角,进一步探究乡村文化与乡村景观设计的内在联系,总结乡村景观设计中文化景观的应用原则,促进传承宝贵的乡村文化,推动传统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土建筑营建文化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新的机遇,继承和发扬优秀乡土营建文化是实现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鼓励自组织施工传统的技术帮扶是新时期乡土民居建造范式之一,考虑到乡村基础设施缺乏以及实践地点与设计人员相隔遥远交通不便的现状,"自组织改造帮扶"的方法是帮助当地居民实现农居综合功能提升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归原小镇改造设计为例,总结乡村农宅帮扶式改造设计策略,延续乡村风貌与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旧村落亟待改造,以促进乡村与城市繁荣共生。公共艺术是一种文化形态,包含多种艺术形式。文章通过国内外两个案例,阐述了公共艺术在乡村改造中具有美化环境、文化导向、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大众生活的作用,探索了公共艺术在乡村改造中的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朱彩姣 《美与时代》2024,(1):106-108
以广东省东莞市运河公社为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展示空间改造设计。通过对东莞市运河公社展示空间项目的相关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展示空间改造设计的策略。未来展示空间改造设计应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强调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同时,加强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文章研究如何以点带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已建成湾子林小游园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土地域性文化,结合互联网技术研究如何拓展乡村旅游来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归纳总结出湾子林小游园改造设计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就如何以点带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相关设计策略。乡村湾子林小游园改造设计研究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着力点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各方各面都极度关注乡村扶贫状况。在工业化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批的农村古建筑与农田被时代所推翻,由原有的风格迥异的建筑变成风格一致的水泥砖房,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正在不断消亡,环境也由于经济的发展而日益遭到破坏。如何能够在扶贫的同时,保留住我们的历史文化,防止农村人口外流成为问题关键。文章以昆明市呈贡新区海晏村景观改造为例,在景观改造的基础上,保留其乡村文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恢复已受损环境,也为我国提供了一个未来扶贫道路上的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9.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工具。在乡村社会治理中,乡村文化具有凝聚村民价值共识、化解乡村社会矛盾、规范村民行为、构建村民精神家园等道德治理功能。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乡村文化的道德治理功能正在弱化,表现在民间信仰的衰落、家族宗族影响的弱化、村规民约的失范和乡贤人才的流失等。必须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积极传播当代价值观念,培育现代公民;打造有价值的乡村文化品牌,努力展示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乡村文化公共产品的制度供给;加快乡村文化的现代转型,从而促进乡村社会治理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文明开始的阶段就有了部落的概念,部落是乡村的最早的雏形,是人类聚集、生活和发展的场所。随着现代化城市进程的加速推广,乡村的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呈现老龄化、耕地荒漠化及建房凌乱等特征,使乡村的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把乡村问题作为一个全会要点,并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解决方案,并将乡村的发展与建设设立成战略目标。乡村是传统中国地域的一个缩影,而中国画是传统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中国传统美学和传统哲学的结合体,因此,将国画意境科学地布局到现代乡村景观建设中,将极大提升现代乡村的艺术气息及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要有物质支持,更需要文化保障。乡村文化是不可忽视的软实力,凝聚着乡村人的希望和寄托,所以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皈依,能够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精神引领和资源凝聚。针对目前乡村文化面临的困境,我们应当多措并举,找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中国农村继脱贫攻坚之后的战略选择。为了卓有成效地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而且应当建构内容涵盖乡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时又能有效促进乡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成果于一体的新型乡村德治。新型乡村德治的建构整体上应立足当代中国乡村发展的具体实情,瞄准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在继承中国传统乡村德治模式、近现代乡村建设经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明为基本遵循,启迪全体村民的伦理觉悟和道德良知,实现乡村德治与善治、法治的有机结合。新型乡村德治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基层组织和全体村民,建构的路径是共建、共治、共享,建构的方式主要有合理吸收传统德治的成果并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总结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土地革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有益经验,制定与乡村振兴目标相适应并能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时代的乡规民约,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并激励其扎根乡村敦风化俗,合理利用和借鉴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优秀成果等。  相似文献   

13.
传统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在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直接记录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珍贵记忆和艺术文化。文章主要研究鄂东南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并在此基础上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促进乡村的发展。文章以鄂东南建筑文化为切入点,全面深刻地概述了鄂东南建筑的特点,从大量的资料中了解其特征及文化内涵,从多方面了解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地建筑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如何把乡村振兴与鄂东南建筑的传承与创新改造结合起来,并深度了解了国内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建筑传承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中国农村正逐步回归人们的视野。艺术家通过在地实践开展乡村艺术实践活动推动乡村发展,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艺术介入乡村议题由来已久,艺术家与乡村的情缘并非偶然。分析当前乡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从艺术家的乡村艺术实践角度出发,研究其在乡村产业、文化、人才和生态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近些年政策的推动,乡村改造设计不断发展的同时却良莠不齐,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和造价不菲的景观小品充斥着许多改造后的乡村环境,这些设计与乡村质朴传统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了解乡土、减少干预的设计原则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乡村背后的历史承载,有助于设计者更好地贴近乡村、触摸乡土、了解乡村设计的本真。通过对当下乡村景观设计的理论分析,探讨"少干预原则"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与优势,为乡村景观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吴念秋 《美与时代》2023,(2):135-135
浙东唐诗之路,是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又一条文化古道。通过对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古村落与自然环境进行调研,挖掘其中蕴含的地域文化,分析在乡村景观营造过程中人、景观和文化的相互关系,提出利用文化转向的方式,对以物质形式存在的乡村景观进行改造,增强景观人文属性,形成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文化,从而带给人更具有诗性美感的景观感受。  相似文献   

17.
王英 《美与时代》2023,(12):89-91
乡村环境艺术设计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不仅为乡村带来美学享受,还促进了乡村的发展,提升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乡村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融合了艺术、设计和乡村发展的跨学科领域,能够通过创造美好生活环境,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生态环境和乡村居民生活品质。其目标包括保护乡村自然环境、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和改善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在策略规划、设计过程、合作、宣传教育、评估与调整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核心任务是必须振兴乡村道德文化,需要解决如何树立乡村道德文化意识,如何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原则,如何坚持道德文化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等主要伦理问题,其伦理价值目标是构建乡村伦理共同体。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之维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该战略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乡村振兴的战略性规划文件,蕴含着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是在合作化高潮基础上制定的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全面布局,也是将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建设和计划体系之中的重要步骤。这种以"组织起来"为核心、农业生产发展为基础的战略布局包括三方面:1.传统农业的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改造;2.属地合作式的农村全面治理;3.农民生活方式的改进。毛泽东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质在于以合作社为载体实现农村的属地全面治理,《纲要》的内容体现了毛泽东全面振兴中国乡村的目标、途径和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20.
乡村景观规划作为中国传统地域性文化的缩影,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是乡村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的多元化融合体,表现出极强的自发性、地域性、生态性以及生产性的多样化特点。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当中,以自然风光为主要的表现载体,能够展现出特殊的肌理性与文化性特征,是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城乡生态平衡、提升城市乡村自然属性的重要保障。由此,文章以城乡中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人们构建出更为优越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