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笈多王朝时期,婆罗门教在各君王的大力推崇下重新恢复活力,商羯罗改革后,婆罗门教发展为更为成熟的新婆罗门教(印度教),其宗教艺术随之蓬勃发展。神庙作为印度教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各地区开始大肆兴建。文章从文化的视角主要对南方式印度教神庙的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进行概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当代印度教     
当代印度教江亦丽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次大陆的古老宗教,其前身婆罗门教是远古时代雅利安人定居印度河流域后形成的宗教信仰。它以吠陀为根本经典,崇拜多神,注重祭祀。公元8世纪,商羯罗(约788一820)对印度教进行改革,促进了印度教的发展和繁荣。伊斯兰教入侵...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即“存在先于本质”必然导致唯我论,最终滑到信仰主义,在信仰主义这个问题上,存在主义和婆罗门教哲学、佛教哲学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有不少相似之点。印度教哲学(婆罗门教哲学)和佛教哲学是在十八世纪传人欧洲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明显地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克尔凯郭尔也曾对婆罗门教哲学特别是佛教哲学发生过浓厚兴趣。二十世纪以后,印度哲学家辩喜和奥罗宾多进一步把婆罗门教的吠檀多思想传播到西  相似文献   

4.
曼陀罗是印度宗教美学和艺术的原型。曼陀罗的起源、演进、定型,从逻辑上看,可选6幅图形予以体现;从历史上看,在于哈拉帕文化与雅利安文化在印度的互动融合而产生。最初从婆罗门教的随建随毁的祭坛形式中体现,后来从佛塔、印度教神庙,以及主神塑像等其他宗教形式中体现。曼陀罗原型的五大因素——点、十字、三角、方、圆,都因印度的是-变-幻-空思想,而有了独具的印度特色,并成为印度宗教美学和艺术的原型。  相似文献   

5.
佛教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很多部别宗派。其中禅宗一派,为佛一教的中国化,而密宗则是佛教在印度发展到最后阶段,融合吸收了一些婆罗门教、印度教教义而形成的,可以说,禅宗与密宗都是颇具异端色彩的佛教宗派。禅宗别具中国文化特色,密宗尤具印度文化特色,两者具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印度古代哲学中的神的观念进行了专门研究.作者对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吠陀中的神的观念的主要形态进行了描述,对印度社会中影响最大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神的观念进行了探讨,并对神在印度宗教哲学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认为印度的宗教在东方文化中占有显要的地位,而古代印度人的神的观念又是其宗教理论中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在华流传之婆罗门文化典籍,婆罗门教徒在华活动史迹,以及夹杂在佛教艺术与经籍中的婆罗门教因子等等,论证婆罗门教曾来到过中国.  相似文献   

8.
法显时代的印尼爪哇岛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法显时代印尼爪哇岛仅存的两处碑铭和其他文献,可知五世纪初那里流行的是婆罗门教。法显旅行之后,佛教开始传入,入岛弘佛的第一人为宾国(克什米尔)的求那跋摩。之后,佛教与已有的婆罗门—印度教长期竞争,互相影响和并存;只是十四世纪以来,印度教、佛教才逐渐受到了伊斯兰教的排挤  相似文献   

9.
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与中国的儒家、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中国的儒家学说都有着维护社会秩序、延续既有文明、创造符号体系的建构功能 ;与此相对立 ,印度的佛家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则以反向解构的姿态分别对婆罗门教和儒家学说在民族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所导致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建构与解构的关系体现了追求文明与反抗异化、积极进取与消极无为、崇尚秩序与回归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这种逻辑关系的历史性发展 ,印度宗教文化从婆罗门教到佛教再到印度教的发展过程 ,与中国世俗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之间的彼此更迭 ,都形成着“否定之否定”式的阶段性变革。  相似文献   

10.
泰国的宗教文化在南传佛教的表层下有深厚的印度教底层,印度教对泰国宗教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泰国是印度教在东南亚的古代传播和现代发展的缩影。文章介绍了印度教文化在泰国的主要存在形式,分析了印度教在泰国影响广泛的原因,以期进一步充实国内的东南亚宗教研究。  相似文献   

11.
婆罗门教和佛教都起源于古代印度,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影响,其神话世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者之间相互斗争和相互影响的情况。作为正统的婆罗门教在印度人民心目中已有深刻影响,在此情况下,佛教要想求得发展,就不得不吸收婆罗门教成分,到密教时期,佛教与婆罗门教更趋一致。如果婆罗门教的神形象已很发达,佛教则直接继承;如果婆罗门教的某些神形象还不大发达,佛教则予以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部山区,面积21万平方米,是一个战略要地。克什米尔人77%是穆斯林,20%信印度教。1947年“印巴分治”后,该地的归属问题未得到解决。印度教为次大陆土生土长的宗教,而伊斯兰教则为外来宗教。从教义上看,印度教为多神教,伊斯兰教为一神教;印度教相信轮回转世之说,而穆斯林则相信世界末日审判;印度教徒崇拜偶像,穆斯林则反对任何偶像。此外,两个教派法律、习俗、典籍、历法等方面差异甚大。历史上,曾有多次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来到次大陆,最后大都被同化到印度教文化之中。而伊斯兰教的情况有些不同,它传…  相似文献   

13.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印度思想文化的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徐梵澄先生、巫白慧先生、黄心川先生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或从事印度教圣典的翻译,或从事印度教哲学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其中,徐先生选译了印度教的重要文献奥义书,巫先生译释了吠陀神曲,黄先生以他的《印度哲学史》、《印度近现代哲学》、《世界十大宗教》(主编,其中有黄先生撰写的"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等著作全面展示了印度教  相似文献   

14.
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教之差异主要在于教义和宗教形态两个层面,前者关键在于对本体系空或有之歧见,并由此导致人之平等是否合理的不同认识;后者要点在于宗教骨干是一个松散的种姓,还是有严明戒律的僧团.由于在同一个文化地域的长期共存,两教有了相互吸收和融合,并致使佛教在印度的婆罗门教化和中国佛教包含着不少婆罗门教因子.  相似文献   

15.
印度婆罗门教文化历久常新的原因是婆罗门教的寺院和教学机构归私人所有,受国家政权影响较小。传统的教学机构"古儒库拉"就是指"明师之家"。学生在"古儒库拉"中主要学习吠陀、祭祀和种姓法则,教学的方式是面对面的口耳相传。明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住在明师家中,并要做各种家务。当今印度仍有许多婆罗门孩子,从不上正规的中小学而是在"古儒库拉"中学习。可见"古儒库拉"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有较强的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16.
印度婆罗门教文化历久常新的原因是婆罗门教的寺院和教学机构归私人所有,受国家政权影响较小。传统的教学机构"古儒库拉"就是指"明师之家"。学生在"古儒库拉"中主要学习吠陀、祭祀和种姓法则,教学的方式是面对面的口耳相传。明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住在明师家中,并要做各种家务。当今印度仍有许多婆罗门孩子,从不上正规的中小学而是在"古儒库拉"中学习。可见"古儒库拉"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有较强的抵御能力。A  相似文献   

17.
印度教向欧美的传播,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1896年著名的印度哲学家辨喜访问美国时,曾在美国讲授印度教哲学,并在纽约市创建了第一个“吠檀多学会”,以弘扬印度教的信仰和人生哲理。此后,在美国和欧洲陆续建立起一些宣传和研究印度教文化的组织,如罗摩克里希那教会的分会、奥罗宾多学会等等。到了20  相似文献   

18.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代印度的两个主要宗教派别。它们的善恶观念是各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教的此类观念虽然有明显不同,但都与古代印度圣典吠陀和奥义书有渊源关系。佛教和婆罗门教各自的善恶观念都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在后来的发展中,两教的善恶观念有很大的趋同性,它们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对方思想。两教中的一些基本层次的善恶观念的内容有大量是相同的,较高层次的善恶观念虽有不同,但同样强调智慧解脱。这方面的思想对古代印度系统宗教哲学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文明,其政治、宗教、经济、文化错综复杂,建筑作为物质实体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变革。印度早期的建筑受宗教影响,它的发展不同于中国的木结构体系,也不同于西方的古典主义建筑,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在印度北部生根发芽后,在后几个世纪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伊斯兰艺术在摧毁印度本土建筑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设计手法以及城市建造布局的新理念,与印度传统建筑兼容共生,在印度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建筑风格。文章通过对印度传统建筑概况的分析,结合伊斯兰艺术传入印度的过程前因后果,以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城堡为例,解析伊斯兰艺术与印度传统建筑能够兼容共生的动因。  相似文献   

20.
禅与印度宗教●乙涓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历史上曾经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宗教。例如,最早的宗教有达罗毗荼土著人的原始宗教崇拜,以后又有雅利安人的婆罗门教。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印度出现了反对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先后出现了佛教、耆那教、顺世派、生活派等宗教哲学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