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笈多王朝后期,古代印度封建国王们大力推崇婆罗门教,商羯罗改革后,新婆罗门教(印度教)及其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其中以神庙建筑最为突出,集中体现了印度教的精神文化。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对北方式印度教的建筑艺术和美学特点等进行概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曼陀罗是印度宗教美学和艺术的原型。曼陀罗的起源、演进、定型,从逻辑上看,可选6幅图形予以体现;从历史上看,在于哈拉帕文化与雅利安文化在印度的互动融合而产生。最初从婆罗门教的随建随毁的祭坛形式中体现,后来从佛塔、印度教神庙,以及主神塑像等其他宗教形式中体现。曼陀罗原型的五大因素——点、十字、三角、方、圆,都因印度的是-变-幻-空思想,而有了独具的印度特色,并成为印度宗教美学和艺术的原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在华流传之婆罗门文化典籍,婆罗门教徒在华活动史迹,以及夹杂在佛教艺术与经籍中的婆罗门教因子等等,论证婆罗门教曾来到过中国.  相似文献   

4.
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即“存在先于本质”必然导致唯我论,最终滑到信仰主义,在信仰主义这个问题上,存在主义和婆罗门教哲学、佛教哲学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有不少相似之点。印度教哲学(婆罗门教哲学)和佛教哲学是在十八世纪传人欧洲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明显地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克尔凯郭尔也曾对婆罗门教哲学特别是佛教哲学发生过浓厚兴趣。二十世纪以后,印度哲学家辩喜和奥罗宾多进一步把婆罗门教的吠檀多思想传播到西  相似文献   

5.
法显时代的印尼爪哇岛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法显时代印尼爪哇岛仅存的两处碑铭和其他文献,可知五世纪初那里流行的是婆罗门教。法显旅行之后,佛教开始传入,入岛弘佛的第一人为宾国(克什米尔)的求那跋摩。之后,佛教与已有的婆罗门—印度教长期竞争,互相影响和并存;只是十四世纪以来,印度教、佛教才逐渐受到了伊斯兰教的排挤  相似文献   

6.
当代印度教     
当代印度教江亦丽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次大陆的古老宗教,其前身婆罗门教是远古时代雅利安人定居印度河流域后形成的宗教信仰。它以吠陀为根本经典,崇拜多神,注重祭祀。公元8世纪,商羯罗(约788一820)对印度教进行改革,促进了印度教的发展和繁荣。伊斯兰教入侵...  相似文献   

7.
佛教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很多部别宗派。其中禅宗一派,为佛一教的中国化,而密宗则是佛教在印度发展到最后阶段,融合吸收了一些婆罗门教、印度教教义而形成的,可以说,禅宗与密宗都是颇具异端色彩的佛教宗派。禅宗别具中国文化特色,密宗尤具印度文化特色,两者具有  相似文献   

8.
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教之差异主要在于教义和宗教形态两个层面,前者关键在于对本体系空或有之歧见,并由此导致人之平等是否合理的不同认识;后者要点在于宗教骨干是一个松散的种姓,还是有严明戒律的僧团.由于在同一个文化地域的长期共存,两教有了相互吸收和融合,并致使佛教在印度的婆罗门教化和中国佛教包含着不少婆罗门教因子.  相似文献   

9.
周瑾 《宗教学研究》2005,1(3):110-117
身体的问题,与人的问题密切相关,在人的自我理解、交互理解与世界理解、终极理解中,身体都是不可或缺的维度.如何看待身体,如何把握身心关系,实可彰显出各大宗教的不同特质.对于婆罗门教/印度教传统来说,多层次的身体容器中含藏着神圣的种子,通过特殊的修炼技术达到身体的圣化,就能亲证"梵我合一"的神圣境界.这与中国古代身心思想颇可相互印证.从身体的角度去观照印度教传统,当能提供新的线索,展现新的面相.  相似文献   

10.
婆罗门教和佛教都起源于古代印度,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影响,其神话世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者之间相互斗争和相互影响的情况。作为正统的婆罗门教在印度人民心目中已有深刻影响,在此情况下,佛教要想求得发展,就不得不吸收婆罗门教成分,到密教时期,佛教与婆罗门教更趋一致。如果婆罗门教的神形象已很发达,佛教则直接继承;如果婆罗门教的某些神形象还不大发达,佛教则予以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与中国的儒家、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中国的儒家学说都有着维护社会秩序、延续既有文明、创造符号体系的建构功能 ;与此相对立 ,印度的佛家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则以反向解构的姿态分别对婆罗门教和儒家学说在民族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所导致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建构与解构的关系体现了追求文明与反抗异化、积极进取与消极无为、崇尚秩序与回归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这种逻辑关系的历史性发展 ,印度宗教文化从婆罗门教到佛教再到印度教的发展过程 ,与中国世俗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之间的彼此更迭 ,都形成着“否定之否定”式的阶段性变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印度古代哲学中的神的观念进行了专门研究.作者对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吠陀中的神的观念的主要形态进行了描述,对印度社会中影响最大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神的观念进行了探讨,并对神在印度宗教哲学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认为印度的宗教在东方文化中占有显要的地位,而古代印度人的神的观念又是其宗教理论中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巴厘岛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城市,也是深受中国游客欢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其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吸引着全世界游客。巴厘印度教是巴厘社会的根基,巴厘岛的舞蹈、音乐、皮影、绘画和雕刻等艺术都源于巴厘印度教,丰富的宗教艺术文化满足了游客对异质文化的体验需求,促进了巴厘岛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本文通过探讨巴厘印度教对巴厘艺术、旅游、社会的深远影响,以期对中国的宗教旅游开发和保护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海云 《法音》2021,(8):52-58
一、汉传佛教在泰国的传播发展在泰国,民众主要信奉的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从古印度传入泰国后,即与当地的婆罗门教、印度教和祖先鬼神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交融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泰国特色的佛教体系。近两百多年来,随着当地华人移民的增多,汉传佛教也开始在泰国传播,对泰国华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所指的泰国境内的汉传佛教,特指从中国传到泰国的大乘佛教。  相似文献   

15.
婆罗门教是否传入过中国?学界颇多争议.本文从古代文献、碑铭、图画及现存文物遗址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证据,证明婆罗门教曾经在中国传播过.虽然婆罗门教没有像佛教一样在中国大规模流传,但毕竟留下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泰国的宗教文化在南传佛教的表层下有深厚的印度教底层,印度教对泰国宗教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泰国是印度教在东南亚的古代传播和现代发展的缩影。文章介绍了印度教文化在泰国的主要存在形式,分析了印度教在泰国影响广泛的原因,以期进一步充实国内的东南亚宗教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部山区,面积21万平方米,是一个战略要地。克什米尔人77%是穆斯林,20%信印度教。1947年“印巴分治”后,该地的归属问题未得到解决。印度教为次大陆土生土长的宗教,而伊斯兰教则为外来宗教。从教义上看,印度教为多神教,伊斯兰教为一神教;印度教相信轮回转世之说,而穆斯林则相信世界末日审判;印度教徒崇拜偶像,穆斯林则反对任何偶像。此外,两个教派法律、习俗、典籍、历法等方面差异甚大。历史上,曾有多次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来到次大陆,最后大都被同化到印度教文化之中。而伊斯兰教的情况有些不同,它传…  相似文献   

18.
印度婆罗门教文化历久常新的原因是婆罗门教的寺院和教学机构归私人所有,受国家政权影响较小。传统的教学机构"古儒库拉"就是指"明师之家"。学生在"古儒库拉"中主要学习吠陀、祭祀和种姓法则,教学的方式是面对面的口耳相传。明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住在明师家中,并要做各种家务。当今印度仍有许多婆罗门孩子,从不上正规的中小学而是在"古儒库拉"中学习。可见"古儒库拉"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有较强的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19.
印度婆罗门教文化历久常新的原因是婆罗门教的寺院和教学机构归私人所有,受国家政权影响较小。传统的教学机构"古儒库拉"就是指"明师之家"。学生在"古儒库拉"中主要学习吠陀、祭祀和种姓法则,教学的方式是面对面的口耳相传。明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住在明师家中,并要做各种家务。当今印度仍有许多婆罗门孩子,从不上正规的中小学而是在"古儒库拉"中学习。可见"古儒库拉"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有较强的抵御能力。A  相似文献   

20.
越南的伊斯兰教分为伊斯兰教和婆尼教两派,信徒基本上都是占族人.伊斯兰教在10世纪中叶就已经在越南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它是占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来到那片曾被婆罗门教覆盖的占婆土地后,其传播、发展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婆尼教作为越南伊斯兰教的一个分支,正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一个典型,它表现为与当地的原始宗教、婆罗门教以及偶像崇拜、祖先信仰等传统文化相融合,又深受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对越南占族婆尼教的宗教观念、神职人员、宗教场所和宗教仪轨的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究,来展示一个本土化、占族化的伊斯兰教——婆尼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