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创造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是了解城市自然景观环境和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就是要充分认识城市景观设计和了解各种因素的特征和潜在的美学价值,并充分地展现城市的美,城市景观的自然、人工、社会和美学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2.
城市滨水区作为重要的生态空间,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下伴随着城市的成长而发展。城市的历史文脉、民俗风情和自然环境等都可以转化为滨水景观中的设计元素,用景观设计的艺术化创新来保持地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滨河景观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河流在城市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滨河景观设计的方法来传达历史文化信息,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实现经济等功能价值。"地区性"的影响因素在滨河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地区性"的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域人文文化因素和地理性因素。所以,在进行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时必须要联系到"地区性",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河景观中的重要体现对设计出与地区相适宜的滨河景观之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在人们已经厌倦了被钢架盒子占据的城市,开始怀念自然的景观形态。乡土景观给予了城市景观设计的新启示,而且这些启示会让城市的景观设计变得温柔、怡情、适于自然。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景观设计得到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城市景观作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其呈现形式也出现了争奇斗艳的景象,客观上推动了景观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人们对城市景观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回顾历史,宝岛台湾一直是中华民族不可割让的一部分,它与大陆同根同源共同根,植于华夏文化沃土上。经调研,发现台湾城市景观文化虽与大陆同根同源,却极具特色,其城市景观绿化管理制度完善,对景观园林的保护切实,植物配置自然合理,同时在景观旅游服务方面设施规范化、人性化且注重人与景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是城市景观在景观设计上的立足之本。着眼中国,结合两地区城市景观设计的规划理念、认知模式等进行分析,求同存异,在交错与重叠中发现共性,从而创造出满足现代功能需求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6.
如今,很多人居住在都市远离自然,只能通过媒体了解自然。然而,城市景观中缺少直接的自然体验,这给自然教育带来了很多机会。从探讨景观设计与自然教育的关系出发,旨在引导自然教育不仅仅关注生态和传统观念上的自然,通过探讨城市景观设计的策略来分析自然教育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实现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我国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的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结合临沂市沂河具体工程实例,全面解析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的运用,让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建立在科学性、艺术性、生态性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城市滨水区一般由自然和人工两个景观区域构成,是城市公共空间独特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往往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带状景观特征,是构筑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很强的视觉审美价值。营造城市滨水景观,把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扩展城市休闲空间、发展旅游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是一个多方面、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问题。它不仅仅是人们满足自身对美丽自然的向往,同时也关系到防洪防涝、城市绿肺、动植物繁衍栖息、城市水资源供给和城市污水净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以滨河生态安全性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存滨河景观设计发展趋势和问题的研究,思考滨河景观生态安全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为将来的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提供借鉴和帮助,从而打造更加生态和谐的城市滨河景观。  相似文献   

10.
滏阳河是衡水的"母亲河",随着衡水市滏阳河两岸景观改造和升级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滏阳河滨河区域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滏阳河滨河景观带可以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丰富的景观体验,提升城市的景观形象。文章通过分析滏阳河两岸景观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归纳和总结了滏阳河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探讨了景观设计中发挥滏阳河景观带的优势,创作出具有人文气质的滏阳河滨河区景观,为其它滨河城市景观带的设计提供一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间的地域差异逐渐缩小,建筑和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特征的趋同和地域环境特色的流失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城市地域环境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文化的更新是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在这种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地方性历史文化,在当地人群中能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历史延续感、场所归属感,而延续这种集体记忆的地域性环境艺术能够塑造城市的文化符号,使人们增加对城市情感的认同。文章以滨水区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以地域文化设计为观察视角和切入点,分析城市滨水景观的自身地域性内涵、文化意义以及空间设计手法,并将富顺沱江中段作为具体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12.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兼具自然和人工因素。滨水区具有丰富的景观要素,同时伴随着浓厚的生活人文气息和历史积淀,对城市生态景观塑造起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城市水体受损严重,滨水空间以及其辐射范围内的生活空间亟待改善与修复。以武昌巡司河概念规划为例,从景观、生态、历史地理等方面探讨滨水空间在城市中的价值体现,并论述其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越发注重精神追求和享受,对城市景观美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色彩的合理运用成为现代化城市景观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文章从色彩对人的影响的角度出发,结合色彩在运用过程中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城市景观色彩设计的一般规律,通过典型案例解构,进一步探讨了色彩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方法,并提炼出一些具体设计原则和策略,以提升城市景观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4.
后工业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码头作为城市滨水区旧工业发展的重要地段,位于城市重要的水道上,占据城市独特的地理条件,蕴含丰富的工业遗产文化,此特殊区域的整合性设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几年国内对于城市工业区的保护与利用,城市工业区的户外公园广场遗址改造设计居多,而针对城市码头遗址景观进行单独的设计研究较少。从城市码头遗址景观的保护、利用、遗址景观文化传承的设计几个角度出发,同时分析国内外近几年城市码头遗址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现状,梳理城市码头遗址景观的设计理念与相关设计原则,归纳总结城市码头遗址景观的空间整合性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城市景观设计是构筑城市形象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被感知的物质元素,城市景观优化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人们提供功能、审美及生活上的需求。随着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城市景观设计已经不再是提供生活功能的机械手段,更多的则是一种对自然的认知和对生活的体验。反观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在短暂的三十多年间飞速发展,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在规划设计中必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完善当前的城市景观,需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如何实现城市景观与当地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城市的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从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出发,根据当前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市景观设计提出一些要求,为城市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7.
张唐景观提出的"趣味性"景观实验,将创新和趣味融入到城市景观空间的实践中去,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一是景观视觉享受上的美学意义,将艺术装置通过的"符号性"的表达为景观设计打上了艺术性的烙印。二是城市景观空间功能的拓展与广泛的参与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强调空间的"动态"。三是"师法自然"在探寻自然环境中景观设计的无限趣味和更多可能的同时,注重游人的心理感受。文章以张唐景观设计作品"云朵公园"为例来探讨如何在设计实践中更好地融入创意性趣味元素。  相似文献   

18.
城市景观设计是城市经济和文化的体现,是在原有城市文化基础之上的锦上添花,体现着城市主人的审美价值和美学追求。城市景观包括园林绿地景观、道路景观、广场景观、居住景观、滨水景观、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城市综合环境景观等,与城市的地理地貌、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俗民风紧密相联。文章结合案例,阐述了城市景观设计的类型及其设计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高速的发展,但是中国的城市景观行业的发展却尤为滞后。虽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但是城市景观设计却毫无进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也没有任何新颖性和创造性,大多数城市景观是生搬硬套西方景观设计的方法和理念,进而失去了本土文化特色。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地区风土人情等,并符合当代的审美趋势,展现当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以中国传统视觉符号为视角,阐释了城市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其与中国传统视觉符号的联系,探析加速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的因素与战略。  相似文献   

20.
景观设计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西方近现代景观作为生态景观的开端和代表,深受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从自然的诗意表达,到景观设计科技时代的来临,再到20世纪60年代后城市的诗意进化,西方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给予了中国生态景观许多诗意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