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儒家文化是自然祛魅之前的文化,它对于自然保留着神性或神意的看法,承认自然之"魅"。其所谓自然之神意或魅是自然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神妙莫测的运行机制和力量。儒家文化通过祭祀表达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报答,这叫做"报本反始"和"仁至义尽"。祭祀之礼的生态意义在于它把人从属于自然,从属于天道,使人和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促使人们对于自然保持敬畏的情感。这是一种在宗教掩盖之下的生态循环观念,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2.
由于人们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水平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室内装饰材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般基础装饰材料,许多风靡一时的装饰材料正逐步被淘汰,一种"轻装修,重装饰,体现居室主人个性和品位"的家居装修观念正慢慢为人们所接受,这种家居装修观念就是软装饰的概念。软装饰的发展对每个人身心需求所起的作用也正在逐步增大,它更加注重在新世纪用新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和情感;更加注重"人——环境——个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学,学界称之为"情感儒学"。他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儒家哲学是情感哲学"等一系列重要命题。他的哲学思想有"主体""心灵""超越""境界"与"自然"这几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并由"情感"观念贯通起来。他有一个重要命题即"情感可以上下其说":往下说,情感与生理心理相联系,就是主体心灵的感性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下的自然经验;往上说,情感与实践理性相联系,乃是主体心灵的超越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上的超越体验。情感儒学实可谓两千年来儒家主流哲学之大翻转,即颠覆了以宋明儒学为代表的"性本情末""性体情用"的观念架构,回归孔孟的情感本源观念,由此引发了当代儒家哲学研究的"情感转向"。  相似文献   

4.
上海保利大剧院开创了一个国内建筑与城市建设融合的新方式,不仅成功体现了嘉定新城规划的基调和标准,也为国内其他新城区的开发提供了借鉴。从城市基调、自然环境、公众情感三个方面介绍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案例——上海保利大剧院,分析其内在要义与细节,探究其设计要素及"生于自然、长于自然"的建筑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戏曲与绘画几千年独立存在,但二者本身亦有着天然的联系。以中国工笔画去表现戏曲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二者之间的联系,使其在艺术创作观念与精神文化方面更加契合。创新在中国工笔绘画中固然重要,但艺术情感因素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它是绘画创作中的灵魂所在。一幅艺术作品若无灵魂而仅仅止步于形式与视觉效果上,那它绝非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其真正的魅力是体现在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与其观念和有效性的传达上。现将工笔戏曲人物画中"艺术情感"的体现作为切入点,结合创作实践尝试揭示"艺术情感"在工笔戏曲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作品浸润着东方的生态观念、文化传统、审美观念,但在这相似中又存在不同的文学审美追求:前者追求中国式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和湘西神秘的和谐生境,后者追求日本式的"吸收自然"的生存观念;前者体现了中国诗情画意的传统和古楚文化的遗韵,后者体现了对东方传统文化的迷恋和对日本"物之哀"及"幽玄"文学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7.
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建筑设计作品都必然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当中,而自然环境、历史文脉长期以来影响着建筑作品的设计文化特色。空间使用功能决定着建筑设计作品的内在价值意义。贝聿铭先生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在建筑空间结构形式的处理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性思考,时时刻刻遵循着在建筑空间内恢复自然元素的建筑设计使命。室内外景色的对话处理、室内外装饰细节的关系把握、自然光源的运用以及对现代建筑设计美学的诠释成为贝聿铭建筑设计遵循的法则。正是这种秉承着与自然协调、与环境呼应以及"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思想才造就出了他层出不穷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8.
"原罪"的观念对于西方文化传统影响很深,西方思想史上形成了以"原罪"为本的救赎伦理思想。"原罪"思想融入在西方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罪感型"文化,这在西方各种社会制度中都有体现。一"原罪"是基督宗教的重要教义,也是圣经伦理思想的重要前提。《旧约全书·创世纪》中说,上帝耶和华依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并建造了  相似文献   

9.
汉代思想体系的形成,主要受到儒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思想的影响。汉镜、汉隶的美学内涵是汉代思想在这两种艺术形式上的内在体现。汉镜的世界、汉隶的线条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儒"与"道"的沟通与融合。汉镜的图案、纹饰和铭文体现汉代人的阴阳五行观念和人生观。汉隶"水平线条"的稳重,表达了汉代人希望富足和乐地在人世中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汉隶的水平线条,不仅是书法里的线条也是汉代人日积月累的共同心理和情感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0.
阿尔瓦·阿尔托是芬兰现代主义建筑重要创始人之一,其成长与设计活跃于现代主义运动时期。随着当今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的发展,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与批评,阿尔托却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现代主义的产物,更体现出其对平民的关怀、鲜明的地域特色、贴近景观和自然的风格特点。阿尔托的建筑作品主要倡导人性与自然的理性主义,主张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与当地建筑特色、传统文化习俗相结合。结合阿尔瓦·阿尔托设计思想形成的背景与起源,讲述阿尔托对人性化与地域性概念的诠释及其在建筑作品中的体现与表达,并结合他的建筑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进行思考,以更进一步了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1.
“情感儒学”思想在易学上的体现可称为“情本易学”,即将“情感”观念一以贯之地落实在对《周易》的诠释之中。由此,情感儒学展开了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境界超越论和自然生态论。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建基于“人是情感的存在”命题,旨在揭示作为心灵主体的人的情感主体性在《周易》中的体现。情本易学的境界超越论揭示《周易》所蕴含的境界超越观念,即人的存在的心灵境界特征,以及这种境界是如何通过情感主体的自我超越而实现的。情本易学的自然生态论揭示《周易》自然观念的“大生命”本质,穷究“天人之际”的生态关系,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情感境界。  相似文献   

12.
日本"间"文化深深根植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在人际交往、建筑、绘画当中都有体现。东山魁夷的绘画和散文都与自然密不可分,与日本间文化注重与自然的一体感相似。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主要用象征生命的木材建造房屋,人们仅仅将建筑看作遮风挡雨的工具,而不会把人生之精神、永恒价值寄托于建筑上。同时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反映在建筑上,使建筑呈现出内向性、秩序性、生物性的特征。庭院住宅,是我国使用较广泛的建筑形式。系统地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也许能够探寻到"学校文化"的根,从而为教育的创新找到新的发力点。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高速发展、资源飞速消耗的今天,在"变废为宝"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自然材料可持续设计必将成为一种设计趋势。对于变废为宝不仅仅是把废旧的物品重新设计加工成有用的物品,而是希望可以在"变废为宝"活动过程中培养一种可持续的思维,以产品设计为载体,用独特且具有美感的设计吸引人们的目光,再通过传达一种通俗易懂的可持续思维来影响大众,从而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消费趋势,让人、社会与自然材料能够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中去。  相似文献   

15.
道家设计思想对各个类型的设计作品都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的设计思想在景观、建筑设计中深有体现。"无中生有""虚实相生"的道家设计思想在建筑空间设计中深有体现,"实"是指建筑空间中实体的墙壁、天花和地面;"虚"是指镂空的门窗,建筑空间中的有趣性、层次感和多样性,离不开"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的道家设计思想。在景观设计中,大力提倡生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设计思想深受道家设计理念的影响,同时,道家深厚的文化理论为古今中外建筑、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6.
材料来源于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不仅认识了材料自然特征和物理属性,更重要地是将人类自身的品质和情感与材料的某些特性联系起来,材料从而具备了地域文化属性。设计师对材料的应用,不仅应注重材料与工艺、功能的结合,同时应充分理解和发挥材料的这种文化属性,使其满足当地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7.
绿色生态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它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当中天然的优势去分析、理解和创造,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设计应当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把建筑设计的重心放在造福后代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当中。现代绿色生态建筑可以与自然环境很好的结合,具体表现在通过设计来表达和应用自然的色彩、自然的材质、自然的通风、绿色建材、绿色能源等。再通过几个简单的生态建筑案例,分别来展示绿色生态建筑及环境的设计方案和理论内涵,营造归属自然、自然而生的最高境界。这就更加说明了绿色生态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深远的影响,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必定是建筑设计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英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华兹华斯一生创作了许多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字里行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对儿童自然人性、纯真天性的崇拜与向往体现了他对纯真人性的关注。"儿童乃成人之父"和"灵魂前存在"是华兹华斯儿童观的两大理念。华兹华斯的儿童观是其个人生活经历、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影响下的产物,与诗人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华兹华斯的儿童观是其对传统伦理观念的革新,也是诗人心中理想的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和谐相处的关系模式,对于当下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惠州十字水生态度假酒店采用一种反建筑的形式,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建筑形态采用当地的客家民居形式,高低错落,又和山体形成了视觉统一;其建筑材料主要用土、石、竹、木等在地材料,体现了建筑的自然性和地域性,是一种与自然相亲相和的设计观念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20.
扬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发达的盐运经济,使得它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富商巨贾聚集的地方。商贾凭借盐运业聚集的雄厚财力建造一定规模的民居住宅,并重视住宅内的装饰。其中门楼上的装饰明显地具有地域性特点。民居中的汪氏小苑门楼就是其代表之一。汪氏小苑采用"一字形"门楼的装饰造型,体现着一种"门当"与"户对"的装饰设计意蕴,在装饰上更趋于简化,一方面是内敛不张扬的文化心理体现,另一方面是出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住户自我保护的必要策略,避免因奢华的装饰而招致不必要的露富与灾祸,一定程度地反映特殊时代环境中对已有生活状况持续的观念意识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