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直以来,学界对于生态美学的提出与发展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生态美学能否作为一个学科在学术界存在颇多疑义。我们认为,作为后现代语境下产生的新兴学科,生态美学的出现无疑是美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事实也证明,生态美学之所以能够成立,人与自然以及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之所以能够统一即在于生态美学,其哲学基础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生存论存在论的哲学观。鉴于我国的生态美学研究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所以,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以中西交流对话为平台,建设一种包含中国古代生态智慧、资源与话语的具有某种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生态美学体系就成为今后生态美学发展的目标之所在,这同时也是我们对生态美学建设的反思与未来发展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程相占教授的学术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中国诗学、文艺美学、生态美学、环境美学、身体美学与生态批评等。近年来,他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是生态美学研究。综观他多年的学术研究,可以看出,不论他从事哪个领域,都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治学方法,即强烈的学科意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独特的话语创造。也正是由此,程相占教授在从事生态美学研究时,才不断突出生态美学的学科特性,并且在深入阐述中国生态美学与西方环境美学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程相占教授为生态美学量身打造了一系列概念,比如,生态审美、生生本体、文弊、生态智慧C和生态实在论等。在程相占教授的努力下,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其中,他的3份相关论著已被写入美国《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的"环境美学"辞条。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教因其崇山的传统和入山修道的独特宗教诉求形成了特殊的入山禁忌,包括入山的时间、空间、行为禁忌等。道教入山禁忌以万物有灵观为认识论前提,体现了道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独特审美体验,其万物平等、和谐共生的环境美学思想对于今天建设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生态-环境美学理论,仍有其宝贵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4.
学界曾对敦煌壁画艺术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其内蕴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在经历多年的挖掘之后仍不见底。而生态美学是近年来对传统文化艺术研究的热点视角之一,故而文章从生态美学观点入手,用当前的目光重新审视千年前的敦煌。从敦煌壁画艺术的生态本体论、生态平等观以及民族生态观切入,揭示梵我一如、同体大悲、万族共生思想在敦煌艺术中的深刻烙印,探讨敦煌壁画艺术中所蕴含的深刻的生态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提高生态意识不仅成为面向全社会的价值倡导,在高职学校教育中也与大学生美育相结合,切实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职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生态美育理念融入课程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一、生态美育的内涵和应用从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再到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我国始终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共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17,(1):120-124
中国道教因其崇山的传统和入山修道的独特宗教诉求形成了特殊的入山禁忌,包括入山的时间、空间、行为禁忌等.道教入山禁忌以万物有灵观为认识论前提,体现了道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独特审美体验,其万物平等、和谐共生的环境美学思想对于今天建设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生态—环境美学理论,仍有其宝贵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7.
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审美主体将褪下浓郁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换上一身绿色的衣装,成为生态审美者。一个概念的转换,体现主体美学向生态美学的转型。而生态审美者的生命全程,既是生态的,又是求美、显美、造美的,实现了生态规律与美学规律的耦合,从而造就了一个诗化的绿色人生文本。与  相似文献   

8.
张超 《美与时代》2015,(2):19-22
与生态批评领域"生态"与"环境"之辨的针锋相对相比,我国美学研究领域对二者的区分和关联的认识却更具有包容性。"环境"是一种审美对象,具有宽泛性和包容性;"生态"是一种关系,是观察和研究事物的一种新视角。"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无所不包的"环境";"生态美学"是"环境美学"的重要理论立场和未来发展方向。不管是"环境美学"还是"生态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都是对环境审美某种模态的理论阐释,在实际审美过程中它们并不单独存在,并时常与艺术审美、生活经验和理论思维等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正>"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和文化概念,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世界各种复杂事物的建构认识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一种哲学理论。关于"和合"思想,各家各派都有所论述,而道教的"和合共生"思想更是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展现出其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生态智慧,是建构现代生态和谐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态美学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还能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通过深入了解生态美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可以创建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城市空间。探讨生态美学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以及如何基于生态美学语境研究和设计城市景观,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美学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并探索运用生态美学原则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先秦儒家为开端形成的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无穷宝藏,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关注的对象是"天人合一",它理应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应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生态文明实践具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绘画向来与诗歌结合紧密,在于中国美学中独有的"意象"概念。意象的"意"有立意、情意的意思,指综合了艺术家的观察方式、内心情感以及万物共生共荣的心灵。"意象"就是客观形象和艺术形象的共融体,同时承载着中国文化意蕴,如诗性、"天人合一"的交感意味等。"意象油画"特指具备中国人文精神以及诗性的一种写意性风格。  相似文献   

13.
袁鼎生与封孝伦是当代生态美学和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袁鼎生提出"美在整生"的崭新命题;封孝伦以"三重生命"美学观建立了独特的生命美学体系。在研究起点上,二者分别以生态整体性存在和个体的生命存在为起点;在研究重心上,存在着整体的、宏观的、关注文化的倾向与个体的、微观的、着眼艺术的美学研究理路的巨大差异。总的来说,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共同生长、互相接纳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的基本特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天道与人道贯通于一体的信念;万物平等的价值观;道技之辩与技术限制;"圣王之制"的资源保护传统.古代的生态文明理论构成了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圆"是一个美好的形状,是古人对宇宙的质朴认识、思考和显现。在文艺理论领域,王先霈教授提出了圆形思维和圆形批评的概念。由于它有着深厚的哲学美学基础,所以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用以建设我们中国当代的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16.
正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境内水系密布、古镇林立,自古以来便是生态宜居的江南故里。近年来,南浔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最厚重的"底色",围绕重塑"水晶晶南浔",建设美丽繁华新江南,以"生态寺院"创建为载体,因地制宜,科学、有序、规范地开展生态寺院建设,不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筑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后,网络及人工智能似乎创造了一个"后身体"时代。2013年美国科幻电影《云端情人》男主角不但与电脑谈恋爱而且"虚拟性爱",但是计算机最后提到希望有身体可以拥抱,并因此凸显了身体的重要性。吊诡的是,现代及后现代西方重要哲学及社会学家却对"后身体"颇为迷恋。例如,后现代预言家鲍德里亚就提出"拟像"说,认为后现代资本主义消费时代中的身体与自然皆消失于网络数据中。就在这种思潮弥漫之时,一种针锋相对的身体学凸显出来。近些年来,阿莱默提出了"跨身体"概念和"物质生态主义"概念,认为身体与环境存在密切关系,思考如何为自然和身体复魅。借助身体和跨身体概念,一种"生态后人类"主张出现了。显然,后者更符合当代生理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结论。由此可见,后现代性中存在着内在的张力,而这有利于身体美学的增殖。  相似文献   

18.
正传统美学中的"畅神"说,体现了魏晋时期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无疑是传统美学中自然审美观的真谛,其现代人文价值不可小觑。它能够调动现代人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促使现代人自觉地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生态美学的现实意义。"畅神"说的现代人文价值,还在  相似文献   

19.
形式与理性具有本源性关联,这种关联体现为两者都脱胎于、涵摄在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逻各斯"(英语:Logos,希腊语:λσγοζ)的名下.逻各斯有理性、言语、比例关系、思维、规律性、计算、聚集、系统性等含义.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寻根,具体而言是探究堪称西方文化最根本性质的理性精神与西方思想最古老、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形式"之间一体共生、融涵互摄的原初关系,揭示以形式为主轴、骨架而形成的形式美学及其主要概念、命题的理性特质,从而在一个特定角度上展露西方美学整体风貌的某个重要面相,以及西方美学某些根深蒂固特性的思想基因.  相似文献   

20.
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写入党章、纳入"十四五"规划。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浦东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再次强调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基础上的重要性;随后,在视察南通、扬州等长江沿线江苏段时,着重阐述建设长江流域生态屏障、以青山绿水的优美自然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内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生态寺院"建设,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