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是什么?可能不会有统一的答案。但禅源自何处?大家的回答可能会不约而同。即,禅来自东方的佛教,来自印度与中国。如果问,中国佛教最具特点的宗派是哪个?答案可能也会是普遍的共识:禅宗。禅宗被认为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而中国佛学的特质也在禅。禅与禅宗显然不能划等号,但两  相似文献   

2.
我常碰到一些人问:信仰佛教是否要吃素?我告诉他们说:“信仰佛教不一定要吃素,吃荤也是可以的。”他们反问:既然可以,为什么大多数佛教徒都吃素呢?我说,佛教是一个讲慈悲的宗教。佛教认为,凡是有情(有生命的)都有灵性,他们都贪生  相似文献   

3.
出世与入世     
据我耳闻目睹,不少人对佛教都有个先人为主的成见:即佛教是出世的,是自讨苦吃。这实在是莫大的误解,至于误解的原因自然颇为复杂,这里不便探究,只拟实事求是地谈谈佛教与出世及人世的关系,期待方家的教正。试想,如果佛教仅仅是出世的,释迦牟尼佛于35岁悟道后,为何不即入涅槃,而是周历四方,讲经说法,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呢?如果佛教仅仅是出世的,又怎能传遍世界,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悠久历史呢?如果佛教仅仅是出世的,为何在中国的文学、绘画、雕塑、建筑、书法、语言、音乐、经济、政治、哲学、美学、养生、武术、伦理道德、为人处世等方面,皆可见到佛教的普遍而深远的影响呢?如果佛教仅仅是出世的,印度的诸多高僧又为何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传法度人呢?不是菩提达磨的来华,怎能有禅宗的繁荣昌盛?如果佛教仅仅是出世的。  相似文献   

4.
<正>佛教是已经被中国化的宗教文化,这似乎是一个公认的事情。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化?佛教怎么中国化了?为什么说佛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中国化经验?过去,佛教学界讨论这个问题,常常会说,佛教中国化,是被儒化或者被道化。我认为这个说法并不是很确切。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确实跟儒、道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交涉,中间冲突的东西很多,冲突的时间也很  相似文献   

5.
许效正 《法音》2013,(7):60-65
1912年3月至1915年12月的北京政府,是中国封建帝制结束后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政权。虽然它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但保护佛教的力度却很大。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北京政府就颁布了数十个保护佛教的命令、法规和批示,最终形成了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法律——《管理寺院条例》。那么,北京政府为什么要保护佛教呢?长期  相似文献   

6.
在距离北京城约八十公里的房山境内,有一处著名的佛教胜地——石经山和云居寺。在这里珍藏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一万多块石经板,还有两粒赤色的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肉身舍利埋藏在了储存石经的藏经洞中。佛经为什么要镌刻在石板上而不是像常规的那样抄写在纸上呢?佛舍利为什么要埋藏在石经洞雷音洞而不像常规那样埋在塔下呢?这都要从静琬大和  相似文献   

7.
尊敬的各位高僧大德,各位来宾,各位朋友:我非常高兴参加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这是在中国首次举办的世界性的佛教盛会,是全球佛教徒的一件大事,也是致力世界和平、追求世界和谐的各界人士的一件喜事。作为中国藏传佛教界的一位活佛,我对此次论坛在杭州仙境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佛教是影响深远的世界性宗教。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来,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三大语系佛教俱全的国家,藏语系佛教作为显密兼修的一个佛教分支,在中国西藏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在藏族以及其他一些民族中有着广泛而深厚的信仰。在佛陀慈光的加被下,中国三…  相似文献   

8.
我虽然人在北京,可是心里时刻惦念着五台山的研究和发展。在自清才同志的关怀下,五台山研究会成立了。之后,又办起了专业杂志,而且办得很好。看到事业的兴旺发达,我非常高兴和感动。再加上今天在座的有这么多年轻人参会,更增加了信心,我们的事业前途无量。五台山研究会在开始成立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到五台山文化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名称呢?因为中国是一个多种民族、多种信仰的国家。信仰佛教的人比较多。  相似文献   

9.
《法音》1991,(9)
当代中国和泰国有两位禅门宗匠,影响佛教发展至深至巨,中国的虚云老和尚遐龄120岁,是民国四大师之一。泰国的佛使比丘今年85岁,弘法度众无日不有,被尊为泰国今日第一高僧。两者都是值得效法学习的对象,这是本文撰写的一个动机。南传佛教国家到底有没有禅法?若有,与中国禅法有否不同?一般人总认为南传佛教国家只有小乘教法,并无大乘,更无中国所独有的禅法。事实是否如此?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抱着作南北传佛教融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无声的展览     
《无声的展览》这篇文章是想说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合作举办的“佛教文化艺术展”的事。 展览会没有声音本来很平常,为什么要突出“无声”二字呢?  相似文献   

11.
<正>佛教,过去是、将来还会是中国文化的润滑剂,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和而不同"的文化理想,并且给出了理论的说明。为什么佛教是一种文化?佛教的文化价值或文化功能,究竟如何表现?本文旨在立足当代中国,讨论佛教的文化价值。一、"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难题什么是"文化"?实际上存在不同语境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典籍与现代西方文献里,该词有不同的内涵。然而,这两层不同的内涵同时蕴含在我们现在所谓的"文化"概念里。  相似文献   

12.
正在我们觉悟了宇宙生命的本质后,超越了自私自利,自然而然就生出了慈爱心;当我们避世修炼,生命圆满,静极生动,生出的也是慈爱。条条大路通罗马,路径虽然不同,但成功的标志是一样的,那就是慈爱。道教有一位慈航道人,在佛教名为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大家都去崇拜她?因为她慈爱。人们为什么会崇拜慈爱?因为人世间有苦难。宗教的产生和存在就是为了解除人间苦难。那么苦难的成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自省是大智     
《中国宗教》2012,(8):53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  相似文献   

14.
人们开始从多元角度对佛教、佛学进行重新审视,并将眼光落在佛教、佛学与现代社会结合的层面上,其中佛教管理学的研究,近年来颇受学界重视。但佛教与管理学之间究竟有哪些契合点呢?佛教管理学成立的依据及特质又在哪里呢? 从实践方面来说,佛教作为一个宗教,是一个实体,有庞大的教团、众多的寺院及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这就决定了佛教必然要有相应的组织与管理制度、思想,对其人员、寺院、经济进行组织、协  相似文献   

15.
自觉与行佛     
释星云 《法音》2021,(10):54-59
出版《云水三千》时,曾有人问我:"什么叫云水三千?"也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经常在五大洲来回奔忙?"我回答:"天上的白云飘来又飘去,地下的河水流过去又流回来.出家人行脚就是云水.云水到哪里去呢?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云水就是"行佛". 这数十年来,看到佛教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蓬勃发展.不但信仰佛教的人口逐年增加,尤其佛教所办的各种弘法活动,也都普遍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这真是值得可喜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江泽民同志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强调: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如何才能使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呢?笔者认为,改革佛教教义和创新佛教伦理道德思想,发扬佛教伦理道德思想中优良道德原则,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佛教适应社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2,(12)
最近,有同事问我:“三期法音已发布了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专辑,《纪要》说明中国佛教协会已确认了佛学院的三级体制,并有设立教材编审委员会的意见,你该满意了吧?”我说:“很满意,我拍手称快的满意。”他又问我:“公布的时间已两个多月了,你对教材编审有什么意见?”我说:“虔诚地拥护编审委员会大德长者们,早日上马、工作顺利!只不过我有一点担心,也许,这担心是不必要的。”他追问我:“担心的是什么?”我直言奉上的说:“担心原封不动的把一经一论搬上讲台。”为什么呢? 时代像车轮般滚滚向前,社会的变化,一天新过一天,确定佛学院的三级体制,是开汉语系佛教教育的新纪元,也是破题儿的第一次,应该行之有效,收  相似文献   

18.
斯里兰卡是南传佛教的大本营,僧伽罗人自称他们的楞伽岛是“法之岛屿”。上一世纪的五十年代,当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为纪念伟陀诞生250O年而举行庆典时,南传佛教国家掀起了佛教复兴的热潮。从那以后,半个世纪过去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国际政治风云的变换,给这些古老的佛教国家留下了什么影响呢?本期《佛教文化》选载了一篇文章,希望向读者介绍斯里兰卡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斯里兰卡也许是亚洲最为温和的佛教国家。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维西林德1997年在斯里兰卡呆了一个多月,他在那里访问了各种各样的斯里兰卡人,从泰米尔的黑虎敢死队员到政府官员。文章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对于一个古老的佛教国家,现代社会发展的终极意义在哪里?在此进程中如何保存民族传统?宗教的精神价值在现代社会如何估量?佛教如何应对现代的困惑?本文发表于1997年元月号。它真实地感性地再现了楞伽岛上的经济政治现实和宗教种族的冲突。当然有的情况在2003年的今天已经有了变化,例如,结束僧伽罗人与泰米尔人之间战争的曙光已经看得见了。我们相信:一个信奉佛教的热爱和平的伟大民族,终会翻过晦暗的一页,走向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侍奉"和"事奉"两词,经常出现在<天风>等基督教读物中.国内新近出版的圣经一律用"侍奉",灵修书中"侍奉"和"事奉"通用,而海外教会多用"事奉",究竟用哪个词更正确呢? "侍奉"或"事奉"的词,在圣经及灵修著作的原文中,并无差别,都是同一个词.那么,为什么会有"侍奉"和"事奉"两种不同的写法呢?  相似文献   

20.
多走一里     
张远来 《天风》2007,(11):9-11
耶稣讲的不是律法,而是做人、是信仰、是侍奉的法则、是“多走一里”的精神!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太5:41)乍读这节经文,我觉得十分费解和为难——“我为什么非要陪他走呢?为什么还要陪他走两里呢?这不是不公平吗?”细读起来,特别是当我们尝试将之验证于生活时,才突然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