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青少年性犯罪问题 从性犯罪的趋势看,我国性犯罪的趋势是上升的,特别是青少年性犯罪较为突出。在性犯罪的青少年中,女青少年性犯罪趋势也趋于严重。从性犯罪的范围看,前些年在校学生中性犯罪的人极少,现在在校的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中性犯罪的情况时有所闻。 (1)青少年性犯罪的心理特点 有些人从青少年性犯罪的心理特点分析青少年性犯罪的原因,其特点为:  相似文献   

2.
在集体行动发展过程中,新的群际互动事件会对参与者心理及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采取调查问卷与实验情境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集体行动失利情境下参与者情绪体验对其未来行动意愿的影响,以及群体认同与群体效能对情绪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集体行动的消极结果会引发参与者愤怒与沮丧情绪体验,且愤怒情绪对其未来行动意愿有正向预测作用,沮丧情绪对其未来行动意愿有负向预测作用;2)群体认同与群体效能会影响群体成员因集体行动失利而产生的愤怒感与沮丧感,参与者对内群体的认同感越强,效能评估越高,在集体行动遭遇挫败时体验到的愤怒感就越强,体验到的沮丧感就越弱。本研究扩展了集体行动的情绪研究取向,并为探讨集体行动的动态演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领导表达愤怒情绪一定不好吗?最近研究发现,领导表达愤怒情绪对领导绩效(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存在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的不一致结论。文章尝试使用双阈限模型揭示领导的愤怒情绪产生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的边界条件。进一步明确领导表达愤怒情绪的阈限是影响领导绩效的关键因素,拓展了双阈限模型对领导愤怒情绪影响其领导绩效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4.
儿童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琴美  张晓贤 《心理科学》2003,26(6):1114-1114
1 引言  有关情绪的研究仍然是目前研究的主题。Bridges(1932 )曾假设 ,婴儿在出生时就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情绪 ,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 (self consciousemotion)。Michael在此基础上强调儿童的认知过程在情绪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我意识的产生促进了一类新情绪的产生 ,即自我意识情绪 (self consciousemotions)。自我意识情绪是以个体是否能遵守自己内化的标准为基础的 ,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要求有一定程度的智力发展。一岁不到的儿童感觉到的高兴、悲伤、害怕、愤怒等被心理学家称为初级情绪。大量关于情绪的研究都只涉及到这些初级情绪 ,次…  相似文献   

5.
走出心理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位哲学家说过:“不善于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总会有所失”。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情绪危机则会对身体健康产生破坏作用。因而把自己的情绪升华到有利于个人、社会的高度,乃是明智的良策。在情绪易于剧烈波动的时刻,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告诫自己严防偏激情  相似文献   

6.
程瑞  卢克龙郝宁 《心理科学》2021,44(6):1336-1345
个体的恶意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伤害、欺骗与捉弄他人三方面。本研究旨在考察愤怒情绪对上述三类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设计了愤怒、恐惧和中性三种情绪诱发条件(后两者分别作为愤怒情绪的消极和中性情绪对照),以考察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在三类恶意创造力表现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对于伤害和欺骗他人,愤怒情绪诱发组在观点流畅性、新颖性和伤害性上均高于中性情绪诱发组;而对于捉弄他人,愤怒情绪诱发组仅在观点流畅性和新颖性上高于中性情绪诱发组。内隐攻击性中介了愤怒情绪对三类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而情绪唤醒度仅中介了愤怒情绪对伤害他人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内隐攻击性是愤怒情绪促进不同类型恶意创造力的通用路径,而情绪唤醒度是愤怒情绪促进伤害他人恶意创造力的特异路径。  相似文献   

7.
愤怒,被认为是“人性的弱点”,是“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会“弱化人的活力。”怒伤肝,愤怒更被视为是健康的大敌,甚至是埋藏于体内的“定时炸弹”,随时会引起冠心病,高血压等疾患的爆发,致人于死地,三国时期吴帅周瑜便是在诸葛亮“三气”之下盛怒而死。因此,传统上历来提倡对愤怒的克制,希望能从根本上消除和减少愤怒。愤怒的确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一个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动辄发怒,无论对事业,对身心健康都是有害无益,但人都有“七情六欲”,很难做到“无欲,无情”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配偶排斥对女性离婚意愿的影响,以及愤怒情绪和婚姻满意度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对543名已婚女性施测了社会排斥体验量表、特质愤怒问卷、婚姻满意度问卷以及离婚意愿问卷。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配偶排斥显著正向预测女性的离婚意愿,愤怒情绪和婚姻满意度分别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同时配偶排斥还顺序地先通过导致愤怒情绪增加,再使得婚姻满意度降低这一链式路径对女性的离婚意愿产生影响。未来可以通过减少配偶排斥以及减弱愤怒情绪和提升婚姻满意度的途径来增加婚姻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模拟自然学习语境,探讨情绪韵律对具体和抽象词学习的调节作用及其产生原因。被试在高兴、愤怒、中性语境情绪韵律条件下学习抽象和具体词,记录学习过程及测试过程中的行为与脑电反应。结果发现在愤怒韵律背景下学习的抽象词加工的正确率更低、反应时更长;并且诱发了更为显著的脑电成分。表明愤怒韵律对词汇学习尤其是抽象词学习有显著的消极作用。此外,情绪韵律对词汇学习的调节作用是在学习过程中对词汇语义提取及晚期语义整合产生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刘开 《天风》2023,(8):59-60
<正>愤怒是丧亲哀伤中常见的情绪。对基督徒来说,丧亲哀伤的愤怒可能指向逝者、自己、他人或上帝。直面愤怒、正确认识愤怒、合宜表达愤怒有助于减少愤怒情绪对丧亲者身心灵健康的侵害。一、丧亲哀伤中的愤怒情绪根据丧亲哀伤的研究,一般来说,人们面对丧亲事件的最初反应是拒绝接受现实,接着是哀伤和愤怒,最后是重新建立自我,并开始走出哀伤。  相似文献   

11.
愤怒是因愿望落空、目标受挫或边界被犯而产生的负性情绪, 指向他人的愤怒即为人际愤怒。人际愤怒对接收者的影响有争议, 有人认为人际愤怒弊端极大, 有人认为人际愤怒是可资利用的工具。这种分歧可能源于评价指标、参照对象和应用场景的不同, 有必要用元分析系统考察人际愤怒的利与弊。本研究对67篇文献, 总样本量为15462人的185个效应值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人际愤怒会让接收者让步更多、亲社会行为减少、问题解决行为提升, 同时情境不公平感增加, 对愤怒表达者的态度和能力评价均降低, 这些效应受接收者文化背景和相对权力大小的调节。这提示人际愤怒利弊相依, 能改变愤怒接收者的某些行为, 却增加对表达者的消极评价, 应视情景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2.
无论成人或儿童,不可能总是快乐无忧,但我们都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向快乐的方向转化。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它由4种基本情绪构成:愤怒、恐惧、悲伤、快乐。这如同绘画中红、黄、蓝三原色,其不同的组合构成人的各种情绪状态。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愤怒激发人为争取自己的权力和自由而抗争;恐惧使人躲避危险,寻求安全;悲伤能缓解心中的痛苦,让我们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基于评估倾向理论, 通过3项实验考察了特定负性情绪(愤怒)对延迟折扣的影响, 并探究确定感和控制感评估倾向在这一关系中的作用。实验1考察愤怒情绪对延迟折扣的影响, 结果发现, 愤怒组被试的延迟满足倾向显著强于恐惧组和控制组。实验2采用实验因果链设计考察确定感和控制感评估倾向在愤怒情绪影响个体延迟折扣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 愤怒情绪可以有效增强个体的确定感和控制感(实验2a), 同时确定感和控制感能够增强个体的延迟满足倾向(实验2b)。实验3采用中介测量设计考察确定感和控制感评估倾向在愤怒情绪影响个体延迟折扣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 确定感和控制感评估倾向在愤怒情绪影响个体延迟折扣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 当个体进行跨期决策时, 体验到与确定感和控制感有关的偶然愤怒情绪会增强其延迟满足倾向。本研究对探究特定负性情绪对个体延迟折扣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受欺负对于个体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反刍这一认知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与性别差异,采用受欺负问卷、儿童应对方式问卷中的悲伤反刍分量表、愤怒反刍问卷、儿童抑郁量表对2582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男生1328人,女生1254人;平均年龄13.95岁,SD=0.6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受欺负与悲伤反刍、愤怒反刍、抑郁情绪均呈显著正相关;(2)受欺负、悲伤反刍、愤怒反刍均可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抑郁情绪,且悲伤反刍和愤怒反刍在受欺负和抑郁情绪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该模型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悲伤反刍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显著大于男生。研究从悲伤反刍和愤怒反刍的角度揭示了受欺负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作用机制,为从认知水平上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对情绪社会调节作用的理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了小学二、四、六年级学生对情绪社会调节作用理解的特点.结果表明:小学生认为愤怒、悲伤和恐惧情绪标志着表达者不同的人际地位,会诱发接受者不同的情绪和后继行为:愤怒情绪标志着表达者的支配地位,会诱发出接受者的恐惧情绪和道歉认错行为;悲伤和恐惧标志着表达者的非支配地位,会诱发出接受者的悲伤情绪和目标恢复行为,恐惧情绪有时还会诱发接受者的高兴情绪.在对愤怒、悲伤和恐惧情绪反映表达者的社会目标的理解上,没有差异,都反映了表达者期待接受者采取目标恢复的社会行为.高年级学生在区分不同情绪表达的支配性以及诱发接受者的情绪上,存在着差别;低年级学生对接受者的后继行为的理解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6.
采用视觉搜索范式,探讨了暴力犯罪者对情绪刺激(愤怒面孔与高兴面孔)的注意偏向特点。行为数据显示,相比非暴力组,暴力组对愤怒面孔的反应要显著快于高兴面孔,初步验证了暴力犯罪者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ERP数据进一步表明,当目标刺激为愤怒面孔时,暴力组N2pc的潜伏期要显著小于非暴力组,说明暴力犯罪者对愤怒面孔的觉察早于高兴面孔,对负性情绪刺激更为敏感。由于N2pc的波幅不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反应时和潜伏期,说明暴力犯能够更快的觉察到负性情绪面孔,但并没有对其投入更多的注意资源,出现回避模式,表明暴力犯对负性情绪信息的加工是一种警觉—回避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司法决策者对案件当事人的主观印象如何影响刑罚决策及情绪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要求法律与非法律专业被试对案情相同但对案件当事人的主观印象不同的刑事案件进行刑罚强度决策,并要求被试对犯罪行为所引发的情绪强度进行评定。研究结果发现,在施害人消极印象比在积极印象条件下,被试产生更强的愤怒和厌恶情绪,更少的同情情绪,同时,给予的刑罚更重;在受害人积极印象比在消极印象条件下,低年级组被试对施害人给予的刑罚更重,但在高年级组被试中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被试在情绪强度上也没有显著差异。法律专业比非法律专业被试对犯罪行为所产生的情绪强度更低。被试的专业背景对量刑决策没有显著影响。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在施害人的主观印象对刑罚决策的影响过程中,愤怒和同情情绪表现出部分中介效应,厌恶情绪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依恋回避是指一个人不信任伴侣的好意,防御性地保持行为和情感的独立.愤怒抑制表示抑制愤怒情绪的外在表现.为了探讨依恋回避对愤怒抑制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以具有恋爱经历的成年个体为被试,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先后对267人、101人、429人进行依恋回避、亲密关系权力感和愤怒抑制的测量,并检验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在亲密关系中:...  相似文献   

19.
程瑞  卢克龙  郝宁 《心理学报》2021,53(8):847-860
以两个实验考察愤怒情绪对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 并探究调节愤怒情绪对削弱恶意创造力表现的效应。实验1比较愤怒、悲伤、中性情绪下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差异, 发现愤怒情绪下个体生成更多、更新颖的恶意观点, 情绪唤醒度和内隐攻击性中介了愤怒对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实验2探究不同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如何影响愤怒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 发现认知重评组和表达抑制组的恶意创造力表现比无策略的控制组水平更低, 情绪唤醒度和内隐攻击性中介了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 愤怒情绪通过提升内隐攻击性和情绪唤醒度进而促进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 而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可作为削弱愤怒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为了考察司法决策者对案件当事人的主观印象如何影响刑罚决策及情绪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要求法律与非法律专业被试对案情相同但对案件当事人的主观印象不同的刑事案件进行刑罚强度决策,并要求被试对犯罪行为所引发的情绪强度进行评定。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对施害人的消极印象比积极印象条件下产生更强的愤怒和厌恶情绪,更少的同情情绪,同时,给予的刑罚更重;被试对受害人的积极印象比消极印象条件下,低年级组被试对施害人给予的刑罚更重,但在高年级组被试中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被试在情绪强度上也没有显著差异。法律专业比非法律专业被试对犯罪行为所产生的情绪强度更低。被试的专业背景对量刑决策没有显著影响。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在施害人的主观印象对刑罚决策的影响过程中,愤怒和同情表现出部分中介效应,厌恶情绪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