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督教早期希腊教父尼撒的格列高利在《论不是三神》(To Ablabius:On Not Three Gods)一书中,分析和探讨了他是在何种意义上运用三个个体的类比来论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格之间的区分的,并对有人指控其三一类比容易犯三神论的错误给予了回应,从而彰显出其三一类比思想所具有的语言分析意蕴。  相似文献   

2.
吴孟庆 《天风》2005,(1):56-57
基督教音乐在教内称圣歌、圣乐,演唱的乐队叫唱诗班(天主教称唱经班)。我对圣歌音乐不在行,只因多次观摩聆听,便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基督教圣歌是随着基督教的礼仪而产生的。公元六世纪末,面对各地教堂和修道院杂乱无章的圣歌,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发布统一瞻礼颂歌的诏告,之后,继位  相似文献   

3.
格列高利     
《天风》2015,(8)
<正>格列高利(Gregory,也称大贵钩利,540-604),与安波罗修、奥古斯丁和耶柔米并称为"四大拉丁教会教父",大公教会古典时代与中世纪分水岭的重要代表人物。格列高利(Gregory,也称大贵钩利,540-604),出生于罗马贵族家庭,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家庭有着深厚的信仰传统。在格列高利少年成长时期,被他的父亲送往隐修院学习,从圣经、神学、语言、音乐、绘画、管理等各方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与积累。在政治、法律、社会  相似文献   

4.
蒿志强 《天风》2009,(9):9-10
在以色列人建造会幕的大工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蒙神使用的人物,犹大支派的比撒列及其祖父户珥就是摩西得力的助手。建设今日教会,比撒列身上有我们需要学习的属灵功课。  相似文献   

5.
康德为道德寻求客观依据而确立的道德律令,继承了基督教传统道德金律的律法、普世、上帝等观念。但是康德并非简单地蹈袭了基督教文化传统。他要为具有普遍性价值的道德律找到一个新的更为可靠的基础,这就是人的理性。因而,他从理性角度赋予了这种基督教传统文化思想以新的时代意义。这种新的解释具有现代科学理性及人文性特征,从而对后世学者在道德问题上的探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是什么     
关于人的本体论界定在基督教世俗化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对于"人是什么"有这样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对人类理性的盲目崇拜,认为人仅仅凭借自身就能实现自我救赎;另一种是反理性主义的狂热,它的典型表现是尼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在当代社会,不论是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都过于强调人的动物性一面,社会正在走向以物质利益为唯一追求的歧途。马里坦认为,只有走向重建上帝信仰的完整人道主义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只有具备神圣精神追求的位格才能达到对真理、自由和博爱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通过对"人副天数"的论证,提出天人同类,奠定天人感应的基础。奥古斯丁从上帝造人的角度论述人以"上帝形象"受造,从而具有认识上帝和认识自己的理性。两种体系在内在逻辑上存在本质不同,但是认识道路却具有融合共通性,在深刻把握二者差异的基础上,以"人副天数"和"天人同类"来诠释"上帝形象",更能促进基督教传统为中华文明所理解和接纳,从而更好地实现基督教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8.
刘卫 《天风》2014,(12):37-37
现代通用的公元纪年历法与基督教有关。其原本是基督教会制定的教会历法,称为格列高利历法,于1582年2月24日颁布。这一历法可以追溯到525年,修士狄奥尼修奉命为西方教会制定标准历法,并被要求将耶稣基督降生的那一年定为新历法的元年。于足,他按照西方世界普遍使用的尤利乌斯·凯撒参照古埃及的太阳历制定的历法,并参照当时关于创建罗马城的相关资料推算出,其新历法的元年应该是罗马建城后第754年,并推算出耶稣基督降生的日期应该是罗马建城后第753年12月25日。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基督教传统的人性观进行了概括,简要梳理了现代基督教人观的发展。本文中名为"奥古斯丁—阿奎那传统"的传统人观强调人内在与外在的区别,认为"上帝的形象"体现在无性别的单一灵魂或者理性中,这种实在的理性将人与万物区别开来。与这种实体性的人观相反,现代基督教人观更强调人存在于与某种超越的终极实在的关系之中,以及人作为男性或女性与其他人形成的关系之中。人格的人是每个人发展这两个方面位格关系所有的结果。成为人首先意味着成为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以此差别为基础反映了三位一体上帝的形象。现代基督教人观打破了自启蒙以来把人理解为"理性人"的抽象观念。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基督教中国化的认识与研究,经过几年的积淀,目前已基本形成政界、学界和教界三方面的互动关系。政界主要指主管宗教的政府部门,他们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强调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主张基督教中国化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国基督教会;学界主要指从学术层面关注中国宗教(尤其是基督教)问题的学者,他们更愿意从文化的角度,强调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在中西文化互补的大框架下,探讨基督教哲理层面的中国化;至于教界,当然是指基督教会自身,作为基督教中国化的主体,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