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考察了在自控速度条件下 ,显示窗口、起始速度和文本显示方式等因素对视频显示终端 (videodisplayter minals,VDT)汉语文本阅读工效的影响。结果发现 :(1)在阅读正确率上 ,VDT文本的平滑滚动引导式优于快速系列视觉呈现 (rapidserialvisualpresentation ,RSVP)方式 ;(2 )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成绩相互代偿 ,若注重理解正确率 ,宜采用 15 0字 /分的起始速度 ;若兼顾阅读速度 ,宜采用 75 0字 /分的起始速度 ;(3)起始速度、显示窗口和文本显示方式三者共同影响了阅读绩效 ;(4 )机控速度方式的阅读效率优于自控速度方式。  相似文献   

2.
摘要:为探讨在无阅读经验时,词切分线索是否促进读者的阅读与词汇识别,本研究操纵了阅读方向、词切分线索与目标词的词频。采用眼动仪记录读者的阅读过程。结果发现:阅读方向与词切分线索的交互作用显著,词切分显著地促进了从右向左呈现文本的阅读,但并不影响阅读从左向右呈现的文本;词切分条件下目标词的注视时间显著地短于无词切分条件。表明词切分线索促进了无阅读经验时的阅读,支持词切分线索的促进与文本不熟悉干扰之间权衡作用的假设。  相似文献   

3.
王新法 《心理科学》2003,26(1):98-101
本研究取90名被试,分成三个年龄组,以最小变化法为实验方法.向被试快速呈现4-12个汉字的句子.以被试能完全准确地复述出句子内容所需时问为因变量。实验结果表明.句子字数对阅读句子所需时间有极其显著的影响.特别是7个字以上的长句.阅读所需时间明显加长;而不同年龄组被试的阅渎速度仅在4、5、6个字的短句上存在差异;性别对阅渎速度的影响不显著。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可为影视和广告字幕的呈现时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回顾字母文字研究发现,词间空格是有效的词切分线索。而中文没有词间空格,那么是什么线索起着字母文字中空格一样的作用呢?总结以往研究发现,汉字的统计属性、词汇可能性、词素位置、词素熟悉性等因素可能是中文阅读中的词切分线索。字母文字词切分依据物理线索,中文词切分可能依据“心理线索”。词切分过程也与个体差异和预视效应有关。未来研究应该解决中文词切分的核心线索以及线索替代的可能性,并构建中文眼动控制模型来解释中文阅读过程及词切分问题。  相似文献   

5.
词切分对初学者句子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EyeLink II眼动仪,以72名小学三年级学生为被试,通过三个实验来探讨词切分对初学者汉语句子阅读的影响。实验一设置四种空格呈现条件:正常的无空格条件、字间空格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空格条件。实验二采用灰条标记作为字、词或非词的边界,使不同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是一致的。实验三进一步操纵了学生的阅读技能。结果发现三个实验的结果趋势是一致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在阅读有词间空格的文本和正常的无空格文本一样容易。尽管词切分文本对阅读技能高和阅读技能低的学生来说一样容易,但非词空格呈现条件会对阅读技能低的学生产生更大的干扰作用。阅读技能低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依赖于文本的低水平视觉线索。文章最后讨论了词切分对建构中文阅读眼动控制模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大量的认知科学研究表明, 词在阅读认知加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阅读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把词从文本中切分出来。有别于英文等拼音文字, 中文文本的词之间没有空格分隔。在没有空格辅助的条件下, 中文阅读者是如何进行词的切分呢?本文主要综述了近期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针对该问题的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1)介绍了一些词作为整体进行加工的心理学证据; 2)报告了词切分的认知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和一个中文词切分和识别的模型; 3)简要回顾了计算机科学中的词切分研究, 并指出了与心理学中词切分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4)提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展望,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将可能促进中文词切分的认知机理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眼动技术,通过观察词边界效应的年龄差异,探讨阅读中词切分机制的年老化。实验1要求青年组与老年组被试阅读正常呈现条件和3种提示正确词界信息(颜色词界、空格词界、阴影词界)的句子。结果发现,正确词界积极影响老年组眼动数据的程度大于青年组,说明正确词边界效应代表的词切分机制受年老化的影响。实验2要求两组被试阅读正常呈现条件和3种提示错误词界信息(错误颜色词界、错误空格词界、错误阴影词界)的句子。结果发现,错误空格词界、错误阴影词界消极影响老年组的眼动数据的程度大于青年组,但其消极影响两组眼动数据的程度没有差异,说明错误词边界效应代表的词切分机制具有稳定性。综合两项结果可知,中文阅读中至少存在两种词切分机制,它们的易老化性不同。  相似文献   

8.
以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为被试,在机控速度(240字/分)条件下,如何在单行呈现动态文本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绩效。实验采用2(呈现方式:引导式、RSVP)×2(年级:三年级、五年级)×2(窗口:5字、10字)的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1)在呈现方式上,平滑滚动引导式优于RSVP,更受被试偏爱;(2)在两种呈现方式下,五年级的阅读正确率显著高于三年级;(3)与平滑滚动引导式相比,窗口大小对RSVP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采用眼动随动显示技术, 通过分析动态协助或干扰词切分对阅读过程的影响, 考察汉语阅读过程中词切分的位置与数量。包括两项实验:实验一通过改变注视点附近词语的颜色来促进词汇的加工进程, 发现协助词n+1切分可改变被试的眼动模式, 说明至少加工词n+1可导致词切分效果; 实验二以类似方法干扰相应的词汇加工进程, 发现在某些实验条件下被试的眼动模式朝相反方向变化, 表明实验一结果并非由外源注意转移引起。综合分析两个实验中各种条件下首次注视概率分布、再注视时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单一注视时间的差异, 得出以下结论:在汉语阅读中存在两种词切分现象, 一种由加工词n+1引起, 另一种由加工词n引起。  相似文献   

10.
为方便读者理解近期发表的中文阅读词语加工和眼动控制整合模型(CRM),本文详细介绍该模型。模型包括词语加工和眼动控制模块。词语加工模块在交互激活框架基础上采纳了新的词切分假设:知觉广度范围内,汉字构成的所有词互相竞争并决出唯一胜者,当一个词被识别,它也同时被切分出来。眼动控制模块决定眼睛何时移动以及向何处移动,采用基于加工的假设。模型模拟了中文阅读与眼动控制的重要研究结果。模型着重解释了无词间空格时的词切分和眼跳目标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沈模卫  陈新  陶嵘 《心理科学》2001,24(4):393-395,435
本研究在机控速度条件下,考察了显示窗口大小(10字和20字)、显示速度(300字/分和600字/分)和文本显示方式(平滑滚动的引导式和快速系列视觉呈现)等因素对VDT中文文本阅读工效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1)300字/分的显示速度有利于阅读理解;(2)在本实验条件下,平滑滚动引导式的可读性优于快速系列视觉呈现式。最后,作者结合有关中文眼动研究理论,对上述结果的成因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词切分与字间距对引导式汉语文本阅读工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词切分和字间距对引导式汉语文本的阅读工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步幅下的阅读工效差异显著,其中3字/步条件下的阅读绩效最高,但词切分并未能提高阅读绩效,其中消失1词/步条件反而妨碍了阅读理解,出现1词/步条件也未能显著提高阅读工效;(2)字间距对汉语文本阅读工效有显著影响;(3)10字窗口下,步幅效应和字间距效应都显著;20字窗口下,二者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徐笑含  谢新秀  邵志芳 《心理科学》2012,35(6):1338-1342
知觉学习是指知觉能力随着知觉训练或经验逐渐改变的现象。它具有特异性-迁移性,可以根据时程划分为快速学习和慢速学习。知觉学习意味着与知觉直接对应的脑区神经元激活方式的变化,并且与注意有着一定的联系。目前周边视觉的知觉学习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对于非语词刺激,随着练习,判断目标刺激(例如刺激朝向、游标视敏度)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对于语词刺激,周边视觉的知觉学习可以帮助提高阅读速度。可以通过提高视觉广度来提高周边视觉的阅读速度。周边视觉的知觉学习还有着重大应用价值,可以帮助中央凹视觉缺损的人们提高周边视觉能力,帮助恢复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文阅读中的字形与语音加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该文报告两个探讨字形及语音加要于中文阅读中所起之作用的实验。基本实验作业是让被移动鼠标以阅读计算机屏幕逐字呈现之短文。计算机记录文中个别单字中呈现时间作为反映阅读理解即时加工的因变量。在每篇文章中段都有一关键字,用来观察在此字位置出现原字、同音字、形似字或无关字对阅读所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阅读初期,同音字、形似字及无关字所造成的干扰效应,无论在效果大小及出现位置上并无差异。别外,干扰效应在同音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了汉字词在不同方位与不同排列组合条件下对念读速度与准确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逆意排列的汉字词处于不同方位(正位、左右倾斜90°、倒位),对汉字词的念读速度产生明显影响.汉字词处于正位时,念读速度最快;其次是处于左斜与右斜90°;对汉字词的念读速度最慢而准确性最低是处于倒位时(汉字词颠倒).汉字词无论是顺意排列或是逆意排列,正位结果均明显优于倒位结果;但汉字词在倒位顺意排列条件下,结果优于正位逆意排列的结果,这表明,字词间的意义联系的作用大于字词方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两个实验探讨同音字密度对于汉字识别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命名任务,结果发现高同音字密度的汉字的加工时间短于低同音字密度的汉字,说明在汉字识别中,同音字密度起促进作用;实验二运用眼动分析的方法,考察在句子阅读中的同音字密度效应。结果发现,读者对高、低同音字密度汉字的加工在各眼动指标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正常句子阅读中,同音字密度的效应消失。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presentation unit (word-by-word or single line) and presentation duration [171, 213, 240, and 308 msec. per character (msec./C)] on the comprehension of Chinese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RSVP) displays read from the small screen of a mobile phone in three different contexts (seated, walking on a treadmill, and walking through an outdoor course). 30 native Chinese readers ages 19 to 26 were recruited as participants. Score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showed that presentation unit and presentation dura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factors were also significant. When the presentation unit was word-by-wor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was observed under different presentation durations. However, when the presentation unit was a single line, reading comprehension deteriorated with the shortest presentation duration of 171 msec./C. With regard to context, participants had a higher mean reading comprehension score in the seated context than in walking contexts,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18.
冷英  何秀丽 《心理科学》2012,35(2):299-303
以汉语中的叠词为实验材料,对重复知盲产生机制的类型标记个体化理论和建构理论进行检验。采用RSVP研究范式,在两个实验中让178名被试口头报告列表中出现的所有汉字(全部报告)或列表中最后两个字(部分报告)。结果发现:(1)在呈现速率为128ms和198ms时,完全重复的汉字在全部报告和部分报告任务中均存在RB效应,但在部分报告任务下出现的RB相比全部报告任务的减少了,符合建构理论的假设。(2)在全部报告条件下,不仅重复刺激的正确报告率会降低,而且与重复刺激相关的非重复刺激的正确报告率也会降低。研究表明建构理论比类型标记个体化理论更能解释RB效应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