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悟与诗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悟与诗悟邢东风自古以来即有学者指出禅与诗在是否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现的问题上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实际上意味着“禅悟”与“诗悟”在意识的对象或内容方面是不同的。尽管“禅悟”与“诗悟”都属于非理性的思维形式和无意识的心理体验,但是如果从意识内容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2.
内隐态度之“内隐”的涵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佐斌  张陆  叶娜 《心理学探新》2009,29(2):57-61
内隐态度,又称为间接测量态度或自动加工态度。很多学者认为内隐态度是无意识的,需要通过间接测量来获得。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当前没有研究可以证明内隐态度内容的无意识性,并且认为内隐态度也并非一定要用间接测量来获得。探讨内隐态度之“内隐”的涵义,对于更好地理解内隐社会认知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谢继红  刘华山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2069-2078
无意识目标追求是指个体自动地追求由情境线索激活的目标, 而全然不知目标对自己行为的导向作用。无意识目标追求具有灵活性、抑制性和坚持性。无意识目标追求经由行动的无意识准备和目标价值的自动评估与努力过程实现。积极情绪、内隐态度和人际关系影响无意识目标追求。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无意识目标追求的影响因素, 完善无意识目标追求的机制, 探究无意识目标追求结果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提高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 拓展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无意识现象、本质、机能、研究方法》是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备期间出版的一部集体合著的三卷集。这部著作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以下理论观点的正确性:无意识现象是实在的心理现象;离开无意识的事实不能理解人的行为的心理结构;为了充分揭示无意识观念,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解它的意义;建立无意识的科学理论,必须利用心理定势的概念[1;第1卷,第16页]。同时,对某些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展开更广泛的讨论,这一讨论不应以研究精神分析的科学地位问题取而代之,因  相似文献   

5.
阈下语义之间能否进行整合,最近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结果。当多个阈下语义词语同时呈现时显示出无意识语义整合效应,但是当序列呈现时没有观察到无意识整合效应。本研究在保留同时呈现方法优点(不同空间呈现位置)的情况下研究了序列呈现的不同汉字词语之间能否产生无意识语义类别关系整合。在实验1中,两个相同或不同类别的词语作为阈下启动刺激先后在两侧呈现,且第一个词语消失后第二词语马上出现,结果显示出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实验2延长了两个阈下启动词语之间的时间间隔,结果未发现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另外,实验3进一步排除了实验1中第一个启动词语的视觉残留,结果也未观察到显著的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说明实验1中观察到的无意识整合效应是视觉残留所致。综合三个实验结果表明,两个阈下词语之间的语义类别一致性关系只有在同时呈现这种特殊条件下才能进行无意识整合加工,说明了短时间维度对于无意识语义关系整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阈下语义之间能否进行整合,最近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结果。当多个阈下语义词语同时呈现时显示出无意识语义整合效应,但是当序列呈现时没有观察到无意识整合效应。本研究在保留同时呈现方法优点(不同空间呈现位置)的情况下研究了序列呈现的不同汉字词语之间能否产生无意识语义类别关系整合。在实验1中,两个相同或不同类别的词语作为阈下启动刺激先后在两侧呈现,且第一个词语消失后第二词语马上出现,结果显示出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实验2延长了两个阈下启动词语之间的时间间隔,结果未发现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另外,实验3进一步排除了实验1中第一个启动词语的视觉残留,结果也未观察到显著的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说明实验1中观察到的无意识整合效应是视觉残留所致。综合三个实验结果表明,两个阈下词语之间的语义类别一致性关系只有在同时呈现这种特殊条件下才能进行无意识整合加工,说明了短时间维度对于无意识语义关系整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不同意识水平下的情绪启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程九清  高湘萍 《心理科学》2004,27(6):1506-1508
实验研究了不同意识水平下情绪启动的机制。我们采用带有褒贬意义的中文语句作为情绪刺激,要求被试在情绪刺激播放响度正常或极低的情境下对不熟悉的法语语句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无意识情绪启动显著;有意识情绪启动却未出现。我们认为无意识情绪启动是个体对刺激自动加工的结果;而个体在意识层面的认知加工可能会抑制已唤醒的情绪。另外,情绪刺激的不同排列方式对被试评价的倾向性可能有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加工分离说的发展述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杨治良  郭力平 《心理科学》1997,20(5):441-445
0引言九十年代初之前,关于意识与无意识记忆加工的分离研究大多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一些记忆任务反映了意识加工而另外一些记忆任务反映了无意识加工。比如,外显记忆任务如回忆与再认被认为反映了有意识的控制加工,而内障记忆任务如词干补笔测验,反映了记忆的无意识影响。尽管记忆研究者们经常认识到这个前提过于简单,但是由这一前提而发展的任务分离说,在整个八十年代由于其能较好地反映出内隐记忆加工特点,从而引发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然而,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大量经验事实表明意识加工可能影响内隐记忆任务,同样无意识加工可…  相似文献   

9.
考察无意识活动的特性,提出无意识活动的数学公式,包括脑内不同内容的无意识活动项目之间关系的公式,无意识活动的心脑关系的公式,无意识活动的心身关系的公式,无意识活动的心物关系的公式,以及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之间相互转变条件的公式。  相似文献   

10.
纵观无意识的研究历史,在对无意识的研究上无非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无意识心理现象是否存在;第二,无意识的本性和特点是什么?等三,如何运用无意识的活动规律为现实生活服务。本文旨在无意识的本质和特点问题上淡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关于无意识的本质关于无意识的本质问题,巴甫洛夫学说和现代神经生理学说研究的结果给我们无意识的本质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无意识现象是一种条件反射。正如前述,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的冲动。而本能是无条件反射的复杂锁琏。由于无条件反射是天生的固定反射,在行为中不具有定向性的信号  相似文献   

11.
无意识工作激励是指由外部环境自动诱导出个体努力行为的过程,并且这种自动诱导的过程无法被个体所内省。目前已经被发现的无意识工作激励过程包括自动化评价,无意识行为模仿,态度、特质和刻板印象的激活,以及无意识目标激活等。从内在机制来看,镜像神经元理论可解释无意识行为模仿,无意识行为选择模型可用来解释无意识目标激励。未来应侧重研究无意识工作激励与有意识工作激励的关系,发展新的研究方法,并更深入地探索无意识工作激励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2.
无意识的意识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精神分析的无意识而言,无意识实际上是由意识创建而来的。不是无意识派生了意识,而是意识派生了无意识。无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变体,它恰恰体现了意识的塑造能力和它自身的可塑性。弗洛伊德在《意识与什么是无意识》中对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做了集中的论述。该文借助对这篇论文的全面解析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Dijksterhuis等人发现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无意识思维的加工结果优于有意识思维,并据此提出了无意识思维理论。本文介绍了支持无意识思维理论的基本实验证据,质疑无意识思维的相关研究及对质疑的回应研究。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改进无意识思维研究范式和寻找更多影响无意识思维效应的中介变量,无意识思维加工结果如何上升到有意识层面,无意识思维的加工方式以及其在真实和高风险任务情境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蒋军  向玲  张庆林  陈安涛 《心理学报》2014,46(5):581-592
尽管已有研究发现诸如抑制控制和任务转换等认知控制功能独立于意识, 但是对冲突适应是否需要意识的参与目前还存在激烈的争论。为了进一步探讨此问题, 本研究记录了18名被试在完成箭头偏对比掩蔽任务(meta-contrast masking task)时的行为和脑电数据。结果显示, 在有意识和无意识条件下在反应时和额中N2和中顶P3波幅上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冲突适应效应。这不仅表明冲突控制独立于意识, 而且也表明先前无意识经验对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适应性调节作用。本研究对认识认知控制和意识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也为建构认知控制与意识关系的理论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5.
张世英 《心理学报》1987,20(4):99-106
本文从八个方面概括地介绍了苏联心理学家关于无意识问题的研究情况。这八个方面是:关于无意识概念的涵义;对近代无意识问题研究史的分析;突出本国的两位伟大学者的思想;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批判;在无意识问题研究上的反省;研究无意识问题的定势理论;无意识问题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具体研究成果和当前与今后的研究课题。最后作者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无意识情绪启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声立  陶德清 《心理科学》2004,27(3):701-704
本文对目前无意识情绪启动的两种方式、无意识情绪启动在认知领域和人格领域实证研究、无意识情绪启动的神经生理的研究以及无意识情绪启动模型理论研究进行理论的综述;同时对无意识情绪启动研究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研究方向作了简评。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析是20世纪西方重要的美学流派。没有无意识就没有精神分析,因此,精神分析学家的文艺批评特别关注对无意识的分析:这在弗洛伊德,是对个体无意识的分析;这在荣格,是对集体无意识的分析;这在拉康,是对语言无意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师生之间的动机感染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动机定向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过程.学生对教师行为、情绪和课堂动机气氛等线索的社会知觉是动机感染发生的基础.当前研究中,期望形成模型和教学支持模型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动机感染的潜在过程.基于社会认知的视角,推测出动机感染的发生机制包含学生无意识的自动的目标感染和有意识的满足基本心理需要两条路径.该机制需要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应关注以下几点:(1)利用质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思路;(2)注重文化和情境等变量在动机感染中的价值;(3)动机感染双向过程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101名大学生为被试,用掩蔽刺激启动无意识情绪,探讨无意识情绪对建议接受程度的影响,并分析自信度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相较于中性情绪,无意识正性情绪或无意识负性情绪会使个体更倾向于采纳他人建议,且无意识负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2)个体的自信度水平在情绪和建议接受度之间具有调节作用;(3)在接受建议后,无意识负性情绪和无意识正性情绪组个体的自信度提升量高于中性情绪组,且无意识负性情绪组提高更多.  相似文献   

20.
一、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理论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发展.虽然荣格也承认无意识这一概念,但却不同意弗氏关于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性本能冲动的观点.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荣格在临床实践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从神话以及他的病人的梦和幻想中,发现许多现象似乎是原始社会的集体经验而不是个人经验,因此他相信所有人不仅都有着个人无意识,而且同时也都具有一种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