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失言任务和改进的说服任务考察了153名7-11岁儿童的心理理论理解和使用能力的发展状况。结果发现:儿童的失言理解能力和心理状态信息使用能力7-9岁时发展迅速,9岁后趋于稳定;两种能力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两者呈现中度相关;8-9岁是儿童失言理解和心理状态信息使用发展的转折点。结果表明:心理状态理解和使用的能力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发展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2.
7~9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和失言理解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失言理解任务分别考察了90名7-9岁学龄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结果表明,7岁组儿童在二级错误信念和失言理解任务上的成绩与8岁组、9岁组存在显著差异,但8岁组和9岁组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提示8岁可能是个体心理理论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三组被试在二级错误信念理解上的成绩显著高于失言理解任务上的成绩,在控制年龄后,他们在两种心理理论任务上的成绩显著相关。另外,失言任务中三种心理状态理解的得分两两相关。综合以上结果,在学龄期,心理理论仍有质的发展,且心理理论的信念、情绪和意图等核心概念仍然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3.
7~11岁儿童的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4,27(2):398-401
本研究采用情境故事研究7~11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和特质理解能力的发展,并探讨该年龄段儿童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相互影响机制。结果表明,7~11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显著提高;7岁儿童关于特质因果性的理解有比较高的起点,7~9岁加速发展,之后趋缓;7~9岁儿童的同伴接纳与其二级误信念理解能力没有显著的相关;总体上看,受欢迎学生的特质理解能力显著优于被拒斥学生。  相似文献   

4.
7~11岁儿童失言理解及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失言任务和改编后的教养方式问卷探讨7~11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与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结果表明,在学龄期,儿童在不同层面上对失言的理解能力仍在提高,高年级时已超出单一维度。7岁儿童对包含意图的信念理解与母亲的"过度偏爱"显著负相关;8岁儿童对包含意图的信念理解与母亲的"惩罚和严厉"显著负相关。结果提示在某些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可能与母亲特定的教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5.
王玲凤  桑标 《心理科学》2008,31(3):562-566
用设置故事情境的方法研究了儿童对愿望-规则冲突情境下他人情绪的理解.结果表明,在愿望和规则冲突情境故事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更多地作出对他人的愿望和情绪不匹配的情绪预测,7岁儿童已达到成人水平;7岁相对于4、5、6岁儿童更多地提供混合情绪预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能认识到规则、预期的结果对他人情绪的影响.规则的来源影响儿童对他人情绪的理解,相对于内部规则,4、5岁儿童更多地将消极情绪归于违背外部规则的人,7岁和成人更多地将消极情绪归于遵守外部规则的人.  相似文献   

6.
采用图片故事和情境实验,对3到9岁儿童移情指向性的发展及不同语言提示对助人行为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3~5岁幼儿自我指向的个人悲伤体验占优势,5岁以后他人指向的移情担心开始超过个人悲伤而占优势;他人关注组的助人行为优于自我关注组和控制组,自我关注组和控制组前后测成绩差异不显著,他人关注组后测成绩优于前测成绩。  相似文献   

7.
纳西族和汉族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佳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5,28(5):1131-1134
选取3~5岁的纳西族儿童107人,3~5岁的汉族儿童90人,使用情绪理解任务系统地考察了他们情绪理解的发展,同时还测量了两个民族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和语言能力。结果表明,两个民族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具有相似的发展规律,但完成各任务的成绩有显著差异,提示了两个民族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不同步性。研究还发现,心理理论社会知觉成分与认知成分随年龄的增长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并且都与语言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8.
2~5岁儿童愿望理解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愿望理解是儿童心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选取2~5岁的儿童79名,使用简单愿望推理任务、愿望形成理解任务、冲突愿望理解任务、对自己过去愿望理解任务以及对他人愿望理解任务,系统地探讨愿望理解的层次性.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在对自己过去愿望理解任务中的成绩比简单愿望推理、愿望形成理解和冲突愿望理解中的成绩要好,在冲突愿望理解任务中的成绩比对他人愿望理解的任务要差.说明儿童的愿望理解能力包含着多个方面,其发展步调并不一致,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相似文献   

9.
戴婕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6,29(2):301-304
对心理过程差异的理解是学龄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一部分。本文主要探讨5-9岁儿童对心理过程差异的理解,即理解两个体在看到同样的物体时思维过程是否相同。采用“思想泡泡”的方法给5岁、7岁、9岁各20名儿童讲述故事,考察故事中人物背景知识的有无、对象的不同(自我-他人/他人-他人)及对象间关系的不同(朋友/陌生人)对儿童判断心理过程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有无背景信息对儿童理解心理过程差异有显著影响,而故事中对象不同及对象之间关系的不同对儿童理解心理过程差异无显著影响。同时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意识到两个体的思维过程是不同的且能提供比较充分的解释,对心理过程差异的理解使学龄后儿童对个体独特性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张丽华  杨丽珠 《心理科学》2006,29(2):327-331
依据对儿童自尊结构的研究,发现儿童自尊是由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和外表感三个因素构成。本研究采用表情实验方法,通过个别施测,考察了150名4~8岁儿童在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外表感三种不同结构情境下自尊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4~8岁儿童自尊总体发展存在非常显著的年龄差异;4岁儿童自尊发展水平最高,5岁儿童水平最低。(2)儿童自尊发展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发展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1.
幼儿心理理论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了幼儿心理理论信念愿望理解与情绪理解的发展状况及相互关系.运用实验法对256名3~6岁儿童施测.结果表明:(1)幼儿心理理论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的发展在3~6岁期间随年龄逐渐提高.4岁是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4~5岁是幼儿情绪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2)幼儿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晚于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3)幼儿心理理论的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之间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卷入情境下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分配行为特点以及内群体偏爱在其中的作用, 呈现给儿童两种实验情境:实验1, 134名5~8岁儿童在第一方情境下与来自内、外群体的一名儿童分配不同价值的物品, 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与5~6岁儿童无显著差异; 实验2, 130名5~8岁儿童在第三方情境下给来自特定群体的两名儿童分配资源, 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显著高于5~6岁儿童。两个实验均发现儿童的分配行为表现出内群体偏爱, 5~6岁儿童比7~8岁儿童更明显。并且, 5~6岁女生比男生有更明显的内群体偏爱, 但在7~8岁组无性别差异。此外, 只有7~8岁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表现出卷入情境上的差异, 他们在第三方情境比第一方情境下更能做出公平分配, 但5~6岁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并无情境差异。综上可见, 比起年幼儿童, 年长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公平行为发展得更好, 并且在两种卷入情境下受内群体偏爱的影响均更小。  相似文献   

13.
个体的情绪伪装能力是其情绪社会化发展极为重要的方面,选取某幼儿园12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通过“区分外表-真实情绪”任务和“错误信念”任务考察3~6岁儿童情绪伪装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而探讨情绪伪装认知与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结果表明:(1)儿童情绪伪装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5岁为儿童情绪伪装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期;(2)儿童在消极情境下区分内外情绪的能力显著高于在积极情境中的表现;同时,对两种情绪伪装动机(社会适应、自我保护)的认知能力无显著差异;(3)儿童情绪伪装认知和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显著相关,两种错误信念(意外内容、意外地点)理解都能很好地预测情绪伪装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了北京地区3—5岁学龄前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能力及对他人认知能力的发展比较。每个年龄组儿童为44人,男女各半,共计132人。实验材料为两套图画故事集,其中一套名为《白雪公主》(外国故事),另一套为《孙悟空》(中国故事)。实验是通过看图讲故事提问方式以探讨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对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能力。结果表明:3—5岁儿童对白雪公主故事情节及孙悟空故事情节的理解,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4岁与5岁儿童已能很好地理解这两个通俗故事的情节及正确回答有关问题。但3岁儿童存在一定困难,对自我认知水平及对他人认知水平都较低;在各个不同年龄组中,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的问题回答的成绩,两者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是处于同步发展的水平;男女性别的结果比较只在3岁儿童中存在一定差异,4岁及5岁儿童中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5~9岁儿童在说服行为中使用心理理论能力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对象为90名5~9岁儿童(幼儿大班、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各30名),研究者采用图片故事法和口语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儿童对说服性论据的选择,考查了儿童在说服行为中使用心理理论能力的状况.结果显示:5岁儿童在说服他人时较少使用心理理论能力,7岁是儿童使用心理理论能力的关键期,9岁儿童在说服他人时则更多地使用了心理理论这一能力;儿童在面对不同的说服对象时,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陆慧菁  苏彦捷 《心理学报》2009,41(2):135-143
从观点采择的角度考察儿童对他人记忆的评判及其与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与他人分享记忆时,个体需要同时处理自我与他人对过去的表征和看法;而要顺利完成错误信念任务,个体需要同时加工自我的真实信念与他人的错误信念。因此个体对他人记忆的评判能力可能会与其对错误信念的理解相关。40名4岁儿童完成一系列错误信念任务和评判他人记忆是否正确任务,情境包括视觉、意图解释和情绪解释。结果表明,控制年龄、语言和记忆能力等因素后,被试评判他人记忆的成绩仍然可以预测其对错误信念的理解。这些结果为幼儿在回忆叙述中谈及他人越多,其心理理论越好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和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问题上仍存在争议。该研究以3所城市幼儿园中的23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个错误信念测验任务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年龄和发展阶段。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岁之前儿童已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但还不能理解错误信念。 4岁儿童理解了欺骗外表任务中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5岁儿童理解了意外转移任务中的错误信念。4-5岁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这会因测验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6~8岁儿童三种时间副词理解能力及策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6~8岁儿童理解时间副词的能力进行了初步探查,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儿童对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不同。6岁和7岁儿童初步形成了对现在时间副词和过去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萌发了对将来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8岁儿童已具有了对现在时间副词和过去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基本上具有了对将来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2)儿童在理解时间副词时多种策略并存。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策略的生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8岁儿童已有90%以上的人次能够使用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测查、比较了亲社会儿童、攻击性儿童与一般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SIP)特点,目的是探讨三类儿童在SIP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在假设分享情境中,攻击性与一般儿童SIP的整体差异不显著,但在对不分享策略的他人情绪预期和关系预期2个变量上差异显著。亲社会与一般儿童、与攻击性儿童SIP的整体差异显著;在假设挑衅情境中,攻击性与一般儿童在对不同策略的自我效能感、选择频率、策略评价等7个变量上差异显著。亲社会与一般儿童在对不同策略的自我效能感、选择频率、策略评价等9个变量上差异显著;亲社会儿童与一般儿童SIP的整体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以5~6岁、7~8岁、11~12岁儿童以及大学生为被试,让他们分别在获得情境和失去情境中进行风险决策,以考察儿童的风险决策发展特点.结果显示:(1)在获得情境中,5~6岁组、7~8岁组和大学生组被试冒险、保守决策各占50%左右,11~12)组被试保守决策占60%左右.(2)在失去情境中,所有被试的冒险决策均多于保守决策,但成人的冒险决策更明显.(3)与获得情境相比,在失去情境中儿童更倾向于冒险决策,偏好反转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