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大同善化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辽金佛教寺院之一,对于佛教思想和佛教文物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寺大雄宝殿中保存的金代二十四诸天塑像,既是金代雕塑艺术的杰作,又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历史价值。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和文献记载,对二十四诸天像的名号及其宗教内涵进行考察,并从辽金时代佛学思想、大同佛教宗派等角度探讨这些造像的佛教思想内涵,进而揭示辽金大同佛教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乌日切夫 《世界宗教研究》2015,(2):54-59,206,208
蒙古族佛教版画的图像研究目前在国内研究还很薄弱。蒙古文《甘珠尔》的插图版画作为清代蒙古族佛经版画最主要的一部分,一直为国内蒙古学界、宗教学界以及版画研究界所忽略。作者近几年主要从事蒙古族佛教版画尤其是蒙古文《甘珠尔》插图版画的研究,对国内现存的北京朱砂版蒙古文《甘珠尔》的各个版本进行调查研究并有一些重要的发现。本文直接确定了所有蒙古文《甘珠尔》的绘制佛像插图形式、内容和风格,认为蒙古文《甘珠尔》插图形式和装饰风格也深刻影响了清代蒙古、满、藏文佛经插图和装饰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代几大佛像集和《造像度量经》。本文主要介绍蒙古文《甘珠尔》及其插图概况、它的版印插图的发现的过程。分析蒙古文《甘珠尔》插图版画图像渊源以及插图版画的艺术风格对清代造像艺术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胡同庆 《法音》2014,(4):56-61
正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关于弥勒信仰的造像和壁画很多。仅就经变画而言,便保存有《弥勒经变》多达98幅,同时还有大量的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塑像。这些壁画和造像,反映了自北朝至唐、五代、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弥勒信仰情况。一约在公元二、三世纪,印度和中亚地区已出现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的造像。随着佛教东渐,弥勒造像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弥勒造像十分盛行。敦煌地处丝路咽喉,佛教传入首当其冲,弥勒造像自然滞形于此,在北凉、北魏、北周等洞窟中所塑甚多。这与北朝盛行坐禅、求弥勒决疑的风尚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近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藏密观音造像》(李翎著,13万字,120幅插图),显示了一种图像学方法在佛教艺术研究方面的成功运用。本书在大量图像材料的基础上,选取了在藏传佛教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两大类观音身形进行了图像学研究,即:第一章六字观音像的研究;第二章持莲花观音像的研究。其中六字观音像研究,是围绕着造像名称和造像样式进行讨论的。而持莲花观音像研究则是就现存大量的持莲花类观音像进行了佛教图像学的辨识,从而将持莲花观音分为救“六道”类观音,包括香王观音、空行观音、水菩萨、如意轮观音等,救“人道”类的世间尊观音和代表…  相似文献   

5.
山西素以地上文物居于全国之冠而闻名于世。在众多的文物中,宗教名胜古建以及与其相关的石刻造像、碑贴彩画等占有相当的比重,其中不乏知名度很高的国家级名胜和珍品,象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闻名中外的云冈石窟、斐声画坛的永乐宫壁画、历史悠久的晋祠、卷帙浩繁...  相似文献   

6.
路航 《中国宗教》2023,(4):78-79
<正>在版画艺术发展史上,佛教的影响举足轻重:唐代雕版印刷术发明后,主要用于佛经佛画的刻印,佛教壁画“经变图”由此演变为佛教版画;通过大量刻印佛教典籍,版画技术不断得到改良和发展,宋元时期已经趋于成熟;至明清时期,佛教版画经众多名家之手进一步发展,对中国版画的题材、审美等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动荡的时期,政权更替频繁,长期混战,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受到很大的影响。政治上的不稳定,给全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冲击。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却有很大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宗教作为唯一精神支柱,这就给佛教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土壤。因此,佛教壁画的内容与形式美就赋有了更重要的意义。佛教壁画的装饰性表现了人们对于佛教文化艺术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与广泛地接受。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极为活跃,其中主要的活动包括开凿石窟绘制壁画、建立寺庙、雕刻佛教造像等。由于佛教是从中亚地区传入我国中原的,所以,石窟的开凿也是在这条路上最先开始的。因此,研究魏晋南北朝石窟壁画的装饰性是对文化吸收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8.
崔峰 《中国宗教》2022,(11):76-77
中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历代石窟承载着我国佛教发展的深厚历史,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新疆地区及河西走廊的早期石窟,犍陀罗、秣菟罗艺术风格十分明显;南北朝时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在造像和壁画方面体现出中原地区的绘画技法和样式风格;隋唐以后,中国石窟艺术更加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9.
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至今约有1700年的历史。石窟寺集建筑、雕塑、绘画和书法于一体,是珍贵的历史艺术博物馆。在克孜尔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石窟寺遗址中,壁画和雕塑形象地记录了佛教艺术发展演变的历程。从石窟留存的造像和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佛像背后普遍具有光圈式装饰图案,一般出现在佛教造像的头部和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佛教版画包括佛经版画和独幅雕版佛画。佛经版画主要指用于佛教经书中的插图版画作品,包括扉画、经中插图画和拖尾画。当前我国保存下来的佛教版画主要是佛经版画;而独幅雕版佛画指的是佛教中用于流通宣传、供奉敬拜或装饰用单独刻印、使用的版画作品。中国佛教版画艺术源远流长,至今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而兴起,并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诸多属于版画领域首创的制版和印制方法,如填色法、夹缬法、漏版等技法,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  相似文献   

11.
<正>南北朝前期,受玄学思想和“魏晋风度”审美观的影响,佛教造像形成了“秀骨清像”的样式。南北朝后期,社会文化强调儒家思想和礼乐教化,佛教造像艺术相应地呈现为“面短而艳”的样式,为隋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完成奠定了基础。一据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永平八年(65),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佛教最初被视为神仙黄老方术,佛像自然也被视作神仙,其形制特点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陈绘 《中国宗教》2022,(9):84-85
<正>明清时期,佛教道教皆通过与小说戏曲及其版画图像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当时宗教小说版画呈现出“宗教故事情节”与“宗教之物”双主题描绘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是明末宗教对社会“博物”风尚的迎合,也是明清时期中国佛教道教更加大众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金延林 《世界宗教文化》2015,(2):148-150,2,159
观音像在我国佛教造像中的所占比重极大,而且多为寺院壁画。现存的中国古代观音壁画绝大多数是以勾勒精细、赋彩浓丽的表现形式出现。水墨这一绘画形式,作为唐代以后文入画的惯常绘画手法极少出现在寺观壁画中。丛林寺二十四幅水墨观音壁画,无论在表现题材、形式和手法还是在画面结构等方面,都大异于传统的寺院壁画。作者突破此类壁画常规的表现手法,使用了纯水墨勾勒、点、染;在题材选择和画面布局上也是匠心独运,从技法到图式无不表现出典型的文人画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12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继续整治滥塑大型露天宗教造像"。2018年2月开始实施的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中对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有明确的规定,同时也明确了对违规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和投资承包经营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的处罚要求。山西阳泉市城区义井瀑里一座在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属2014年全国开展大型露天宗教造像专项整治后  相似文献   

15.
2017年,12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继续整治滥塑大型露天宗教造像”。2018年2月开始实施的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中对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有明确的规定,同时也明确了对违规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和投资承包经营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的处罚要求。  相似文献   

16.
陕西长武县保存了不少北魏时期的佛教石刻造像,本文以有纪年的石刻造像为标尺,对石刻造像进行分类,分析了各时期造像的样式特征、地域特征以及信仰群体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石窟文化是丝绸之路的产物,是佛教东传后生成的宗教文化繁荣的形象化载体。须弥山石窟开凿于北魏至唐代,地当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处,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其佛教艺术对我国石窟佛教造像有过直接影响,也影响到日本佛教的传入。石空寺石窟同样缘起于丝绸之路,是唐代以前开凿的石窟,道教、佛教、藏传佛教造像皆备,西域、中亚、非洲人物造像栩栩如生,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在宁夏的独特体现。  相似文献   

18.
岳全 《佛教文化》2023,(1):90-93
我国的传统壁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和墓室壁画。其中寺观壁画这一艺术形式主要是以佛寺、道观等宗教殿宇为载体,其内容也多为与宗教相关的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现存的寺观壁画主要为明清时期,多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极少。香严寺壁画因其寺院的地理位置、壁画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的独特性,从而颇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教》2012,(1):50
中国道教协会主持编修的《中国道教神仙造像大系》已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集清代以前道教神仙殿堂造像、石窟造像、馆藏造像、壁画绘画造像等500余幅,堪称第一部最全面系统的神仙造像图册。  相似文献   

20.
五台山佛光寺中央佛坛现存泥质彩绘塑像35身,其中33身唐代塑绘格局、造像样式等原有基本面貌保存完好,为中原地区体量最大及数量最多的一坛唐代彩塑造像遗存;但此佛坛现存1身送供人等身像及1身韦陀像,则分别属金代和明代彩塑造像遗存。此殿左右山墙及后檐墙内壁下方所置近300身五百罗汉塑像及南尽间窗下墙内壁下方所置1身僧人等身像,则为明代塑绘遗存。此殿栱眼壁、扇面墙及须弥座束腰处壁面等处,还遗存有唐、宋、明、清等朝代壁画多幅,其中《弥陀说法图》《毗沙门天降妖护法图》等数幅壁画,为中原地区现在仅有的唐代壁画遗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