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市昌平区西贯市清真寺是一座有500多年历史的古寺,据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此后,明嘉庆,万历年间都有扩建重修的记录。  相似文献   

2.
开封东大寺“护国清真”题词的由来白宗正坐落在开封市清平街南头路西的东大寺,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文记载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敕赐增修"。东大寺大门门楣上曾悬挂着蓝底金字行书"敕建清真寺"匾额一方,"文革"前该匾已不见踪影,现在悬挂的是原新华社...  相似文献   

3.
开封东大寺“护国清真”题词的由来白宗正坐落在开封市清平街南头路西的东大寺,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文记载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敕赐增修"。东大寺大门门楣上曾悬挂着蓝底金字行书"敕建清真寺"匾额一方,"文革"前该匾已不见踪影,现在悬挂的是原新华社...  相似文献   

4.
禅慧 《法音》2000,(1):34-35
佛教传入福建约在三国时期。据史料记载,福州绍因寺创建于公元282年,是福建最早的寺院。唐宋时期福建佛教很盛,闽南则有“泉南佛国”之称。福建不仅寺院遍布各地,僧人众多,而且高僧辈出。禅宗在福建的佛教史中尤占重要的地位,可谓一枝独秀。其它各宗虽都曾在福建传播,但势力远不及禅宗。而净土宗与其它宗派相融合,其信仰在福建民众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净土宗是唐代最流行的宗派之一,在福建也很流行。唐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载:“垂拱二年(686),郡儒黄守恭宅桑树吐白莲花,舍为莲花道场。”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唐代…  相似文献   

5.
福建比丘尼     
全慧 《法音》2000,(1):59-62
尼众丛林与大德三国吴、晋之际,佛教传入福建。寺院的创立,始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当时福建有绍因寺、延福寺、林泉院等5座寺院。尼众的寺院始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位于闽县(属今福州)的法林尼寺是福建第一所尼众道场,“闽中尼寺自此始”[1]。南朝陈太建二年(570),怀安(属今福州)又增建一所景星尼院。据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记载,在今福州地区范围内(还包括古田、宁德、霞浦等处)一共有尼院93所。其中建于唐代的4所,它们是位于长乐的金砂尼院与禅林尼院,分别建于唐咸通五年(864)…  相似文献   

6.
陈垣先生曾评述明季学风的演变道:“明季心学盛而考证兴,宗门昌而义学起。人皆知空言面壁、不立语文,不足以相摄也。故儒释之学同时丕变,问学与德性并重,相反而实相成焉。”(《明季滇黔佛教考》卷二)自正德、嘉靖以至万历朝,晚明的世风时运均异于前期,浸染于学术...  相似文献   

7.
临夏白云观坐落在甘肃省临夏城内凤林路,是临夏地区道教全真派重点宫观之一。该观历史悠久,初为文昌观,继为文庙,再建文昌宫,后又增建白云观。白云观的前身文昌观,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行宣政院经历善麻建。明洪武初,又有河州西南玉伦沟(今榆林沟)三清观并入。三清观,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道人何廷秀建。洪武七年(1374年),指挥徐景主持重修文昌观。二十六年(1393年)作道纪司。成化四年(1468年)增修三清殿。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编修《河州志》时,已改为道正司①。明末道正司废。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文昌观年久失修,殿堂…  相似文献   

8.
徐晓鸿 《天风》2017,(8):22-24
一尊弥施诃日:"妙哉斯问!妙哉斯问!汝当审听,与汝重宣~1。独一上主基督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个问题问得好!你要仔细听,(我要)向你着重讲明。但于无中,能生有体,若于有中,终无安乐~2。只有在不去刻意考虑之中,才能产生(境界)带来的结果(或形体),若是在事先就有了考虑,最终(反倒)是不可能获得平安喜乐之道。何以故?譬如空山,所有林木,数条散叶,布影垂阴,这是什么缘故呢?  相似文献   

9.
恰与够     
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  相似文献   

10.
泊头清真大寺,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宠大的古建筑群落。该寺位于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西岸,泊头市市区境内西南部,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堪称“华北第一寺”。现于200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明嘉靖、万历年间几经修缮,特别在明崇祯年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继后在清嘉庆、咸丰、光绪及民国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缮。1935年土耳其一位中学校长麦尔苏穆曾来寺传教考察;1963年中国建筑科学院刘致平教授曾率队来寺考察、测绘,他们认为泊头清真大寺不…  相似文献   

11.
广胜寺在山西省洪洞县境东北霍山南麓,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霍泉即发源于北。寺区古柏苍翠,溪流潺潺,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据《山西通志》等记载,寺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初名“俱卢舍寺”,亦名“古阿方王塔”,唐大历四革(公元769床)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奏请扩建,改今名,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寺内建筑均悉数毁于平阳大地震,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重建,明清两代曾作补葺,形成现状,主要殿堂均为元代遗构。寺由上、下两寺和水神庙组成,上寺在山巅,下寺在山脚,水神庙在…  相似文献   

12.
北京的清真寺以牛街礼拜寺和东四清真寺等最为著名,但是,在北京的胡同里还保留着一些始建于明、清时期的清真寺,虽然面积不大,却在附近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前门清真寺和南下坡清真寺就是其中的代表。 前门清真寺 前门清真寺又称笤帚胡同清真寺,坐落在居民稠密的前门外大栅栏繁华商业区。始建于明朝初年,清康熙年间重修。据史料记载,前门清真寺的建立与常遇春(1330—1369年)有关,常遇春是一位回族穆斯林的高级将领,曾辅佐朱元璋打天下,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明初在民间流传有“十大回回保大明”的佳话,十…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旬阳县蜀河镇地处陕西东南部,汉江蜀河交汇于此。自明清时期以来这里商贾云集,铺面林立,市场繁荣,车水马龙,加之这里地形酷似武汉三镇,故而被称之为小汉口。 蜀河坊目前有坊民200余户,600多人。坊上有一座建筑风格独特的清真寺──蜀河清真寺。 蜀河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后来经过多次重修扩建,规模较大的一次扩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是汉水流域久负盛名的清真寺。该寺位于蜀河上街兴文桥西侧的寺澡子陡峭的山崖上,墚因寺得名,寺凿墚而建,寺南为文风沟,沟中溪水潺潺四季不断,寺后古木参天,郁郁葱葱,…  相似文献   

14.
当杏花春雨再度浸润江南的时候,在古城苏州,随春而至的是文化界的又一新鲜事物—戒幢佛学研究所,将在西园戒幢律寺筹备开办。西园戒幢律寺是江南名寺,苏州市佛教协会所在地(《佛教文化》1996年第四期封面刊登的就是这座名刹的照片),该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一1294),本名归源寺。明朝嘉靖时衰落,成为太傅徐泰时的别墅,取名西园。其子徐溶复舍园为寺,时称复古归源寺。明末崇初八年,该寺在高僧茂林律师的住持下,宗风大阐,始成为律宗道场,命名为戒幢律寺。后该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一度毁于兵火。1895年广慧法师重修古寺,…  相似文献   

15.
在巍峨壮观的塔院寺大白塔基座北面,有三孔石砌窑洞,中间洞内供奉一尊汉白玉雕刻的释迦牟尼佛。右洞内树着一通清康熙三年(1664)重修宝塔碑。左洞内立有一通“佛足灵相之碑”,简称佛足碑。碑身高1.87米,宽0.76米,厚0.20米。立于明万历十年(1582)。  相似文献   

16.
清朝时,中国几乎凡有城、有镇的地方,都有一位城隍老爷。城隍之多以“十万八千”来形容,恐怕也不算夸张。这些城隍是地方神,他们在世时都有名有姓,他们一般都是与该城(或镇)关系密切的古人。“百姓祭拜他们,无非是祈求这些城隍能“安邦护国、除凶剪恶、涝时放晴、旱时降雨、管领一方亡灵”。兹列部分地方城隍在世时名姓于下:苏州——春申君黄歇(战国);绍兴——庞玉(唐);上海——秦裕伯(元末明初);浙江义乌——显佑(元末明初);杭州——周新(明);松江——李待问(明);浙江遂昌——史可法(明);北京——杨椒山(明…  相似文献   

17.
徐晓鸿 《天风》2017,(7):22-24
“何以故?若有知见,则为有身;以有身故,则怀生想;怀生想故,则有求为; “是什么缘故呢?(人)之所以有知识,是因为有自己见解的缘故;由于有了自己的见解,就会孕育产生想法;因为孕育产生想法的缘故,就有了需求和行为;  相似文献   

18.
语义启动效应一直是阅读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争论性的问题主要有三个:(1)词与词之间的联结启动(associativePriming)的作用机制是什么?(2)在阅读中,课文或句子语境是否对字词有启动作用,即文本启动(textpriming或discousepriming)是否存在?(3)如果存在文本启动,它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元妙古观位于风景秀丽的惠州西湖北岸,是惠州市历史悠久的道教全真龙门派道观,又是西湖风景区的主要旅游胜地之一。据明代御史周岐后所著《修玄妙观记》:元妙观始建于唐代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初名朝元观,后改名开元观,后渐毁坏。到宋代咸平初年复修,祥符9年(1016)勅赐名为天庆观。明嘉靖年间又赐名为元妙观,直至现在。元妙观自唐代兴建以来,屡历兴衰,在历史上,元代晚期是元妙观比较兴旺时期。据记载,至治二年(1322)道士吴嗣德、张景行募得巨款,历时十二年,扩建成有正殿,两廊、钟鼓楼、库房等多幢建筑,还置有田亩、鱼塘、  相似文献   

20.
在儿子8岁的时候,当父亲的他给儿子讲起一件家庭往事。 在他也是8岁的时候,有一天晚饭桌上,他讲起课堂上老师问每个人的理想,他不知道。便没有回答,接着他问正在埋头吃饭的父亲:“爸,什么是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