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佛教自身建设的好坏是决定中国佛教兴衰存亡的根本内因,重点是以戒为师,大力加强建立在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根基上的道风建设。我国大陆僧团中以研究戒律见长的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济群法师将  相似文献   

2.
佛教是一个讲慈悲的宗教。佛教认为,凡是有生命的一切动物,都有灵性,他们都贪生怕死,都有生命欲。佛教大乘经典《涅经》明确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因此,佛教提出戒杀。从原则上说,佛教戒杀的重心,是不杀人。所以说,杀人是重罪,杀其他动物是轻罪。因此,佛教的戒杀,是以不杀人为根本。佛教主张不杀生的宗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让一切的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再说,我们人类最舍不得丢掉的东西——是自己的生命,甚至割去一只手,或一条腿,还是要求生命的存在。但是,我们自己怕伤害,畏惧死亡,一切…  相似文献   

3.
永昌 《佛教文化》1996,(2):12-12
1996年1月28日早晨,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东方时空》节目,其中报道了某地一青年由于迷信杀死自己的亲生母亲一事。这位青年说他信佛。其实他不是信佛,而是信社会上的封建迷信传说,导致思想混乱,认识错误才杀死他母亲的。电视旁白中介绍说:“他是由于算命先生说他母亲是土命而且土薄,他是木命。他母亲土薄命养不了他这木命,必克死一入。”所以他为了自己活命才杀死他母亲的。这种说法不是佛教的说法,是社会上封建迷信的说法。佛教的五戒中第一戒就是戒杀。不但母亲,就是其他人都不能杀,连别的生命都不能杀。更何况杀母是犯大逆…  相似文献   

4.
释戒忍生于1959年,浙江金华双龙人。家庭仁厚慈悲,深受佛教正信气氛的熏陶。戒忍的家庭敬重祖先、亲近出家四众,从幼年得到了良好的敬重三宝的教育。少年时代,戒忍曾倾心于神通,很快转为对生死的叩问。1980年,满21岁时毅然舍家出家,剃除须发,正信学道。师披剃于浙江义乌铜山古寺。为得入道妙慧,师于1984年  相似文献   

5.
明末五台山澄芳律师是促成五台山重开皇戒的主要人物,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惜的是关于澄芳生平的记载有诸多差误,梳理相关文献,订正讹误,以助学人之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孺童 《佛教文化》2007,(3):126-128
中国五千年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可以谓之“根深蒂固”也。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不断与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相融合发展,其对女性的看法和认识也一直处于一种不平等状态。就拿佛教出家人所守持的戒律来说,男性出家人要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而女性出家人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数目多出近一百条。  相似文献   

7.
元嘉十一年(434),在求那跋摩、僧伽跋摩以及师子国诸比丘尼的帮助下,二部僧戒由斯里兰卡成功传入中国,结束了先前尼众只能依比丘僧戒师一部受具的历史。二部僧戒的传入,为中国佛教比丘尼传承的确立与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佛教二部僧戒虽然可能有过中断,但二部僧戒与比丘尼身份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即使中断亦构不成对中国比丘尼传承合法性的质疑。20世纪末,在中国佛教的不懈努力下,二部僧戒最终成功回传斯里兰卡,为该国比丘尼传承的恢复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戴传江 《宗教学研究》2002,22(1):124-130
戒律是佛教三藏之一,它是佛门弟子们的行为规范,守持戒律的关键在于戒体的获得及守护。过去对戒体问题的讨论多集中于戒体的获得条件、戒体的破失及如何防护,而对戒体本身的定义、种类、性质及其于佛教义理的互动发展脉络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依据经论对上述问题拟作粗线条的疏理。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3,(2):62
本刊讯戒幢佛学研究所是经国家宗教局正式批准的综合性高等佛学教研机构,依托于历史悠久的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本所汇聚了国内教界优良的师资,配置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微机房、网络室,图书馆拥有十余万册佛教类、文史类专业藏书,在全国寺院中首屈一指。研究所今年计划招收40名本科生。一、报考条件:1、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发心纯正,信仰坚定,无任何历史问题。2、学佛一年  相似文献   

10.
信是修习佛法的根本,没有信心,任何工作都做不成。信有正信和邪信之分,正信就是了解事物,明白真理后的信仰;邪信就是不辨别是否真理,盲从别人说教就产生信仰。正信能滋养一切善根,获得善果,圆满菩提;邪信能腐蚀善根,导致苦果,沉沦六道。在世间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佛教,时久弊生,这是自然的现象,现在要紧的是如何除弊更新还佛教以本来面目,进而振兴佛教。通过语言、文字和行动做好佛教与社会的沟通工作、宣传工作,把佛法融入生活实践中去,消除佛教和社会的隔膜。在此谈谈个人对发扬正信的佛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佛教的禁忌     
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佛教的戒(禁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僧人和僧团的,另一方面是针对在家修行者的。佛教的禁忌,是以佛教事业的兴盛和佛教的根本教义得到弘扬为目的的。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同各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不同的禁忌。下面就对佛教的一部分禁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中国佛教的禁忌一方面来自于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规,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本上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皈依佛门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杀…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93,(10)
在外缘具足的情况下,佛教自身建设是决定中国佛教兴衰存亡的根本内因。以戒为师,大力加强建立在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根基上的道风建设;培养千千万万合格的僧才,提高四众的素质;加强中国佛教协会和地方佛协的自身建设,这是关系佛教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大事,必须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当今中国的佛教,适逢大好的机遇。国家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2023,(2):50-51
<正>坚持从严治教、依规治教是宗教健康传承的必要前提,更是重要保障。十年来,在中共舟山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指导下,普陀山佛教协会面对全面从严治教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标浙江省宗教中国化场所“151”指标体系,着眼普陀山佛教高质量发展,扎实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教向纵深发展,为普陀山佛教高质量发展培育严持净戒、正信正行的教风教貌。  相似文献   

14.
戒是如来利生的训诫,是建立僧团的根本,而僧团则是佛教信仰的三要素之一,因为有戒的约定,僧团依之而和合安住;以戒来约束僧团,规范僧团的行为,这是佛教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信众,制定不同的规范,所以戒分大、小二乘,僧俗  相似文献   

15.
东晋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舍身求法的高僧。法献是继法显、宝云、智猛和法勇等之后的又一位西行求法僧。法献的西行,往返均取"青海道";在西域,法献先后游历了吐谷浑管辖的鄯善国故地,和芮芮控制下的于阗、龟兹和高昌等国。法献取得的佛牙,是从乌缠国流入于阗国的,乌缠国即汉代的乌秅国、法显记载的於麾国,也即玄奘记载的乌铩国;佛牙来到汉地后,曾经由陈武帝、隋文帝和唐宣宗等帝王公开供奉,流传有绪,是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佛教圣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佛教发祥于印度,自西汉传人中国。佛教最初传人贵州,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以下笔者就佛教在贵州的传人、发展依本人初考作简要地概述:  相似文献   

17.
学佛的过程是“信、解、行、证”。学佛的首要大事,就是要有“正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有了正信,才能有正解;有了正解,才能有正行;有了正行,才能有正证。信、解、行、证,四满成佛,也可以说,“信满成佛”。因为正信是正解、正行、正证的一个总因。所以佛教常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教讲的信,不仅是  相似文献   

18.
大光 《法音》2001,(10):29-30
本刊讯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承办的“中越佛教教育研讨会”在苏州东山宾馆隆重举行,中越两国从事和研究佛教教育的法师、专家学者40余人以及西园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师生参加了研讨会。在开幕式上,苏州市佛教协会秘书长、戒幢律寺方丈普仁法师首先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词;随后,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苏州灵岩山寺方丈明学法师,原苏州市宗教事务局席学明局长,中国佛教协会张琳副秘书长,越南佛教代表团团长清赐长老,学者代表王雷泉教授先后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中越佛教教育研讨会如期举行表示热…  相似文献   

19.
流传至今的"食蒜戒",是佛陀时期制定的。其制戒的目的是防止俗众对僧尼的讥讽,增长俗众对佛教的信心,亦是为了僧尼在精进修行中脱离烦恼而达到圣证,最终实现佛法永住的理想。与佛教"食蒜戒"有关的本生故事,则是藉因果报应故事形象化地教育听众。  相似文献   

20.
东晋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舍身求法的高僧。法献是继法显、宝云、智猛和法勇等之后的又一位西行求法僧。法献的西行,往返均取"青海道";在西域,法献先后游历了吐谷浑管辖的鄯善国故地,和芮芮控制下的于阗、龟兹和高昌等国。法献取得的佛牙,是从乌缠国流入于阗国的,乌缠国即汉代的乌秅国、法显记载的於麾国,也即玄奘记载的乌铩国;佛牙来到汉地后,曾经由陈武帝、隋文帝和唐宣宗等帝王公开供奉,流传有绪,是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佛教圣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