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2年10月21日,广东省逻辑研究会举行学术讨论会,讨论概念定义问题。一、“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质疑。会上,有人提出,概念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呢,还是它的对象?对概念反映的属性是特有属性呢,还是本质属性?抑或是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呢?如果仅仅把概念限制于反映客观事物(实体、物质)的范围,那么,实物、物质之间的关系,如大小、等于、高低、轻重以及状态、方位等,又如何反映?  相似文献   

2.
一些教科书中所下的感觉定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什么是事物的属性?“一个事物的性质与关系,都叫做事物  相似文献   

3.
动允性是指环境提供给有机体的行动可能性。1977年,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首次提出了“动允性”概念。这一概念有着深刻的方法论含义。首先,动允性超越了传统二元论思维的束缚。它既不是环境方面的物理属性,也不是动物方面的主观属性,而是环境与动物交互作用中的一个关系属性。其次,动允性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与动允性的关系属性是一致的。它主张意义既不外显于事物的外部,也不隐藏于事物的内部,而是嵌入于有机体和环境的互动互补关系之中。最后,这种关系属性使它免于被归结为物理的或心理的性质,从而超越了还原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有的教材称之为群体)的概念。非集合概念是不以集合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即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要正确辨析一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自然应先搞清什么是集合体,什么是非集合体。而要正确区分集合体与非集合体,就应首先把握类与分子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集合体与个体的关系这三种不同关系的区别。类是许多具有相同属性事物的综合。组成类的单独事物我们称之为分子。类(用A表示)与分子(用a表示)的关系有如下两个基本特征;(-)组成类的分子必须是具有相同属性的同一种事物,每个分子都是能…  相似文献   

5.
流行看法概念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思维最基本的形式,逻辑学著作给概念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究竟应该怎样给概念下定义,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来,国内有代表性的提法有如下几种: ①“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金岳霖主编:  相似文献   

6.
医学细胞生物学中的逻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细胞生物学中的逻辑方法江西中医学院医用生物学教研室(南昌330006)李坊莹1建立概念的逻辑思维方法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是反映相对静止状态下的事物属性,相当于常数数学概念。每一个概念都有其明确内涵和外延,这是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基础。2?..  相似文献   

7.
概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由于客观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因而人们的概念也跟着变化。但是,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反映在思维中,就是思维的确定性。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概念应该明确,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自始至终必须保持同一,不得偷换。  相似文献   

8.
年会是1983年1月中旬举行的,中心议题是判断。关于判断,定义有三:(1)判断就是断定事物情况的思维形态;(2)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3)判断是对事物性质的反映。关于判断、命题和句子关系,意见有三:(1)凡是表达判断意义的句子是命  相似文献   

9.
信息与思维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申农和维纳从通信和控制的角度提出了“信息”的概念,这个“信息”应该说是量化的,就是说以“量”为说算单位的。“信息”虽然不等于物质,但一切物质都有自己的特殊信息。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反映事物的普遍联系。人们正是依据信息的特殊性,来判断事物的特定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作为思维形式,从外延方面来研究概念间的关系。然而,概念的外延及其关系却显得十分复杂,其中也有一些新的有待于深入讨论的逻辑问题。鉴此,笔者不揣粗浅撰就本文,拟在有限的篇幅内提出一点随想杂感,以指望能够求得研究逻辑学的前辈和同仁予以指教和匡正! 一、概念的外延  相似文献   

11.
左右概念是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空间关系的具有明显相对性和灵活性的概念.5岁幼儿的思维还处于前运算阶段,带有显著的直观性、绝对性(固定性)和不可逆性,还不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方位,是一种自我中心化思维.对5岁幼儿进行左右概念的教育能促进去自我中心,培养其思维的相对性和可逆性.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对“性质”和“属性”分别作了如下定义: 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属性: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1)。在日常生活中,“性质”一词固然有时被用如“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这一意义,例如: “这个问题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人性,即人的性质。”两例中的“性质”都如此解。但是,“性质”一词还有一常用义,即统称“个别事物形状、颜色、气味、动作以及其他的较复杂的运动形态”,如苹果具有“红的、圆的、香的”等等性质,而这些性质  相似文献   

13.
论腧穴特异性研究中的思维方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研究一个问题,无非就是要弄清楚问题的实质或本质,也就是要弄清规律的东西.问题或事物的本质用语言概括后的表述,就形成了概念的内涵.在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当中,有相当一些问题是关于事物属性的归属研究.要判断某个事物是什么,的是要看这个事物的本质是否被某个概念的内涵所反映,如果这个事物的本质能被这个概念的内涵所映,那么该事物就可判断为这个概念所描绘的事物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4.
论模糊语法     
一九六五年美国查德(L、A、ZADEH)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模糊集合》(fuzzy sets),提出了研究事物的模糊性问题,并把模糊集合这个概念作为刻划模糊事物的基本数学模型。一个以研究模糊数学为中心的模糊语言学、模糊逻辑学等的模糊科学蓬勃兴起。这是认识论上的一次大突破,科学方法论上的一次大革命。模糊性既是思维的自然属性,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查德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不精确性的根源在于缺乏明确的类别隶属判据。”这就是说,客观事物是模糊的,这种模糊性反映在人的大脑中,便产生了思维的模糊性,作为人类思维信息载体的语言必然会产生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是各种特殊性差异点的一种客观反映。语法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因此语言的模糊性寓于语法模糊性的大系统之中。 (一) 先谈谈模糊词法。  相似文献   

15.
所谓定量思维方法就是指认识主体从事物的量的属性的角度,通过对客观对象各种量及量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的记录、运算、推导等手段去考察客观对象,以获得对事物本质更为精确、深刻的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事物的量具有多种。属性、多种形式。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就量的具体表现形态来讲有质量、能量、冲量、电量、热量、价值量、信息量等多种不同形式,就量的性质看,量又可表现为连续的量和间断的量,有限量和无限量,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常量和变量。从哲学方法论看,量又分为标量、向量、序量。标量又称数量,它是标志事物及其运动大小的量;向量是指具有方向的量;序量表征事物普遍联系的秩序性的量,如结构、关系、等级等。从量与质的关系看,也可分为外在的量和内在的量。外在的量  相似文献   

16.
论虚概念     
叶建柱  应向东 《现代哲学》2004,19(2):115-120
把外延理解为“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客观事物(或类)”,导致“虚概念没有外延”或“有外延但是空类”此类有问题的结论,应该理解为由概念(思维)中的对象组成;而把虚概念理解为“所指称的对象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概念”,又导致把理想模型等科学概念当成虚概念,实际上,对象有虚实,属性也有虚实。实对象、实属性,是无异议的实概念;虚对象、实属性,也是实概念,如思维科学中的概念;实对象、虚属性,是虚概念,如“地心说”中的概念;虚对象、虚属性,是公认的虚概念,如鬼魂。可见,无论对象虚实,只要所指称的对象的主要特征所反映的属性是非客观的概念就是虚概念。  相似文献   

17.
直言判断中的主谓项关系与主谓项的外延关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直言判断中的主项与谓项的外延关系,是独立于直言判断形式之外的主项概念与谓项概念的外延关系或两类事物的关系。当着概念反映的事物存在并且不是全类时,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五种: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  相似文献   

18.
邵雍在其先天易学哲学中广泛运用了"体用"观念。在邵雍这里,"体用"既可以在性质范畴下对应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在关系范畴下描述事物互为体用的关系。由"体用"引申出的"体性"概念展现出了阴阳世界的复杂多样,以及易学阴阳模式的强大解释力。而"体用"与先天学之数算结合产生的"体四用三,存一不用"思想,作为先天学世界图景的基本架构,蕴含着邵雍对于生生不息之自然运化背后的必然性根据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9.
虚概念与实概念相反,是反映人们主观上综合一些属性而想象出来的事物的概念。虚概念在科学研究、艺术创作、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运用。对虚概念进行逻辑分类的研究,不论对丰富逻辑知识,还是对指导社会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小文对其欲作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20.
沈顺福 《现代哲学》2006,(4):102-107
先秦名家通过辨析概念与事物的关系,揭示了一、概念是主观的;二、概念作为实在存在的条件;三、概念的真实意义在于运用;四、事物作为现象存在,其空间性、时间性是主观的;五、作为现象的事物是不确定的;六、现象是主体先验感知模式与外在尘缘的作为;七、现象是静止的;八、理性思维只能关注经验现象,对事物的真正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