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桂平县西山洗石庵,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一九八三年以来,重新修复了佛像,并被列入全国重点寺庙之一。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以及一些实际困难,管理体制问题未获解决。今年四月下旬,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组织有  相似文献   

2.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五台山林业和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据五台山区政府2005年报道:景区总面积56.4万亩,现有森林面积2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文革”前的9.6%,增加到现在的35.7%左右,草地面积达到48.2%左右,基本改变和控制了解放前遭到破坏的水土流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会在鞭炮声中送给了长沙市北区人民法院一面四尺长的特大红色锦旗,中间四个醒目的大字是“执法严明”。原来,在去年和今年,北区人民法院先后为天主教会解决了三起长期未获解决的房地产纠纷,保护了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在同一时期内,北区法院还为市佛教协会解决了三起房地产纠纷,同样得到了佛教界人士的赞扬。“文革”期间,党的宗教政策和对宗教房地产的政策遭到了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  相似文献   

4.
在我县,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同其他政策一样,在“四人帮”横行时期都遭到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又恢复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同样又回到天主教神长教友中。在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各公社、大队的圣堂公所在教务管理小组掌管下,都相继修复  相似文献   

5.
“天下名山僧占多,世界善言佛说尽”。这是五台山龙泉寺的一副楹联,道出了天下名山与佛教的关系。远离尘世、巍峨幽美的奇峰大山,在信徒心目中不啻为人间“净土”、“佛教天堂”,故天下名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佛教圣地,古代向有三大名山之说,即五台、峨眉、普陀三山,乃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道场。以后又增加了地藏道场九华山,成为著称于世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四大佛山以五台为最尊。五台山成为四大佛山之首,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因它具有众多的不同寻常的佛教之“最”。至迟在北魏时期,五台山即创寺兴佛,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名山。五台山被比附为文殊道场后,因文殊作佛祖的左胁侍,在四大菩萨中地位最尊,其道场五台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自然最高。四大名山中又以五台山国际声望最隆,自唐开始,这  相似文献   

6.
中国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对东亚所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从唐宋时期至五台山巡礼求法的日本僧人,和五台山有着缘源关系的日本寺院,在日本流传的五台山文殊像以及东大寺的“四圣御影”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五台山佛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1985年4月五台山研究会成立之后,同年12月,又创办了《五台山研究》。从此,开始了对五台山的研究工作。1987年9月,在白清才副省长的主持下,研究会召开了首届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会上,代表们就提出了“五台山学”的问题,并就创立“五台山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17年来,研究会出刊了《五台山研究》70余期,发表文章900余篇。其中,对十大寺庙作了专题研究,并出版了专刊。同时,还考察了五台山历代寺庙375座,出版了两套五台山文化丛书,对五台山的方方面面作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辽代五台山文殊信仰,始于辽景宗时期,辽圣宗时期开始兴盛。从景宗之后的皇室子女取名小字“文殊奴”“观音奴”“药师奴”等来看,辽代的五台山文殊信仰来源于唐代的佛教转轮王信仰,其发展高潮是在圣宗、兴宗、道宗三朝。位于今河北省蔚县的小五台山,是辽代的五台山文殊信仰圣地——东五台山。山中有“金河十寺”及其它寺院。辽代最高统治者常赴东五台山送供、进香、巡礼,东五台山成为辽代华严教学的中心。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榆树县五棵树镇清真寺在县、镇(乡)政府的直接关怀下,已于6月间修复竣工,并开始使用。 五棵树镇(乡)有回族一千二百多人,一个回族生产队,是该县西部农副产品集散的主要市场,也是回民较集中的地方。五棵树清真寺座落在靠近镇上中心的地方。随着民族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五棵树镇回民提出了修缮“文革”中遭到破坏的清真寺。榆  相似文献   

10.
林仲贤   《心理科学进展》1983,1(2):69-71
通过实验室进行条件控制实验无疑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心理研究所在“文革”前已建立了一些条件较好的实验室,但存“文革”期间遭到了严重破坏。1972年心理所要重新开展科研工作,经过调查,了解到有的部门很需要颜色视觉方面的技术资料。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我们就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颜色视觉的实验室建设。近几年来我们陆续从国内外订购了一些必需的测试仪器和实验仪器,同时自己也安装了一些仪器,逐步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宜昌市是回汉杂居的地方,全市三十多万人口中,回民有1,800多人。1964年,清真寺废除了乡老会,通过穆斯林群众选举产生了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宗教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然而在“文革”期间,这一切都遭到了禁止。  相似文献   

12.
在《清凉山志》卷六《名公外护》中,唐代只收相国裴休一人,而对唐代宗时期积极维护和支持五台山佛教的宰相王缙却只字未提。顾炎武在康熙二年(1663年)撰写的《五台山记》中曾指出:“《唐书·王缙传》始言:五台山有金阁寺,铸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辉山谷,费钱巨亿万。缙为宰相,给中书符牒,令台山僧数十人分行郡县,聚徒讲说,以求货利,于是山名闻外夷。”在顾炎武看来,五台山所以“名闻外夷”,是从王缙开始的,王  相似文献   

13.
2004年8月16日,由山西省忻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五台县人民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人民政府和五台山佛教协会承办的为期一月的“中国五台山首届国际佛教化节”在五台山4.7万平方米的化广场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入唐八家”之一的日僧圆仁,在唐文宗时以“请益僧”的身份来华参学,曾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四月来到五台山,他在五台山巡礼朝拜文殊菩萨圣迹,参观瞻仰五台山佛教寺院,前后逗留将近两个月。在他所作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不仅大量记叙了唐代中国佛教的状况,也对五台山佛教作了翔实具体的记载,为我们研究五台山佛教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山西五台山“山名”颇多,但“五台山”之名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其名称源于“五座台顶”之地理景观,但在后来的发展中,“五台”和佛教义理名相彼此融合,相得益彰,这离不开历代祖师的诠释。从北魏至唐代,祖师有多种解释,其中,澄观通过对“五”的诠释将这一地理景观赋予佛教意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宋元时期,延一和八思巴进一步引入密教经典和思想,予以重释和新证;明清时期,以镇澄和三世章嘉为代表的祖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历代祖师们将五台山的五座台顶和五方、五部、五佛、五智、五蕴等一一对应,赋予其独特的佛教文化内涵,将“五台”认定为五方佛的幻化之地和文殊菩萨的智慧圣地,使自然意义上的台顶成为佛教义理和名相的地理表征。祖师们的论证,一方面受到了佛教文化中以“五”组织名相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数字“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泽者前言唐、宋时期,日本僧人上五台山朝圣求法者甚多,至今仍有两部朝圣名著流传于世,一部是唐代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另一部是宋代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前者尚为人们所熟知,后者知者较少。此书在日本流传颇广,版本亦多,计有写本十三种,复制本一种,活字本七种,各书中以南宋时期的写本为最早。日本学者平林文雄教授搜集了各种本子,详加校订和考证,作了《参天台五台山记校本并研究》一书,其中第三章“参天台五台山记的传本”,  相似文献   

17.
2009年8月12—15日在世界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了由山西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山西省宗教事务局、忻州市政府、五台县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和五台山研究会共同主办,由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和五台山研究会共同承办的“首届五台山论坛”。参加这次论坛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高僧大德和我省各级领导,以及台湾、日本有志研究五台山的专家学者150余人,收到论文27篇,计30余万字。  相似文献   

18.
明代五台山名僧镇澄(1547—1617),别号空印,俗姓李,宛平(今属北京市丰台区)人。15岁时出家于北京西郊广应寺。36岁时,应憨山与妙峰之邀至五台山,于此住了35年,于71岁圆寂。镇澄的后半生是在五台山度过的,其一生的作为主要在五台山。在五台山。他曾“三演华严”。  相似文献   

19.
(一) 由于五台山对外开放,朝拜圆仁慈觉大师灵迹五台山竹林寺的日本佛教界人士日益增多。竹林寺在五台山历史上曾有过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于是有五台山竹林寺的修复。竹林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西南、大车沟的最里面,距台怀八华里,历来是从西路、南路进入五台山和朝拜中台、西台、北台的必经  相似文献   

20.
图片新闻     
《五台山研究》2012,(1):F0002-F0002
2012年4月7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召开了改造提升工程动员会。2012年开工建设的主要有《印象五台山》大型情景体验剧、忻阜高速公路绿化提升、景区生态修复、清水河流域河道治理等项目。总投资25.5亿元。五台县县委书记王继明、县长武新亮、五台山管理局局长刘炳龙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