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1月8—10日在葛洪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浙江海宁举行。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弘明哲学与宗教研究院、浙江省道教协会、宁波市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和宁波天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来自海峡两岸及韩国、美国等地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葛洪、道家道教与科学”的主题,通过大会发言、小组讨论和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迅速得到发展。近年来,民俗文化融入旅游行业,使得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成了一种新时尚,甚至成为旅游行业的主流。因此,文章在民俗文化视域下提出了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融合的研究。在一些乡土民俗地区,旅游民俗资源是很丰富的,充分挖掘在乡土城市中的民俗文化,可以不断加强各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好地推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带动地方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以便使旅游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国家大力支持文化自信建设的当代,地域文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甘肃陇南礼县建设大堡子山考古遗址公园,既方便专家学者进一步弘扬和解读秦文化,又可以将博物馆与遗址保护的优势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不只是遗址公园,在任何一类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都应是设计中重点应用的对象。大堡子山遗址公园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陇南当地旅游开发走向“以文物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保护”的健康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旅游越来越吸引游客,对其进行开发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旅游发展方向。除了经济、社会的利益之外,这种旅游的形式还为保护及推广本地的独特文化做出了贡献。越南是拥有很多旅游开发优势的国家。为了发挥这些优势,越南传统村落旅游开发需平衡地解决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目标之间的问题,同时,需要建设符合实际的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模式。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工作坊模式以艺人/手工员/本地人、美术设计师/创意者/科学家、旅游经营者、游客四个主体为主。  相似文献   

5.
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富民兴黔战略,为贵州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发展进步提供了千载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富民兴黔战略,彻底改变贵州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最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必须认真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西南佛教名山的贵阳东山和黔灵山,由于其地位特殊,一直是历代佛教徒、文人雅士和香客游人关注的地方,如何发挥贵阳佛教名山有优势,实现贵阳市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整合,突出文化品位,着重打造林城精品,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贵阳有两大名山,一东山,二黔灵山,合称东西二胜。这在《清一统志》和黔灵山志》上有记载。 名山之所以称为名山,乃是它有自己独自的风格和特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从而在民众心目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贵阳两大名山,有这样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旅游产业,虽然不是影响贵州各民族社会生活及民俗文化变迁的唯一力量,但从个案描述和对黔东南旅游业的初步考察看,至少在旅游景点或旅游热线地区,与旅游开发俱来的变迁已是不争的事实。除村民经济收入增加及生活改善外,对文化方面的影响非常突出。这实际上给我们怎样保护和发展民族村镇文化提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延岩 《美与时代》2023,(12):74-76
公共艺术是近年来艺术界的“热词”。公共艺术不仅是装点城乡环境的景观艺术,也是彰显城市或地域文化特色、营造空间的载体,具有文化传播和再生功能。中原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原灿烂的文化宝库,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外来文化介入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传统习俗、节日、传统技艺等传统文化逐渐淡忘。为了使中原民俗文化的宣传更加有效,促进中原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让文化滋养公共环境,分析中原民俗文化融入当代公共艺术创作的价值和可行路径,使中原民俗文化得到充分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9.
田志梅 《美与时代》2016,(4):119-120
人们到博物馆去参观,临走时总想带走点什么,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旅游纪念品。但在目前很多国内的博物馆旅游纪念品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品位。就算有个别赋予地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要么价格昂贵,要么非常低廉,参观者很难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纪念品。因此,注重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也就是注重了宣传博物馆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旅游资源是安顺市的优势资源。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事业中,如何不失时机地抓好这一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全市各族人民十分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桂北传统村落资源丰厚,地域特色鲜明。运用田野调查法,分析桂北传统村落的文化、形式以及旅游现状,发现其旅游规划设计中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建立圈层式核心保护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探究与开发,建立静态民族生态博物馆的观点,为桂北传统村落旅游规划设计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推出一个文化,发展一方经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等,成为各地文化与经济结合的一大景观和特色,也是一个经济增长点。有的地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有的不少地方地理优势明显,交通方便,  相似文献   

13.
陈思雨 《美与时代》2023,(12):104-106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助力乡村开发是践行二十大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梳理绍兴市乡村的地貌、文化、经济特点,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考察绍兴市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分析总结绍兴市文化旅游发展产业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策略建议,提出优化品牌、整体规划升级、优化人才体系等举措,以期推动绍兴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绍兴市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魏趁 《美与时代》2013,(11):7-7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光辉灿烂的旅游资源。“十二五”时期,该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要通过转型升级推进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服务水平、拉长产业链条、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宣传促销、打造旅游品牌等战略举措。旅游消费者将越来越需要高品质、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将成为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旅游纪念品是各地文化与地域特色的缩影,龙头旅游纪念品是各地域文化的主导旅游商品,中国兵马俑、法国埃菲尔铁搭、埃及金字塔、土耳其热气球等旅游产品都能很直观地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能够勾起大家对旅游地的回忆。常德穿紫河龙头产品,是在研究常德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地域特征等方面上展开研究。龙头产品的研究有利于规范常德穿紫河旅游纪念品市场,提升常德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思南县地处黔东北乌江中下游,是湘、鄂、川、黔四省邻近的地方。县辖27个乡(镇),其中民族乡14个(土家族苗族乡9个,苗族土家族乡5个),占全县乡(镇)级建制的52%。全县人口近6l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9万,占总人口47.6%。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仡佬族、蒙古族等17个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杂居,小聚居”居住格局。  相似文献   

17.
谭大青  陈琦  徐丹 《美与时代》2023,(1):110-112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博物馆文化为背景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博物馆的经营模式纷纷开始转变,除了保持自身的公益性外,还需要与市场接轨,注重形象推广设计。除了要了解博物馆形象推广设计的重要性外,还需掌握其构成要素、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及推广策略。掌握了这些内容,博物馆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地方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宣传。  相似文献   

18.
经国家宗教局党组研究决定,派赵志军于2016年奔赴息烽县,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分管民族宗教工作,协管工业经济、文化旅游、林业绿化等工作。两年来,千里之外的息烽成为赵志军的第二故乡,他为息烽父老乡亲奉献的是浓浓的桑梓情。地处贵州中部、乌江南岸的息烽县是黔中隆起地带上典型的山区县。境内群山莽莽,深沟大箐,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丹霞地貌特征明显。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息烽县被列入全国592个贫困县之一。  相似文献   

19.
寻求文化享受,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邯郸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将赵文化、磁山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女娲文化、北齐石窟文化、梦文化、广府太极文化、边区革命文化相融合,丰厚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众多与成语有关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为邯郸的成语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优势条件。调查研究主要采取资料收集方法和实地勘察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邯郸成语资源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发优势,凸显成语典故的魅力,表达赵文化的"诚"、"义"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为邯郸的旅游开发建设开拓更加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师瑚 《美与时代》2023,(2):117-119
近年来,在文旅耦合大背景下,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相结合为城市带来了多元化发展的可能。作为一座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绍兴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但却存在着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模式单一等问题,为此,提出融合式多层次全方面的“红色文化旅游开发+”对策,以创新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助推绍兴经济发展,赓续古越红色血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