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能单纯以“社会关系的总和”去说明人的本质,也不能在社会性的基础上简单地加进自然的属性以说明。人的本质,应该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而最能体现这种统一的应是劳动。如果说,作为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一般劳动”,揭示了人的一般本质,那么,具体的劳动则揭示了“每个时代历史地变化着的人的具体本质”。  相似文献   

2.
姜生教授《论宗教源于人类自我意识》一文,从人的本质属性着手,对宗教进行了意义属性而非功能属性或者价值属性的定位,并循此厘定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即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的最初觉醒,导致人类与自然完整性、统一性的破裂,称之为"第一断裂"。这种断裂使人深陷复归自然与走向文明(走出自然)的彼我矛盾中。这种深层痛苦在自觉的死亡意识的笼罩下进一步加剧,无法遣散,单靠理性逻辑也无法予以完满解释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实践—生存论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的可能性及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认为,从实践—生存论角度对审美和艺术的研究就不再像西方传统美学那样静态地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而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放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去考察。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一种精神性实践活动,是人作为审美活动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所进行的精神性交流活动。它的特点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对象的外物(自然、艺术品)之间在精神上的交流和交融,用中国美学的话说就是物我同一,物我交融。人不是站在对象之外去认识它,也不是从人自己的功利目的出发把对象当作某种获取利益的手段或资源,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从对象本身的形式存在和精神实质上去把握对象,与对象发生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中国古人看待自然和艺术的观点:自然就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既是自然之子,也是自然之精华(人负有“为天地立心”的任务)。艺术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内外激荡而产生的精神产品。艺术的本质必须跟人生理想获得内在的一致性:它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中国古代的意境说里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因此,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主要有:研究方法论上不是抽象地追问美的本质,而是把审美、艺术活动和人的生命存在以及宇宙自然的  相似文献   

4.
美”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好”,现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美丽”“美好”“优美”等词汇。从价值论来看,“美”是一种审美上的价值,往往与真和善成为人类的最高精神价值追求。从美学来看,“美”是指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的核心问题。美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问题,从本体论上看,美是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或者价值;从认识论上看,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从发生学上看,美是社会实践的自由的产物;从现象学上看,美是显现为形象的价值。中西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大约有四种途径:一是从事物的自然性质上探讨美;二是从客观精神世界寻找美;三是从主观精神世界寻找美;四是从社会生活寻找美。现代还出现了一种完全否定美的本质问题的反本质主义的倾向。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思想,其表现为“和合之美”“美善相乐”“天人合一”的中华美学精神,它与西方“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思想相反相成。不同的美学思想体系有不同的美的范畴。一般来说,美的范畴有:美与丑、优美与崇高、幽默与滑稽、悲剧性与喜剧性。美的形态,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相似文献   

5.
分歧在于对实践的不同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是立足于唯物主义来谈论实践的地位和作用的。实践不是本体,而是人的本质属性和存在形式,物质和实践的关系是实体和属性的关系。“人化自然”的“人化”无非是改变或改造了物质的存在形式;非人化自然才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重点。实践有积极、进步和消极、反动的两重作用;实践本体论是对实践作用的夸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按其本质来说,乃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这样的人,总是自觉能动地进行着实践活动的人。这样理解人的本质,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于心理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的心理、意识正是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人的心理、意识和实践是处在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中。马克思曾经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马克思在这里是把生产劳动这个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7.
关于脑的哲学与生物学思考点滴山西医学院生理学博士生(030001)李琳人脑作为产生意识的物质,产生智慧,使人能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奇迹。极有兴趣的是,人虽可乘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可借加速器深入原子探秘,但至今却仍无法认清给人以智慧的脑自身的本质。揭...  相似文献   

8.
人的本质是当代人文科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传统的人的本质研究方法大致有三种: 一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感性直观方法,或者叫科学解析方法,即把人当作“自然人”、“机器人”,对其进行整体直观或原子解析。例如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家们,他们认为哲学中的人是作为宇宙普遍过程的个别因素而出现的,自然界是一个伟大的整体,人则是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  相似文献   

9.
我国以往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把社会历史过程作为一般的客体运动过程来看待的,社会运动形式被看成了与自然运动形式并列的一般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观点没有看到,社会运动形式是一种区别于一切自然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主体的运动形式;社会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是从心物关系去探索美的规律的。他把美的规律直接地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并以人的本质为中介,使美的规律置于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生产实践既是人的族类特性的标志,也是人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在人的本质的自我实现过程中,同时也是在人和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过程中,美得以创造出来。马克思早期就是从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来观察人的:一是物质生产活动;二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他既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  相似文献   

11.
我们认为,当代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按其从高到低的水平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但又紧密联系的层次,即: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的科学方法技术.某一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即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为向导,来探讨这一科学研究中最普遍的思想方法论问题,其出发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思想,它认为,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机械唯物主义或者否认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或者否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把物质运动归结为线性的决定关系或还原论.  相似文献   

12.
哲学把世界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部分,物质和意识是第一层次概念。物质分三大部分:实体、属性、场所,三者均属于第二层次概念。属性是无形的,要认识它,就要找到它的场所。观察系方法就是打开场所大门的钥匙。相对论指明,参照系是物质存在的场所,物质的属性以及时间、空间的属性,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细胞个体存在原始意识和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物质、意识的双轨制进化,并探讨这一新观念的重大意义;方法:把哲学观点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通过对人的意识性的作用特点及产生过程加以分析,推论出动植物也具有意识属性,进一步推论认为:单细胞个体同样具有意识属性。以单细胞个体的生理活动特点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为例,论证单细胞个体内原始意识存在的生物学依据。结论:原始意识的存在是区别原始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标志,原始意识的诞生标志着生命的真正起源,生物进化是物质、意识的双轨制进化。  相似文献   

14.
李泽厚先生20世纪80年代所撰写的美学著作《美的历程》在秉承其实践美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类"美的形式"的深入而精到的分析。意识形态作为高度完整概括的观念体系,来源于对人类社会几千年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积累和升华,并最终落实于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和干涉,它的影响是全面的、广泛的、必然的、不可规避的。艺术发展史及艺术实践活动作为人类发展史的分支也自然囊括在内,自然在本质上受制于意识形态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讨论了人的普遍性。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看,人的普遍性在于人以理论掌握和实践掌握的方式越来越普遍地把自然界变成了自己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与活动的一部分,使人所赖以生活的自然界的范围越来越广阔。因而,人的普遍性不是某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共同性,而是人的普遍的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着的实践本质与社会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及其功能的发挥是人的普遍性的基础。而人的本质力量的普遍性,是在人的生理结构所具有的把握事物的一切可能方式的潜在功能现实发挥的过程中,通过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通过对这种变换的成果的历史继承与社会交换而后天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说掌握了作为知识形态,即作为自然界普遍性形式的规律在意识思维中的存在方式的科学,也就是发展了人的意识思维的普遍性;那么,掌握了由科学物化的技术手段,就必然在实践领域发展人的普遍性。这一切,只有通过人的普遍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即人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普遍性发展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实践生产力观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从实践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不是以实体思维方式或客体思维方式思考生产力问题的生产力观,而是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生产力问题的实践的生产力观(简称实践生产力观)。实践生产力观对旧哲学生产力观的变革和创新,实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角度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把人理解为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人,即实践的人;把作为人的活动对象的自然理解为人的实践本质对象化的自然,即人化自然;把作为人的活动对象的社会理解为人的实践本质对象化的社会,即人类社会;把作为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论审美对象的感性特征及其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认为康德的先验主义不够彻底,陷入了心、物二元论,只有现象学 才能使"心"完全摆脱"物"而独立出来。现象学的所谓"现象"并非客观事物的表象, 而是"纯粹意识"。他提出"本质直观",实际上以之代替了感性直观,意在借以摆脱自然 个别性的"遮蔽"来彰显或澄明"绝对直理"。这样一来,感性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特征是 否成立?如果成立,审美感性对象又是怎样构成的?它与自然感性现象有何区别?其具体结 构是什么?这些问题关系到美的基本属性的认定,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以前人的本质观,已揭示了构成人的一般本性的种种属性,如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思维属性,以及本应归属为人的社会属性的劳动.但从方法论上说,以往理论无不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某种属性.此外,还有一个更根本的缺陷,这就是没有也不可能深入研究人性特殊,即人性一般在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类个性的种种差别性.造成这个根本缺陷的方法论根源,是他们都不懂得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一切属性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试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首先是理解世界的方式。历史上,凡是强调从外在方面来理解世界的,往往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的物或超人的神,从而导致了各种形式的唯物论和宗教神学;而注重从人的内在方面来理解世界的,则往往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主观的精神或自我意识,从而导致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是一种狡猾的哲学好计,他表面上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超越人和自然的“绝对精神”,而实际上,“绝对精神”既是神的代名词,又是意识加以神化了的绝对,黑格尔只不过以曲折晦涩的方式表达了从人的内在和外在相结合的方式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美学研究的坚实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实践本体论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突出贡献则在于把美的本质问题转化为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揭示了美的规律,即美的形式的产生根源,而美的形式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以人类生产的最高形式即审美的创造。当代对美学本质问题的研究,应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借古今对话、中西对话,走综合创新之路,最终实现本体化当代形态的文艺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