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竹书《周易》首符、尾符所使用的方形结构,由内、中、外三层构成.依此三层结构进行分类,首、尾符号可以分为九种.将这九种符号和今本《周易》卦序非覆即变三十六卦图相对应,我们发现正好可以按四卦画一组,分为九组或九宫.假定楚竹书《周易》卦序确由九宫构成,则其与今本《周易》卦序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但也有重要区别,其分宫法与一般以八经卦为基础的分宫法也不相同.楚竹书首、尾符号的设置,还反映出这样一种认识或意识,即一个卦,是由"卦画、卦名"和"卦辞、爻辞"两个部分构成的.  相似文献   

2.
宋代以性为本的本体论思潮,关联的是有关存在的思考.由之而来的存在论与伦理学之间的张力,也不期地呈现在理学发展的过程之中.朱子视《中庸》首章为子思"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写下的文本,其对之所做的注释,就有着标志道学身份并由此指认异端的功能,这突出体现在其为"性""道""教"所作的诠解中.如果说"天命之谓性"是对"吾儒本天"身份的宣告.那能否通过"率性之谓道"建立起五常与万法的联系,便是这一"本天"立场能否落实的关键.朱子对《中庸》首章的注释,正包含着他克服这一张力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有其自身的理论根源."以人为本"不同于"以民为本",因为"民"是"人"的大多数,但"民"并不等同于"人",不能以以民为本代替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宽泛.与以人为本相反的原则是以物为本.以人为本最初本来是为了反对以物为本的管理原则提出来的.因此,以人为本的提法有其确切的含义,不能用别的提法笼统地加以取代.提出并肯定以人为本,同提出并肯定人道主义、人性、人权、人权的普遍性、人学等概念一样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4.
以唯物史观全面理解"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问题是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来之后,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成为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出现了不少分歧和争论.有的学者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做比较,有的学者同中国古代的民本观做对照,有的学者结合现代管理学中的以人为本观念进行阐释,更多的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今条件下提出以人为本,尽管也是吸取以往的思想资源和合理因素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它是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崭新表述,所以只能是以人民为本而不是以作为个体的人为本.也有学者提出,应该把作为"政治理论"的以人为本与作为"学术"的以人为本进行区分,前者就是以人民为本,后者则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证"与"辨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证"与"辨证"的关系阐发有关概念,认为对证的概念不应一概而论,在此基础上把证细分为两个概念,提出有形之证和无形之证,辨证的过程就是构建一个"无形之证"理论模型的过程,用来解说有形之证,达到无形之证与有形之证的最大吻合.  相似文献   

6.
李书青 《美与时代》2004,(11):87-88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显著增加.音乐作为雅俗共赏,具有强烈亲和力的艺术形式,为大众所接受、认可与传播,社会上持续掀起了旷日持久的"音乐热".  相似文献   

7.
现有对孔子"恶郑声"的理解多是停留在音乐本体上,忽略了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本文通过对"郑风"的比较研究认为,"郑声"的产生背景、文化内涵、音乐特点、用乐场合等因素是构成孔子"恶郑声"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作为19世纪末叶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德彪西在其钢琴音乐中彰显出鲜明的印象主义音乐美学倾向,即擅长抒情风格,钟情于自然题材,努力将音乐与诗歌、绘画结合在一起,注重对大自然瞬间"光与色"气氛的强调和音乐具象描绘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最擅长抒情的艺术,音乐美学中更认为"情"贯穿始终,而在声乐中因有了文字的加入,就更具备了文学、曲调、演唱一些本体美的特性.但"情"仍是根本,它体现在歌曲创作、演唱等各个环节,具体表现为"形情"、"理情"、"唱情".  相似文献   

10.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符号,优秀的建筑是唯美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完美结合.本文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中"和"的思想结合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对当前部分居住社区规划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建筑设计的规范化、合理化、人性化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继善成性"是易学哲学的重要问题.朱熹解释"继善成性"总体上不是为字义的通顺,而在为他的理学本体论作论证.理上气下的基本原则通过易学的语言进一步得到贯彻.善与性、天与人、未发与已发、天理流行与人物成性等,虽也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密切关联,但又不能将一般天理与已具形质的人性混淆起来."继善成性"说的优长,就在于它将由天至人的生成序列,解释为一个以天道为本而构筑本性的思辨逻辑,同时兼顾个体形质生成带来的特殊性.而本性只是"存"而非"成",以卫护本然之性纯善无恶的假定.  相似文献   

12.
"文化密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而成为"传统"的内在奥秘.解开"密码"才能把握和自觉地弘扬"传统".中华民族传统"慈孝文化"的文化密码,就是血缘亲情、"亲子之爱"以及内在于其中的亲情"双向交往"伦理关系的心理机制."慈孝文化"是父母与子女血缘真情("本")与道德规范("末")的统一;不要"弃其本而适其末",而应"崇本以举其末".要建设"和谐家庭",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都应该自觉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人类"亲情"之爱,和基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真情的"双向交往"机制的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老子哲学中"物"扮演着重要角色.老子所言"物"的语义比较多样,在以现象事物为基本义的同时,也包括其他多种义项,这和此词在用法上的灵活性有关.老子论"物"常在道物关系中展开,此关系是老子世界观的基本结构.从通行本来看,"道"有时也在"物"的范围内,二者的界限并不严明,结合简帛本来看,这种情形可能是不存在的,老子应是贯彻...  相似文献   

14.
艺术与科学,作为对世界的两种掌握方式,两种文化形式,当然是不同的.比如说,艺术是一种感性的意识形态形式,而科学是以认知理性为主交织感性机能所进行的概念系统的构建活动,主要是一种抽象的理性秩序,为实践提供规律性原理,总具有某种实用价值.科学对这种认知理性机能的强调,规律性的知识的给予,以及对一般智力结构的建构,显然与艺术对那种融解理性的感性、情感的重视,意象的创造,以及对一般审美结构的塑造是不同的.两者的活动领域和价值取也向各不相同,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劳动工具是最早的"美术"作品,也是最早的"科技"产品.因此,它们是同源、异质而又互动的.  相似文献   

15.
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主张"非乐",他认为"乐非所以治天下"、"九有之所以亡者,徒从饰乐".他对当时贵族阶层无视人民的生死而不厌其乐的享乐行为给予了尖锐的揭露与抨击.墨子的思想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和进步性.但墨子由此走向了一个极端,从极端功利的角度出发对音乐进行了彻底否定,完全排斥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性.这也是墨子思想的局限性之所在.总的来说,墨子丰富和深刻的音乐美学内涵,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意义是令人瞩目的.  相似文献   

16.
尝试以古代"就医方"为考察对象,凭借中国古代众多医学事迹和医家言论史料,深入剖析古代社会"病人"在医患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侧重于病患及其亲属朋友两类群体对医患信任关系构建所产生的影响.通过透视古代医患关系信任环节构建的历史面貌,期冀为当代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历史经验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各国人才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智力性人才的竞争.为此,我国从1999年开始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在改革中,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仅设有专门的音乐、美术课,还增设了一门与之并行的"艺术"课程. 新一轮艺术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单纯以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坚持综合性的课程方向,不但注重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四个艺术门类的综合,而且十分强调艺术与人文、艺术与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在艺术的教育与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其它方面的能力同时得到提高.如在小学低年级《无言的伙伴》一课中,四个艺术门类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美术表现动物朋友"可爱的造型",音乐表现动物朋友"可爱的声音",舞蹈表现动物朋友"可爱的动作",戏剧表现动物朋友"可爱的生活",等等.  相似文献   

18.
牟宗三先生的"良知坎陷"有三类提法.只有在道德形上学的圆善层面上进行解读,知识才能得以保存.这固然在儒家心学系统中已经达至圆满,却未必是现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最佳典范.成中英先生在尊重先秦儒家经典的原义上建立了本体诠释学,以一本多体的态度看待道德与知识,在新外王的现代开展上甚于"良知坎陷"的处理方式,为现代中国哲学形上学...  相似文献   

19.
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以其理论的晦涩和复杂而著称.拉克劳坦承他们的思想来源于"现象学、后分析哲学以及其他总体上被称为后结构主义的思潮".[1]但若深入探究,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是构成了其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源泉.因此,考察拉康与拉克劳和墨菲之间内在联系,就构成了本文的要旨.我们认为,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有关"他者"的理论,是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这特别体现在其核心的"对抗"思想中.本文通过对拉康"他者"概念与拉克劳和墨菲的"对抗"理论的考察,以试图沟通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并力图阐明拉康学说对理解拉克劳和墨菲思想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侯磊 《管子学刊》2007,(4):17-21
《管子》所代表的"齐法家",较之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晋法家",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其中儒法结合的倾向。学界将这个特点称之为"礼法并用"。在本文中,从人性论基础、治理方式和"道统"观三个角度入手,认为《管子》中言"礼",很大程度上是从综合手段的意思上来说的,以教为本的意思不强。在这一点上,与先秦儒家的"礼"是有着根本性差别的,因此两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的对等起来。较为准确的认识,应该是"礼治"与"法治"并存于以法为本的政治体系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