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概念。究竟什么是联绵词,它的范围有多大,至今说法不一。尤其突出的是中等师范学校教材《文选和写作》和《语文基础》的观点都不一致,前者包括叠音词(见1986年版《文选和写作》第二册第268页),而后者不包括叠音词(见1984年版《语文基础知识》第一册第243页),使师生无所适从。有必要加以讨论。关于这个问题当前主要有四种意见: 一、指双音节单纯词。如乔书振《双声迭韵不是联绵词的特点》(《逻辑与语言学习》1982年第2期第43页): 所谓联绵词,即双音节单纯词。蒋礼鸿、任铭善《古汉语通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9页):  相似文献   

2.
联绵词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以音表义,所以从字形上往往不能得到准确的意义信息.《晋》卦中“鼫鼠”是联绵词,表示迟疑不决之貌.通过转语系联,发现“鼫鼠”与“首鼠”、“犹豫”、“蹢躅”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然后,比较《晋》卦中的类同句,回归语境,证明“鼫鼠”训作“迟疑不决之貌”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从光子概念看量子实在的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家知道,光量子概念是1905年爱因斯坦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一文中提出来的。他在这篇文章里指出:“能量密度小的单色辐射,从热学方面看来,就好象它是由一些互不相关的、大小为Rβv/N的能量子所组成。”这样,爱因斯坦就第一次把辐射看作是由光量子组成的集合体。按照这条思路,爱因斯坦接着研究“是否光的产生和转化的  相似文献   

4.
《管子》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把教育看作是“治国”、“富民”的根本途径之一。在《七法》中曾提出所谓治民七法:“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其中“化”就是教化,它包括改变社会风气和教育两个方面,相当于今天所谓的广义的教育。本文拟就《管子》一书的教育思想体系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打开《现代汉语词典》一查,就可以知道“都”有两个读音、七个解释。其中有一个解释是这样的:“表示总括,所总括的成分在前”,这就是现代汉语语法所说的表示范围的副词。作为这样一个副词,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它有什么作用,本文想就这些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我们知道,每个人在对某类具体事物作出陈述  相似文献   

6.
“可能”有几个义项,各义项的特点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各语法书并不一致。《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可能”有两个义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常用词用法例释》认为“可能”有三个义项。笔者认为,从“可能”的特点看,它的义项应归纳为四个。可能 1 助动词。语义与“能”“能够”相近。如: ①小王那么老实,不可能办这种事。②你想想,他可能放过这个  相似文献   

7.
一次监考,偶然发现学生把“怂恿”都答成贬义词。究其因,原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知识短文中,编者在《词的不同色彩》中写道: 有些词表示的概念虽然相同或相近,但它们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8.
汉语的有些词,说出来声音相同,写出来文字相同,一般人很容易把它们看作同一个词:但是使用起来它们的语法特点却各有不同。这样的现象,应该认作是几个词,而不是同一个词,它们的词性各不相同。例如:  相似文献   

9.
结构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构概念“结构”一词的意义是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195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在巴黎举行讨论会,使这个术语精确划一,以便把它纳入社会科学术语辞典;1962年出版了《结构一词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意义和用法》一书,这本书是由一些关于各个知识领域的单篇文章组成的。这部书之所以需要,是因为“结构”这一概念特别是在社会科学中,有多少作者就这一题目写文章,它就有多少种意义。拉丁字“Structura”是从动词“Struere”(构成)来的,本夹是指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方法。后来这个词的意义显著地扩大了,它被看成和“形式”、“系  相似文献   

10.
<正> 《论语》由于年代久远,所用的语录体又很简要,加之历代一些注家的臆测附会,有些地方的阐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极须详辨。《论语·八佾》有这样一段文字: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后人从文艺理论的角度解释这段话时,一般把它看作集中体现儒家文艺思想的章节。因为“绘事后素”这条准则,已成为中华民族古典美学的特点之一。然而,我们今天在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把自由理解为通过劳动而完成的自我实现。马克思写道(其中第一句话出自圣经):“你必须汗流满面地劳动!’这是耶和华对亚当的诅咒。而亚当·斯密正是把劳动看作诅咒。在他看来,‘安逸’  相似文献   

12.
《左传》一书号称难读 ,其所以难读 ,一是由于书中人物众多 (据统计达 3 4 5 0多人 ) ,且各自的名号、世系异常复杂 ;二是因为此书的写作形式特殊———它是以“传”《春秋》“经”的形式进行写作的。平心而论 ,与《公羊传》和《谷梁传》相比 ,《左传》在内容上的确以史料见长 ,故而人们常常把它看作是一部“以史释经”之作。如果按照这样一种观点去看《左传》 ,那么《左传》在思想方面就不可能也不应当有自己的东西 ,因为它是完全依附于《春秋》“经”而存在的。清代学者方苞等提倡“《左传》义法” ,这实际上已经接触到了问题的要害之处 ,…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词占绝对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三音词也以其日益增多的趋势,在社会交际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试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以“闹”作词头的合成词里,双音词有16个,三音词就有13个,以“半”作词头的合成词里,双音词有16个,三音词却有22个。可见,研究三音词的结构方式及共特点,对于掌握现代汉语词汇的结构规律,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三音词按其内部结构形式可分为单纯词与合成词两大类。单纯三音词大多是音译外来词,如“迪斯科、麦克风、巧克力”,这不在本文分析之列。本文讨论的是由两个或三个语素合成的三音词的构词  相似文献   

14.
<正>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有人说是仁,有人说是礼。据我看,这两种说法都不全对,也不全错。正确地说应该是仁义。我之所以这样说,有两条根据。第一条是《庄子·天道》有“孔子曰:要在仁义”。当然,《庄子》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这句话不必真正出于孔子之口,但是,说它是当日学术界的共同看法,可无疑义。否则庄子是不会这样说的。第二条是《易·说卦传》有“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当然,这句话是孔子说明《易经》中的卦的,不能就看作是孔子自己的观点。不过,这同孔子贵时、贵中一样,孔子思想肯定是受《易经》思想的影响。不然,说孔子思想与《易经》思想暗合,亦未为不可。  相似文献   

15.
老舍先生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曾写了这样的一句话:“两个”‘山’摞在一块儿,我请你出去!”作者利用“出”字字形结构的分合来巧妙地表达思想感情,这使语意表达得委婉诙谐,富有风趣,这样的辞格就叫作“析字”。“析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在充分利用汉字结构特点的前题下,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解与组合,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析字”常见的有两种类形: 1、离合析字——利用汉字结构的拆离与组合来巧妙地表达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6.
“非”_般是“不”或“不是”的意思。这个字在古代就已经有了确定的含义。如,《庄子·秋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书·盘庚下》:“各非敢违卜。”“非”在现代汉语中应用也很广泛。如: “非把这件事情办成不可。”(《金光大道》) “何况,夏太太又远非虎妞所能比得上呢。”(老舍) “非把事情办成不可”意思是“如果不把这件事情办成,就不可以”。“远非  相似文献   

17.
《周易正义》曰:“需者,待也。”《说文》:“需,须也。”段注:“须者,待也。迭韵为训。”《彖传》:“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也。”是说“需”是等待之意。因为外卦是坎,坎代表险,内卦是乾,乾代表健,故虽有险,但不为所陷有不孤立无援(困  相似文献   

18.
训沽中有“比照”的方法,就是根据已知的一点或几点,推知其他各点。这是因为古代作家常常运用重叠或对偶句行文,在用词造句方面,为避复(杨树达先生把“避复”列为修辞格,见《汉文文言修辞学》)起见,往往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交相替用,这就是互文即互训,所以孔颖达注《书·尧典》指出,古书中有“文不同,互相通”的说法。我们因之可以从不同之点,探求它相通之处,根据了解的词,推测不懂的词。如:  相似文献   

19.
戴继诚 《现代哲学》2001,1(3):83-86
“纯粹概念图式”说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内容。“图式”一词有许多种不同译法,如“范型”、“构架”、“范式”、“图型”等,它指一种由时间表现出来的结构,但这一结构是“先验”的,它与经验的图象,尤其是心理学上的“意象”(image)有很大的不同(详下文)。康德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知性纯粹概念”如何运用到感性直观上去的问题。按照康德的理论体系,纯粹知性概念——范畴是先天的,它来源于思维主体而非经验。他写道:“先验分析论乃将吾人所有之一切先天的知识分解为纯粹悟性自身所产生之种种要素。在分析时,首先应注意以下主要四点。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对“性质”和“属性”分别作了如下定义: 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属性: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1)。在日常生活中,“性质”一词固然有时被用如“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这一意义,例如: “这个问题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人性,即人的性质。”两例中的“性质”都如此解。但是,“性质”一词还有一常用义,即统称“个别事物形状、颜色、气味、动作以及其他的较复杂的运动形态”,如苹果具有“红的、圆的、香的”等等性质,而这些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