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或道德责任根源于人的需要,但人们对自身需要的认知与态度不同,决定了他对道德或道德责任的理解与态度也就不同。当人们的需要还处于一种自在层面时,道德对其还只是一种外在责任,但人们并未强烈地意识到这种外在道德责任与自我需要之间的分裂与对抗,反而将道德看作是对自身的命定责任,从而倾向于对道德责任的宿命式承担;当人们的需要达到主体自为层面时,主体的自为需要与道德责任之间的分裂与对抗,也就作为一对明显的矛盾而进入了人们的意识,人们就因此而可能有意地背离道德或放弃对道德责任的担当。只有当人们对自身的需要达到一种自在自为的意识时,人们才将道德提升为自身的内在需要,从而才将道德责任自由自觉地承担起来。  相似文献   

2.
三个传道人     
《天风》2020,(5)
正从前,三个传道人来到一个十分荒凉的教会,他们一到教会,便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力和长处,在教会勤奋努力侍奉。他们三人一个很有讲道的恩赐,一个很有管理的才干,一个善于做信徒的探访和协调义工的工作,就这样三人以教会为家,不分彼此地工作。一年后,教会很快兴旺起来,他们三人也得到信徒的喜爱。正当教会走向兴旺的时候,三个传道人却开始相互评论谁为教会做的工最大,  相似文献   

3.
造物主在造牛的那天,正巧是自己的生日。造物主很高兴,于是对牛说:  相似文献   

4.
故事一上帝来到人间,遇见三个人,分别问道:你到这个世界来为的是什么/第一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享受所有的生活。第二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承受一切痛苦。第三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既要承担生活给我的磨难,又要享受生活赐予我的幸福。上帝给前二人各打了)"分  相似文献   

5.
经文:太2:1—11 伴随着基督的诞生,人人都必须作出回答,如何面对这位被立为君王的新生命。根据圣经记述,对于耶稣的诞生,不同的人产生了不同的反应:有人对耶稣的诞生漠不关心;有人因知道他的诞生而寝食难安;有人来存虔诚敬畏的心寻找圣婴,并敬拜他;有人要寻找耶稣,妄图以残酷的手段杀害他;当然,还有知道基督诞生却  相似文献   

6.
人长大就一定要有秘密吗?没有秘密的人就是“缺心眼儿”吗?  相似文献   

7.
我已是第三次把这本书送人了。 那是一位通过文字相识而未曾谋面的远方的女孩。她每次寄给我的,都是用彩色笔淡写或轻描成的诗与画。有好长一段时间,她突然与我中断了联络。在焦急与盼望中,等到的消息却令我大吃一惊:她生病住院多时,找不出具体症结,没有确实的治疗方案。简短的  相似文献   

8.
需要一个人     
在浴室里洗澡,忘记拿干毛巾。平时,我会大声对妻子说:"哎,帮我拿一下干毛巾。"现在,妻子不在家,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人,我穿着湿裤从卫生间出来到卧室去翻干爽的毛巾。有一部电影,己忘了片名。一个孩子在卫生间洗澡,突然间水浇到了脸上,睁不开眼,他扶着墙壁,大叫:"妈妈,毛巾。"继而,男孩子呆在那里。他无声地哭了。他的母亲不久前刚刚去世。以前,他就是这样习惯性地唤妈妈的。我们需要一个人,一个很亲密能够在浴室里为你递上毛巾、衣裤的人。你小的时候是父母,长大了是你的爱人。  相似文献   

9.
夏新穗 《天风》2012,(7):25-27
在当时的社会都是有身份的人,他们也都听见了耶稣基督的福音,最终却没有选择接受救恩……那些听见福音,却拒绝没有接受的人,面对神未来的公义的审判,他们也是无话可说无可推诿的了。经文:可6:20;徒24:24-26,26:27-28神藉着他儿子耶稣基督所做成的救恩,是面向全人类的,但所读的这三处经文中提到的三个人,他们都听见了福音,却没有选择接受,与救恩失之交臂,令人扼腕叹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吴恩平 《天风》2005,(5):12-13
经文:诗41:1-3主的仆人大卫,被圣灵感动说出一段非常感人而欢欣鼓舞的话:"眷顾贫穷的有福了,他遭难的日子,耶和华必搭救他。耶和华必保全他,使他存活;他必在地上享福。求你不要把他交给仇敌,遂其所愿。他病重在榻,耶和华必扶持他;他在病中,你必给他铺床。"这段经文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眷顾贫穷的人,他的福气是何等的大,也是何等的多;他的人生是何等的有价值、有意义。因为你对贫穷人的眷顾,神在天上必然留心察看,并且给你特别的记念和意外的报答。神要搭救你,保全你,使你在地上享福,又作你在病患中的贴心医生和亲切的护士。我们的行事为人要蒙神喜悦,就应当成为一个善于眷顾贫穷的人。  相似文献   

11.
窗外的雪越来越大,似乎要把一切的色彩,甚至一切的声音,都严严地捂住。那是在北方的一个小岛上的夜晚,我们几个人围坐在火炉旁。这个世界一件又一件的事物,看起来精彩纷呈,但一件件经历过来,又发现其实很难给生命留下持久的感动。就像一个笨笨的狗熊,将一个又一个的帕帕揭开,发现每一个下面都有同样  相似文献   

12.
对他来说,那场灾难发生得不仅仅是突然。他不是矿工,只是一名刚刚毕业分配到矿务局的大学生,去那家小煤矿体验生活时,遭遇了矿井几十年来的第一次塌方——一巷道因塌方被堵塞,虽没有将人埋进去,但靠自己的力量出去,已经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谢志斌 《天风》1998,(7):29-29
我已是第三次把这本书送人了。 那是一位通过文字相识而未曾谋面的远方的女孩。她每次寄给我的,都是用彩色笔淡写或轻描成的诗与画。有好长一段时间,她突然与我中断了联络。在焦急与盼望中,等到的消息却令我大吃一惊:她生病住院多时,找不出具体症结,没有确实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实证科学?这其中有三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马克思仅表明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见解代替意识的空话、独立哲学,而没有给历史唯物主义定性是哲学还是实证科学;其次,马克思终止的是德国的批判,而不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哲学,同样,马克思开启的真正的实证科学是历史唯物主义,而非孔德的实证哲学;最后,马克思终止德国的批判并开启真正的实证科学的目的在于阐明生活决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新见解。  相似文献   

15.
一、高校教师的成长需要艰苦磨炼“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此诗句虽是对教师的称赞,也是对教师的一种鞭策。要想智如泉源必先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要想为人师表,必先自己一身正气,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想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必先自己做到知“道”、有“业”、不“惑”。“道”是指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谓知“道”,是指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业”是指事业,即教师也要做到事业有成,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看到希望,才能有奋斗的动力。教师的事业就是教书育人,能够桃李满天下,能够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算是事业有成了。“惑”是指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施成忠 《天风》1996,(11):26-27
在办好教会这个问题上,我们曾讨论过如何加强基层教会的组织建设、规章制度建设,也曾讨论过要提高信徒的素质,必须首先要提高教牧人员的素质等。这些问题通过大家的讨论,得到了教内外有识之士的重视。但是,我们在重视上述这些问题时,忽略了确保教牧人员基本的生活水平这个温饱问题。全方位的考虑。  相似文献   

17.
正作家周国平说,人生有三次成长:当你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当你竭尽全力但仍然无能为力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平凡并接受自己平凡的时候。是的。人生的这三次成长都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反差和情感激荡,在经历了巨大的失落和痛苦之后,一个人才会变得坚韧坚强,心智才会更成熟,才能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8.
艺术起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它与人的审美需要和认识需要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正>"耶稣对他们说:'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俗语说"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基督徒也会生病。教会祷告会代祷最多的事项,是为疾病祷告,礼拜后牧师接待信徒,百分之八十也是为疾病祷告。那么,基督徒有病该不该去医院?主耶稣当年传道时医治了许多疾病,今天的教会为何  相似文献   

20.
经文:诗41:1-3 主的仆人大卫,被圣灵感动说出一段非常感人而欢欣鼓舞的话:"眷顾贫穷的有福了,他遭难的日子,耶和华必搭救他.耶和华必保全他,使他存活;他必在地上享福.求你不要把他交给仇敌,遂其所愿.他病重在榻,耶和华必扶持他;他在病中,你必给他铺床."这段经文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眷顾贫穷的人,他的福气是何等的大,也是何等的多;他的人生是何等的有价值、有意义.因为你对贫穷人的眷顾,神在天上必然留心察看,并且给你特别的记念和意外的报答.神要搭救你,保全你,使你在地上享福,又作你在病患中的贴心医生和亲切的护士.我们的行事为人要蒙神喜悦,就应当成为一个善于眷顾贫穷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