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10月,《金岳霖新儒学体系研究》(乔清举著)一书由山东齐鲁书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一个标志: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组织和资助的《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工程结出了第一枚硕果。两年前,中国孔子基金会决定设立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组织编辑《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面向海内外学术界公开征集书稿,一经评审通过,即予以全额资助出版,既“着眼于学术长远发展之需要,又有意识地积累一批富有创见的和活跃着时代精神的、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著作”(《文库》主编刘蔚华语)。 时隔两年《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已然彬彬繁盛,蔚为大观。继…  相似文献   

2.
《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征稿简章一、《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是为征集孔子、儒家以及同儒学有联系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优秀著作而设立的,旨在总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当代人文学术与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迎接中华文明的再度腾飞与辉煌...  相似文献   

3.
《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课题指南说明(一)本《课题指南》分基础性研究和现实应用性研究两部分。基础性研究,重点是分析探讨孔子、儒学、传统思想文化的本来面貌和丰富内涵,兼及前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予以系统、清楚、有选择地阐述和介绍,为继承和发扬儒学精华及优秀...  相似文献   

4.
《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课题指南说明(一)本《课题指南》分基础性研究和现实应用性研究两部分。基础性研究,重点是分析探讨孔子、儒学、传统思想文化的本来面貌和丰富内涵,兼及前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予以系统、清楚、有选择地阐述和介绍,为继承和发扬儒学精华及优秀...  相似文献   

5.
杨朝明 《孔子研究》2023,(5):59-67+158
《孔子家语》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书”:若论其在中国思想与中国智慧中的价值,可以说罕有其匹;如论其在中国学术史上遭到的怀疑,亦堪称首当其冲。但是,近代以来出土的简帛文献证明,《孔子家语》确为先秦旧籍。鉴于《孔子家语》的内容、体量及相关学术问题,其价值绝不在“四书”之下,完全称得上“儒学第一书”或“孔子文化第一书”。《孔子家语》最为直接的价值,就是增加了数量庞大的可以利用的重要文献资料,以资印证校验《论语》等早期典籍文献的记载。在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孔子家语》“伪书”案的终结,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也是对历代学者研究得失的一个很好检验。  相似文献   

6.
作者介绍     
《管子学刊》2012,(1):F0002-F0002
颜炳罡,山东临沂人,1960年生。现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孔子研究》编委、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编委等:  相似文献   

7.
总论《儒家·儒教·儒学》郝逸今《内蒙古大学 学报》1988年第1期《儒家思想与民族性格》许燕《北京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传统·儒家·伦理异化》萧范父《江汉论坛》1958年第4期《略论儒学之特质》朱伯昆《文史知识》1988年第6期《说“儒”》马振铎《文史知识》1988年第6期《什么是儒学》余敦康《文史知识》1988 年第6期 《孔子研究宜新辟蹊径》骆承烈《社会科学 战线》1988年第4期 《评价孔子之我见一一访山东社科院院长刘蔚华》 林路《社会科学报》1988年4月14日 1988年第6期《孔子儒学文化初探》何天鹏《求是学刊》 1988年第3期《论儒…  相似文献   

8.
中国孔子基金会与儒学研究干春松日前,笔者以《中国孔子基金会与儒学研究》为题,走访了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辛冠洁。辛教授向我介绍了一些情况,并提供了很多资料,于是有了这篇文字。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对中国思想的发...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日本近则有“一手拿《论语》,一手拿计算器”的佳话。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日本政界、企业界人士均开宗明义地坦称其成就归功于中国的儒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东亚“孔子文化圈”内国家和地区的业绩,使明末起传入欧洲并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儒学,再次受到重视。欧美大国对儒学的研究正在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0.
孔子传《易》,直接出于作《春秋》的需要——孔子所作《春秋》,不是《春秋经》,而是《左传》蓝本.孔子传《易》之“窃义”,与其作《春秋》的“窃义”,异曲同工。孔子传《易》与作《春秋》,相互促成,共同形成了儒学的“天道—性命—道德”三位一统的道德本体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大学分中心、《孔子研究》编辑部承办的"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座谈会,于2021年5月16日在济南举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孔子研究》编委会主任陈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程守田,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承彦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2.
正确阐明司马迁与孔子的学术关联,对于研究儒学史和文化史都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本文认为,司马迁撰史宗旨是自觉地继承和弘扬孔子的事业,故以“继《春秋》”自任;他对儒家六经有全面论述,高度评价它们对于治国和社会伦常的作用。司马迁撰《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儒林列传》诸篇,构成了最早的儒学史,令其他学派黯然失色;他又称孔子为“至圣”,由衷地发出“高山仰止”的赞叹:所以司马迁对于确立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是有很大功绩的。西汉前期大量史实表明,儒学地位在逐步上升,所以司马迁尊儒乃深深地扎根于时代土壤之中。班氏父子对司马迁提出“先黄老而后六经”的偏颇批评,是不适当地拿东汉初期儒学国教化的观点去框定司马迁。历代学者对班氏父子多有批评,惜未能揭示出他们在方法论上的错误及其产生的时代根源。  相似文献   

13.
本刊稿约     
《孔子研究》2011,(5):F0003-F0003
一、《孔子研究》是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园地公开,凡有关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研究之作及学术动态和书评,均所欢迎。  相似文献   

14.
现代儒学与原本儒学的差异,无疑是因为原来的儒学观念在汉代被精心整理过。当时,人们把儒学同其他几个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结合起来了。这点是人所共知的。但显然,汉代对儒学的改造并非唯一一次对儒学的大规模修正。远在战国时代,孔子死后百多年,就出现了对儒学进行大相径庭阐释的哲学论著《孟子》和《荀子》。汉代儒学主要立足于《孟子》;这样,甚至《孟子》中原本的儒学成分也不是源于原本儒学了,而仅仅源于对儒学的阐释之一。再早些,即孔子死后不久,他的弟子们就对孔子的观点作了五花八门的解释,这一事实在中国学术史上是被  相似文献   

15.
<正> 新儒学是两宋文化的主流,其特点是儒家在充分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成分后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经典儒学原旨的复归。经典儒学,即以《论》、《孟》、《学》、《庸》、《易传》为代表的先秦儒学是由孔子建立的关于“修己”和“安人”之道的人道学说,这一学说后经孟子、《中庸》、《易传》的发展被奠立在“性与天道”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6.
<正>《孔子研究》是经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批准,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专门反映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诸方面的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及学术动态的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惟一的、不可替代的有关孔子、儒学研究的专业性学术期刊,1986年3月创刊,2000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逢单月25日出版。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学的义理开合与演进过程是其理论系统不断完善和建构的过程。儒家创始人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徵,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这个系统纵向打开即践仁以知天,横向落实即“修已以安百姓”。孟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向内转,就仁而言性善,复由性善层层外推,主张仁政。荀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外化,由性恶而重礼法,追求履礼以合天。《中庸》就孔子的践仁以知天而内在地讲天人性命相贯通,《易传》由法天效地而外在讲天生人成。《大学》顺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的思路,完善了儒家的内圣外王系统。先秦儒学在义理的开合转易和互斥互补中建立起相对圆满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中国”是一个不断整合的文化共同体.文化整合的基础,一是历史认同的建构,二是文明史意识的唤醒,皆由孔子删述《六经》奠定,所以儒学与中国有其相互规定性.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九八九年可说是中国的“儒学年”。这一年恰届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为此中国举行了好几个有关孔子和儒家的讨论会,而十二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复旦大学举行的《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是其中最后的一次。有美国、联邦德国、香港及中国大陆学者共六十多人出席了这次讨论会。虽然这次讨论会与近几年来同类的一些讨论会比较,在命题和范围上似乎并无大的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套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主体作者的个人自选集学术丛书——《洙泗学人文库》,新近由齐鲁书社出版。文库共收入10他学者的著作10册,总字数近230万字,分别是: 《儒学与未来》 刘蔚华 著 《儒学精蕴新释》 葛荣晋 著 《儒学价值传统与现代化》 姜林祥 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