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为政》第六章: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中“父母唯其疾之忧”的“忧”是谁施行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谁忧谁?是父母忧儿女之疾呢,还是儿女忧父母之疾呢?这里牵涉到对代词“其”的理解。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引用了王充、高诱,马融等人的说法,认为这个“其”字既可理解为指代父  相似文献   

2.
“游必有方”的本义及其社会意义张之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它是孔子提倡的为人子者对父母克尽孝道的内容之一。这段话中的“父母在,不远游”意思显豁,现实意义也不大,没有讨论的必要。本文主要讨论“方”的含意和“游必有方”的社会意...  相似文献   

3.
<正>家庭中,相对于孩子,父母总是强势的一方。对于孩子身上暴露出来的“待人不礼貌”“不愿意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小毛病”,父母总是倾向于把问题原因归结为“孩子天生性格如此”“自家孩子就是不如别人”等客观因素,很少从自身找原因。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对象,而模仿正是孩子习得技巧、获取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毫不夸张地说,孩子身上的问题,基本上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孩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现在许多父母反映,孩子的语言听不懂了,什么“报告”是请吃饭:“bb”表示再见,原本孩子讲英文听不懂,连说的中文也听不懂了。随着e时代的来临,网络正悄悄地影响着两代人的关系。很多父母比较注重孩子身边交的朋友,可是隔了一层网络的薄纱,父母们似乎没了辙。另外,孩子和父母的共同语言也逐渐减少了。孩子在网络上查看资料或制作,父母总怀疑孩子在打游戏而采取“封网”措施。问他们吧,孩子们居然说:“说了你们也不懂!”显然,由于孩子自我意识的  相似文献   

5.
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论文采用量表法对664名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研究,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的发展具有显着的影响。父母对少年儿童采取“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会促进少年儿童自尊的发展,提高儿童的自尊水平。相反,父母对少年儿童采取“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少年儿童自尊的发展,降低儿童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三种亲子三角关系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心理韧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对647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果显示,(1)在控制了年龄和性别之后,父母冲突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2)亲子三角关系中的“替罪羊”和“跨代同盟”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亲职化”的中介作用不显著;(3)心理韧性对“父母冲突→替罪羊\跨代同盟→问题行为”的后半段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上述结果表明,父母冲突可以通过“替罪羊”和“跨代同盟”间接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高度卷入“替罪羊”或“跨代同盟”之后高心理韧性的青少年出现的问题行为要少于低心理韧性的同龄人。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基于自伤的体验回避模型,考察父母“低头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并检验焦虑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作用。以808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低头族量表、抑郁-焦虑-压力简版量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父母“低头族”与青少年焦虑、体验回避、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焦虑、体验回避与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焦虑和体验回避在父母“低头族”和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焦虑和体验回避在父母“低头族”和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构成序列中介,即父母“低头族”通过增加青少年的焦虑,从而提高体验回避倾向,进而增加青少年自伤行为。研究从情绪和应对手段角度来考察父母“低头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作用机制,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论语·为政》载: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疾”,当然作“病”解。问题是谁忧谁之疾。王充、高诱等人都以为是孝子忧父母之疾;马融则以为是父母忧儿子之疾。现代学者杨伯峻认为“两说皆可通”,而采用了马融之说,“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相似文献   

9.
竹书《民之父母》的中心主题,是关于统治者如何以“超越”的境界和方式治民平天下,成为“理想”之“民之父母”的论述,是儒家学说中以“《诗》教”的形式,宣扬儒家“崇高”道德伦理的代表作。分析可见,《民之父母》所反映的主体思想,与《论语》所体现的孔子学说有较大的差异,而与子思、孟子学说有更多的联系和相近之处。《民之父母》的成篇,当在与《孟子》和竹书《五行》等差相同时的战国中期,其间思想内容上的联系亦可说明。  相似文献   

10.
教子以德     
不少父母经常说:“孩子不能太老实了,老实人吃亏。”一听自己的孩子告状,就不问青红皂白,鼓动孩子:“不能白吃了这个亏”。“不能便宜了他”。父母的这种举动,是忘了以德教子的责任,无意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父母拼命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和灌输知识,“神童方案”、“成长秘诀”等出版物和学习班也应运而生。受此影响,年轻父母们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标准也成了“会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特长考了几级”、“英语水平如何”等,但却对孩子的性格、习惯等方面的养成很少顾及。  相似文献   

12.
“不当出生”案件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当出生”是美国法上的一个独立的侵权类型,是因医生的产前诊断过失或者通知过失导致先天残障孩子出生而由其父母提起的索赔诉讼。关于“不当出生”损害赔偿的正当性存在激烈争论,我国法院应支持“不当出生”诉讼中父母的损害赔偿请求。  相似文献   

13.
据1981年7月份对天津市河东区广宁路街两个居委会的抽样调查,发现主张“由父母作主”解决子女婚姻问题的老人仅占11.8%,其他的老人对待子女婚恋的态度分别是赞成子女“自由恋爱”、主张采取“经人介绍”方式和主张以“自由恋爱为主,父母意见为辅”。又据1984年6月份对天津市市区1098位老人的抽样调查,发现对子女婚姻“起决定作用”的老人占18.2%,“有发言权但不起决定作用”的老人占57.3%,“不起作用”的老人占16.8%。两次调查表明,城市老人对子女婚姻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持“由父母作主”的态度或者“起决定作用”的老人已经为数不多,大多数老人  相似文献   

14.
学会感恩     
陆道骆 《天风》2005,(10):47-47
在一篇短文中讲述了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日本一名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外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青年想了想:“有过……”  相似文献   

15.
有个朋友找了老外男友,感情很好,却被父母棒打鸳鸯。她委屈抗议:“我一人在外,找个依靠有错吗?”父母气急败坏,“依靠?老外怎么靠得住?”女儿远离故乡和亲人,父母只希望她找到一个长久的可信赖的伴侣,在他们看来老外都有点神经,今天还跟你  相似文献   

16.
<正>许多父母常常会困扰,明明自己对孩子有天然的爱,为什么这样的爱在表达的过程中却被异化、被扭曲,以至于孩子根本感受不到自己的爱。而当我们去回想生活中父母与孩子谈话的场景,便能从中窥见一二。“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我起早贪黑的,你怎么就一点都不懂我的苦心呢”“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父母向孩子表达“关爱”的例子。  相似文献   

17.
孝敬父母     
严青 《天风》2004,(8):43-43
读到一篇关于怎样对待父母才算孝敬的文章,那里面说:一些从事老年学研究及老龄工作的人士表示,“孝敬父母”至少应该包含七方面的内容:一、合理安排老人每日三餐;二、尽力安排老人舒适的居室;三、儿女不与父母顶嘴,尽力顺从他们的意思;四、儿女当常侍候在父母面前听他们使唤;五、“久病床前”显孝心;六、对待父母要像对待自  相似文献   

18.
林超群 《天风》2014,(10):6-7
圣经教导基督徒要孝敬父母,但这并不意味着基督徒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就一定亲密无间、令人羡慕.基督徒只有遵行真理,才能让教会盛开敬老孝亲之花.一、敬老是必需的保罗对做儿女的人直截了当地说:“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弗6∶1)父母的人生经验,以及神给父母的神圣责任,对儿女来说是一种权威,儿女们理应听从.我们所说的孝敬父母,不单单指物质上的供给,还包括听从父母的话.保罗认为“违背父母”乃是腐败社会的标志,意味着人受困于自己的不虔不敬中,也是“末世”基督快来的信号(参提后3∶1-2).  相似文献   

19.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兴风作面,腾云驾雾的神异动物,封建社会中则把龙作为帝王的象征。现在当然没有皇帝了,不过龙现仍就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或象征,如中国人就自称是“龙的传人”,“遥远的东方有条龙”等。因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两个“成龙”,只是父母希望子女或者是子女希望父母。能够成为社会上出人头地、出类拔草的人物、这可以说是全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普遍共有的心理及心愿。这种子女对父母及父母对子女的美好希望和要求.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对,,而是充满了积极的意义和向上的精神。从历史上看,“望子成龙”在中国一直具…  相似文献   

20.
四二一忧思     
记得一报刊称:拜倒在孩子脚下的父母称孩子是“小皇帝”。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已有几千万独生子女出生。“小皇帝”就是指这一代孩子。 “小皇帝”,确切地说,就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及父母用全部精力供养起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地患上了“四二一”综合症的孩子——独生子女们。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家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