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同个人牺牲的关系问题,目前有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道德同个人牺牲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牺牲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个人道德价值量的大小,要以其牺牲量的大小作为衡量标准。另一种观点则根本否认社会主义道德同个人牺牲之间的任何联系,他们把个人利益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将社会主义时期的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与个人牺牲的必要性完全置于视野之外。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之处,值得继续讨论。正确的认识应该是:社会主义道德应可包括个人幸福的内容与个人牺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与个人牺牲,又确有着一种相对的、非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7,30(3):737-740
本质论与社会建构论是心理治疗领域中两种对立倾向。本质论坚持了经验实证主义的传统,代表着心理治疗领域中的现代主义取向;这一取向把病理心理作为行为问题的本质,从个体的内部寻找产生病理心理的原因。社会建构论挑战经验实证主义科学观,认为病理心理并非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文化建构。它代表了心理治疗领域的后现代主义取向。作者认为,两种取向的对立短时间内难以消解,在目前的条件下,应开放和宽容,互补互惠。  相似文献   

3.
对于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问题,至少在国内有两种带有普遍性的观点。一种是较为偏激的观点,认为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是对立的,逻辑思维妨碍创造性思维;另一种是较为温和的观点,认为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不相干,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在谈到这两种思维的关系时,人们往往褒创造性思维而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系问题,有待深入系统的研究,作为初步探讨,本文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A型行为与冠心病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A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关系,目前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为肯定的观点,认为A型行为与冠心病有必然联系,甚至是其“倾向个性”或其“易患行为模式”,这类观点较为普遍;另一种为否定的观点,认为将A型行为与冠心病联在一起的简单模型是不适宜的。对此对立的两种观点及其争论,本文作者从认识论角度,在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分析,认为结论性的定论必须有普遍性一般性意义,而肯定性的观点是犯了把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的逻辑错误。最后,作者就A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关系,提出了假设,供同道们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5.
韩海琴 《美与时代》2007,(4):106-108
当代生态环境的恶化,迫使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以亨利·戴维·梭罗为切入点,分析其矛盾的自然观:兼具人类中心和生态中心这两种相对立的观点.这一自然观基于西方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被认为是引起环境恶化的理论基础.与西方的自然观相比,东方的天人合一观更接近于当代生态哲学所倡导的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观点,它能够为西方的自然哲学观注入新的力量,从而为中国传统生态哲学参与生态文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6.
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一个虚假的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中叶以来 ,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压迫下 ,理论界 (尤其是西方学术界 )围绕人类中心主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是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点 ,二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这两种观点孰是孰非 ,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论断。笔者以为 ,对于这一讨论的关键点是 ,首先要弄清所讨论的问题的真假。只要是真实的问题 (即不是思辨式的游戏 ) ,就有研究的必要 ;而任何一个真实问题的存在都具有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理论依据 ,二是要有事实根据。因此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论争从历史与逻辑、现实与未来等角度进行考察 ,以判…  相似文献   

7.
作者首先指出,对立面的統一这个概念具有許多含义。在一种場合下,对立面的統一意味着矛盾双方的存在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約。这种对立面的統一(相互制約)并非仅仅是某一过程的个別发展阶段,而是貫穿在整个过程中,因而是絕对的。沒有对立面的統一,就沒有对立面的斗爭;沒有协作,就沒有斗爭,反之亦然。在另一种場合下,对立面的統一意味着对立面的一致、同一、同等作用,这种对立面的統一是有条件的、暫时的、易逝的。作者不同意В.И.斯維德尔斯基等人把对立面的統一理解为对立面斗爭的暫时发育不足,也不同意А.А.沙特巴洛夫把对立面的統一(同等作用)理解为对立阶級的利益的暫时一致,也不同意М.Н.魯特凱維奇把对立面的一致、同等作用理解为斗爭中的对立力量的平衡,也不同意В.П.契尔特科夫把对立面統一的相对性理解为对立面平衡、靜止、稳定的相对性。作者接着分析辯証矛盾的結构。他說,辯証矛盾是事物、现象、过程的对立方面以及从其中产生的矛盾发展傾向的統一和相互排斥(“斗爭”)。对立傾向是在相应矛盾的基础上展开。例如,在社会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的基础上,产生了資本主义所特有的两种对立傾向,即資本的积累和集中与人民群众的消費受到限制。这两种傾向尽管是对抗性的,但也是統一的,这种統一不仅是指相互制約,而且指朝着一个方向发生作用。后来,才在这两种傾向之間发生分歧,它們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发生作用,而矛盾最后在社会革命过程中得到解决。作者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在于生产者在对基本生产資料的关系上平等和在分配上不平等(按劳分配而不是按需分配)之間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社会基金分配和按劳分配这两种对立傾向。苏联在今后二十年內按劳分配将占主导地位,然后两种傾向达到某种平衡,再后是社会基金分配占主导地位,最后按劳分配完全被排挤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立傾向发展的辯証法是:从对立傾向的同等作用,通过相异作用,而达到新的对立傾向的同等作用。在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下,对立面統一的相对性意味着对立傾向朝着一个方向发生作用是暫时的、有限的,而对立面斗爭的絕对性則意味着对立傾向在过程的一切阶段上都是相互排斥的。作者最后說,在共产主义建設过程中对立傾向的存在給我們提出了自觉地利用对立傾向并巧妙地把对立面結合起来这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者致力于共同公民身份观念,对于他们而言,重要的是如何回应文化多样性的问题。其中,族群性提出了最尖锐的问题。社会主义者应该高度重视两个领域,一个是言论自由,一个是私人文化。为在政治舞台上获得支持而提出的理由必须向所有人开放,这使得社会主义者进入困境。为了逃出困境,他需要依赖于一种超越文化差异的共同公民身份意识。但是,这需要通过合适的背景体制来培育,政治制度自身和教育体制是关键的。社会主义宽容观的基础是没有理由压制少数观点和文化,同时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应该致力于培育一种共同公民身份感。  相似文献   

9.
实践建构论:对一种科学观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和批判传统科学哲学理智主义科学观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科学观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提出一种可以被概括为“实践建构论”的科学观,其基本观点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历史性和建构性的实践活动。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初步探讨这种“实践建构论”科学观的基本路向,以及它对开辟理解科学的新视野的意义。一、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建构论”首先把科学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这根本区别于理智主义科学观。在理智主义科学观看来,科学只是一种理性的认知行为,认知主体“看”与“思”的结合最终引向关于能够严格与主体两分的…  相似文献   

10.
在费尔巴哈的法律观中,包含一些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萌芽,这是他的法律观中的合理因素。长期以来,这一点被忽视了,而他的历史观在理论界被一概归结为唯心主义。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浅析。费尔巴哈在这方面的观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从法律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上看,费尔巴哈认为,“法是某种第二性的东西,”并朦胧地意识到法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具体形态。它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实现着思维对世界的认识。目前,在形象思维的讨论中,有的观点认为,形象思维是可以脱离语言,运用形象进行思考的思维;还有的观点认为,形象思维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非逻辑思维。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孟荀人性论比较黄宝先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和讨论的热点之一,学术界对其基本内涵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尤其是在二者的比较上人们都把性善论和性恶论当成两种对立的人性论,认为二者没有什么相同之处。然而,笔者认为性恶论和性善论的对立仅仅是一种...  相似文献   

13.
论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几种对立倾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叶浩生 《心理学报》1997,30(3):318-325
论述了西方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三种对立倾向:1.应用心理学(主要指临床心理学)与学术心理学,其对立的根源在于两种科学观和两种文化观的冲突;2.趋向团结、整合,形成统一的心理学的力量和发展方向的向心倾向与分化、分离、多样化、多元化,使心理学丧失核心或处于破碎状态的力量和发展方向的离心倾向;3.主张心理学应正视离心力的危害,强调寻求统一的理论框架的统合观点与认为心理学的统合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的非统合观点。作者认为,应辩证地看待离心力的意义,在实现心理学统一的步调上不能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往往认同中国式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南陈(陈独秀)北李(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如出一辙:二人都赞同“俄式社会主义”———通过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而实现社会主义。这种认识具有表层的合理性。然而,从深层推究,“俄式社会主义”终不过是实现马克思价值理性的工具理性;而在价值理性方面,即在经由革命而建构的社会主义模式上,陈独秀与李大钊的见解迥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属“西体中用”派。其世界观认为,优胜劣败的“进化论”是宇宙运演的普遍规律。用这种观点审度近代中西文明,双方乃是落后与先进两种性质截然对立并且…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逻辑界关于充足理由律问题的讨论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否定充足理由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一是肯定充足理由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这两种观点争论得十分热烈,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问题上的分歧:(一)充足理由律是莱布尼兹作为本体论还是作为逻辑规律提出来的问题,(二)充足理由律能否形式化的问题,(三)充足理由律和形式逻辑的对象是否吻合的问题,(四)充足及由律有无阶级性的问题;(五)充足理由律能否在整个形式逻辑中都运用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克足理由律问题,必须从分析它的理论分歧入手。本文试就这一方面…  相似文献   

16.
潘菽把心理分为认识活动与意向活动,两者在内容、功能及具体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对立,但又在实践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统一于人类的实践。这为回答当代科学与人文两种取向心理学对立的根源、统一的基础及途径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在关于科学与道德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认为科学覆盖了经验世界的自然知识领域,而宗教则覆盖道德和价值领域,两者是互不重叠的权威领域。然而"冲突论者"的态度则认为这种中立态度并不现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还有一种分析性态度,认为科学与宗教只在形而上学的问题上冲突,而在道德伦理问题上并不冲突。本篇将评述《科学与宗教:它们可以调和吗?》"科学与道德:两个不重叠权威领域"部分的三篇文章,引述与评论这些观点。  相似文献   

18.
试论现象学的特征及其对心理学中人文主义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象学对于心理学家来说,它的意义是明显的:支持了意识的研究、内省方法的使用,并且为表象等内在心理现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现象学的科学观是一种非实证主义的观点,为人文主义心理学家以非自然科学模式塑造心理学奠定了哲学基础;作为一种方法论,它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截然对立,它在心理学方法论上的特色是整体描述、问题中心、非还原论等原则。  相似文献   

19.
开展思维理论的讨论以来,关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已经研究得越来越深透了。哲学家、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们,都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启迪性的好见解。他们从思维的种系与个体发展、正常成人与非正常的聋哑人的思维过程、语言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动物是否存在思维活动等方面,来论述了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概括地说,目前仍存在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思维与语言的发生是非同步的,即语言不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直接现实;另一种观点认为,思维与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即语言是  相似文献   

20.
说出把共产党人和布洛赫分开的东西是容易的。这里我指的不是老年布洛赫对“苏联的官僚主义”所作的动情感的、不恰当的指责,不是他对“社会主义的畸形发展”和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没有自由”的指责,如此等等。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明确的和富有战斗性的政治态度同上述言论是对立的,他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威胁时基本上始终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而首先是因为这样一个问题:布洛赫的哲学对于马列主义到底具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十分尖锐,因为布洛赫认为自己是一位进一步贯彻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