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弥陀佛     
在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右面,供奉着一尊大慈大悲的彩色佛像,叫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名阿弥多佛、阿弥跢佛、阿弥亸佛,略曰弥陀。梵语Amitayus,译曰无量寿。又梵名Amitabha,译曰无量光。《阿弥陀经》曰:“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佛,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佛,彼佛寿命及其  相似文献   

2.
澳门无量寿功德林本为"女众清修之所",自从创办该林的一些民国高僧大德陆续往生之后,有相当长时期不对外开放,也不发起主办公开的社会活动,故长期不为外界了解。但近几年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原因在于功德林现任住持戒晟法师的大力改革。因此,近来仍有报纸报导说:"……(澳门无量寿功  相似文献   

3.
唐代以来,湖南郴州、衡阳、永州、邵阳,乃至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佛教界及民间供奉崇拜的无量寿佛,是一位湖南土生土长的唐代高僧——释宗慧,名全真。信众认为他是无量寿佛应化,顶礼膜拜。由于无量寿佛全真  相似文献   

4.
真言     
佛教用语.梵语mantra意译,又称"曼荼罗"等,此乃四种陀罗尼之一咒陀罗尼,是真言教(密宗)中三密之语密,乃佛菩萨从禅定所发之秘密言句.《大乘义章》曰:"菩萨依禅定能起咒术,为众除患第一神验,名咒陀罗尼.菩萨依禅定备起多用,随用别论,即有无量陀罗尼门."神咒之言句总持无量之文义、无量之功德,如《佛地论》曰:"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复次,得佛道时,成就无量甚深禅定解脱诸三昧,生清净乐,弃舍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种种譬喻因缘说法,变化其身,无量音声将迎一切,忍诸众生骂詈诽谤,乃至自…  相似文献   

6.
为了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班禅大师亲自选定并请画师绘制的上师本尊诸菩萨像十一帧,大师亲自撰写赞语,交中国佛协印制流通。这十一帧画像的内容是:1.释迦牟尼佛和弟子目犍连、舍利弗;2.毗卢佛、无量光佛、药师佛三尊;3.无量寿佛、白度母、尊胜佛母三尊;4.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三尊;5.金刚萨埵菩萨、龙尊王佛、叶衣佛母三尊;6.宗喀巴大师和两大弟子贾曹杰、开珠杰;7.莲花生大师、息瓦措论师、墀松德赞;8.玛巴祖师、  相似文献   

7.
王一亭将《无量寿佛》这种传统文人"不如清玩"的宗教题材作为祝寿作品赠于书画同道,由此可以窥视民国年间对于传统审美中"清雅""清玩"的颠覆。这其中既有他自身的佛教情缘,也与民国年间的国画改革有关。他摆脱了传统文人清高自诩的艺术品味,也没有选择清末流行的"梅兰竹菊"题材,而是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无量寿佛》,创造出极具个性的艺术面貌,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俗则雅",和吴昌硕火红的"寿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笔墨上他借鉴了吴昌硕等画家浑厚苍劲的金石笔法,在佛像造型上可能受到南宋禅僧绘画中简古风格的影响,使其作品不仅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也充满了民国时期提倡艺术个性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8.
李翎 《法音》2004,(8):20-24,i002-i004
在流传下来的大量藏传佛教造像中,阿弥陀的造像是数量最多者之一,但此佛造像的独特之处,是一佛而具两种身形,两种身形各自独立存在,每一个身形,“都依据不同的神话来表现”[1]并分别供养。从形式上看,造像样式明显分为二种:一是如来相,二是菩萨相。从名称上说:一者称无量寿佛(藏文Thse-dpag-med),一者称无量光佛(藏文vod-dpag-med),也就是说,如来相持钵者是无量光;菩萨相持宝瓶者是无量寿。对于身形的这种确定,从近一个世纪的佛教图像研究来看,似乎已得到了学者的共识。最早关注阿弥陀两种身形的是法国学者爱利斯·格蒂(AlicGetty),他注意…  相似文献   

9.
“溪声尽是广长舌”,苏东坡居士在溪声中能听出“以一音说万法”的佛语,是机敏的悟觉,也是巧妙的联想。其实,佛经中早有这样的警句。例如《无量寿经》中就写到,在无量寿佛说法的地方,有一种“道场树”,由各种宝物构成,“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听到这种声音,众生便可以大彻大悟,成就佛道。  相似文献   

10.
苏轼易学与其人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轼易学与其人格耿亮之今之论东坡者,多知其为文学家,不知其为易学家,多赞其文学成就之高,而不晓《东坡易传》之重。东坡于其《易》,一曰:“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其他何足道”,一曰:“自有《易》以来,未有此书也。”《东坡易传》的易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西藏佛教的传统中,两种阿弥陀不作一个尊格即“阿弥陀佛”来称呼。作为报身的无量寿(Tshe dpag med,Amitayus)和作为变化身的无量光(’Od dpag med,Ami-tabha)始终被区别开来。笔者曾在《西藏撰述的净土教系佛典》(《佛教大学大学院研究纪要》第七号)一篇杂文中谈到这一问题,这里想再次就两者在图像方面的差异叙述一下。无量寿佛和无量光佛都只是座像,即结金刚结跏趺座(rdo rje skyi mo drung)  相似文献   

12.
禅林清韵     
《法音》1993,(3)
莲颂 悦莲出泥入水,出水入空,亭亭玉立太虚中。不尘不染,不恶不善,远离分别自无念。妙相具足,与觉相应,一毫一毛尽佛性。真如本心,湛然不动,无业无报才是净。清净佛土,三辈往生,于法自在悲智融。相好庄严,喜舍慈悲,妙德妙行真实慧。诸法指归,朵朵宝莲,闻佛闻法不退转。无量寿佛六凡不缠,四圣不沾,世法佛法都不恋。佛慧智海,自然化生,体至无极身清净。佛恩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无量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瑞照十方无量光。一乘愿海,殊胜宏深,法藏比丘发愿心。因圆果满,积功累德,法藏成佛阿弥陀。万德洪名,遍诸佛国。无量寿佛阿弥陀。禅林清…  相似文献   

13.
正吴僧赞宁,国初为僧录。颇读儒书,博闻强记,亦自能撰述,而辞辩纵横,人莫能屈。时有安鸿渐者,文辞隽敏,尤好嘲咏。尝街行遇赞与数僧相随。鸿渐指而言曰:郑都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赞宁应声曰:秦始皇未坑之辈,往往成群。当时,赞宁身着紫色方袍,安鸿渐想起唐人郑谷有句诗"爱僧不爱紫衣僧",于是就借机讥讽赞宁一番,没想到赞宁来了个"敏对"回击。妙趣在于极其工整的对句却凸显着离谱的对比,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1,(6)
印顺法师是一位著名的佛学大师。本刊过去曾刊载过印老的文章,他所著的《佛法概论》也在大陆重印流通,都深受读者欢迎。在印老86寿辰之际,我们特从《妙云集》中录出此文贡献读者,聊当瓣香之敬,遥祝光寿无量。这是印老早年在菲律宾宿务华侨中学的一篇讲演稿,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解释了世人对佛教的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15.
常正 《法音》2006,(11):37-38
本刊讯10月27日至30日,中国佛教协会组成以圣辉副会长为团长的大陆佛教代表团应邀赴澳门,先后参加了澳门无量寿功德林启建的第二次“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和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主办的“第四届澳门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式。10月28日上午,圣辉法师、台湾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净良法师、澳门佛教联合会会长泉慧法师、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会长绍根法师在无量寿功德林共同主持“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启建仪式,并即席讲话。圣辉法师致词说,戒晟法师前年应请担任无量寿功德林住持以来,便振兴梵刹,大作佛事,广泛联系两岸四地的高僧大德共襄盛…  相似文献   

16.
近日参阅夏莲居居士所会集的《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该会集本确如前人所称“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文简义丰,词畅理圆”,系“最善之本”。经中《浊世恶苦第三十五》一章中,有“常怀盗心,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一句,其中:“望”一词,众解说似有不妥。今不揣浅陋,以凡夫之心,妄测圣意,就正于各位大德。黄念祖老居士所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中解释是:“望”即希望。唯思损人利已,故云“望他利,用自供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白话佛经系列·净土诸经今译》中,将原经径直改为“希望他利”,译…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鸠摩罗什 《法音》2000,(11):1-1
问曰:人能以力胜人,并国杀怨;或田猎皮肉,所济处大,令不杀生得何等利?答曰:得无所畏,安乐无怖。我以无害于彼故,彼亦无害于我,以是故无怖无畏。好杀之人虽复位极人王,亦不自安,,如持戒之人,单行独游无所畏难。复次好杀之人,有命之属皆不喜见;若不好杀,一切众生皆乐依附。复次持戒之人,命欲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长寿,是为得道因缘,乃至得佛住寿无量。复次杀生之人;今世后世受种种身心苦痛,不杀之人无此众难,是为大利。复次行者思惟:我自惜命爱身,彼亦如是,与我何异?以是之故,不应杀…  相似文献   

18.
禅林清韵     
海会喜开场,粒米三千世界藏, 佛寿自无量! 六时禅悦中,散华聚米作霞虹, 供养有天童。  相似文献   

19.
仅存于敦煌写卷中的《无量寿观经义记》和《无量寿经义记》,虽然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曾引起日本学者的注意,但至今尚无人对此二义记作深入的探讨。本文对它们的时代和撰者作了考证,修正了日本学者望月信亨先生认为它们皆为隋释灵裕所撰的观点;净土往生者的阶位判属问题是二义记的主要的思想内容,阐明其特点对于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弥陀净土教理的演进史是非常有价值的,故本文对它们的思想特点也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曾点气象"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曾点气象",事出<论语·先进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