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讨论两个问题 :一、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 :“道始于情 ,情出于性。”此处之“道”即儒家所说的“礼” ,文献中儒家常常将礼乐制度称为“道”。《管子·心术》亦云 :“礼者 ,因人之情 ,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道”亦同于“易” ,《礼记·中庸》云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即《周易·系辞》云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易、变同义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施》云 :“变谓之情。”此与简文云 :“道始于情”相应。二、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 :“道四术。”此即《冠子·博选》中的“道凡四稽。”亦即《老子》中的“四大” ,相似议论还见于《管子·山权数》。  相似文献   

2.
道教内丹性命双修与中国器乐形神俱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钊 《中国道教》2004,(4):11-13
一 、道 教 内 丹 学 中 的 性 、命 身 、命 、气 、精 、形 等 物 质 性 范 畴 。 固 ,气 聚 则 神 灵 。 性 无 命 不 立 ,命 性 命 二 字 为 道 教 内 丹 学 之 纲 在 “性 命 关 系 ”方 面 则 代 表 了 “物 无 性 不 存 。 真 人 云 :“神 是 性 兮 气要 , 内 丹 学 文 献 中 对 性 命 问 题 的 质 与 精 神 ”、“身 与 心 ”、“形 与 神 ”、 …  相似文献   

3.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又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早期道教的内修之术,便首重“爱气尊神重精。”《太平经》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受气、尊神重精也。”又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  相似文献   

4.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认为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明确了情志的产生以五脏之精气为物质基础。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变化时,往往对外界某种刺激极为敏感,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活动,而有情志异常的相应表现。《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马莳注释…  相似文献   

5.
道教辞典     
神(1)指鬼神或天神。有神论者认为,鬼神或天神是流行于天地之间具有人格的精气和元气,或人死后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意识。《管子·内业》:“凡物之精,此(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是故民(名)气。”意谓鬼神也是一种精气。《周氏冥通记》:“夫生为人,实依依世上;死为神,则恋恋于幽冥。”《混元皇帝圣纪》:“老君者,乃元气。”老君,是道教所信奉的最高天神。作为天神之“神”,如老君等,为道教气功的意想对象,名之曰“存思”或“存神”。(2)指“道”或“一”。邵雍《观  相似文献   

6.
咒术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很早就已经出现 ,如《尚书·无逸》中便有 :“民否则厥心违怨 ,否则厥口诅祝”的记载。咒术的出现源于主客体的分化及其矛盾的发展。道教咒术的产生 ,一方面也是利用咒语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主客体矛盾 ;另一方面 ,道教重“道” ,追求与道同体。在道教看来 ,人是从“道”分化而来。《太上老君内观经》云 :“天地媾精 ,阴阳布化 ,万物以生 ,承其宿业 ,分灵道一 ,父母和合 ,人受其生。”① 道是绝对的存在 ,没有主客体之分。人若与道同体 ,也没有主客体矛盾 ,但人得生而不能 :“尊其气、贵其形、宝…  相似文献   

7.
道教辞典     
内景 指“至人”的内在境界。《荀子·解蔽》:“浊明外景,清明内景。”杨倞注:“景,光色也。……清而明者,内景,谓至人之内明也。”指阴幽含气之物。《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篇》:“天道日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曰外景,而金水内景。”又称“内象”。道教名词。指身内景象,包括血肉、筋骨、脏腑之象及诸“身神”等。《黄庭内景经》为道教内景论文专著,务成子《解题》云:“黄庭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内象论,即血肉、筋骨、藏府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也,故曰内景。”又  相似文献   

8.
饶宗颐从唐释法琳《辩正论》中所辑佚出的《想尔注》首章佚文——“道可道者,谓朝食美也;非常道者,谓暮成屎也……玄之又玄者,谓鼻与口也”,以及刘昭瑞从元释祥迈《辩伪录》中所辑出的类似文句均是伪注。它们与《想尔注》的“道”“精”“玄”等概念均截然不同。这两条伪注是由唐释法琳、元释祥迈刻意伪造的,他们将唐代道书《太上混元真录》中“道者,谓泥丸也……夫朝食其美,暮为屎,故曰恶也”等文句进行了割裂与篡改。《太上混元真录》一书,是释法琳、释祥迈伪造《想尔注》首章的铁证。释法琳、释祥迈是唐初、元忽必烈时期两次佛道论争的参与者,他们伪造《想尔注》首章的目的是反击、攻击道教,维护佛教地位。这两条伪注是唐初、元代佛教徒护教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丁四新 《哲学动态》2006,12(12):52-59
二孔子之道:忠恕、仁、德性伦理对于孔子之道,万白安(BryanW.Van Norden)在《亚洲哲学》2002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孔子之道》的文章,[10]对于学术界关于“孔子之道”的解释做出了概括性的回顾和评论,并阐明了他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学界主要有两个解释路线:一组解释将《论语》4:15(第4篇15章)中曾子以“忠”(loyalty)、“恕”(reciprocity)代替孔子教义中的“一贯”(one thread)作为理解的关键;[11]最近有些解释者则强调《论语》13:3(第13篇3章)中孔子论“正名”(correctingnames)的观点。[12]在万白安看来,这两种进路因建立在非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正> 黄宗羲于《明儒学案》卷四八,介绍崔铣的著作《松?寤言》时,一共引了四条资料,其中三条均有错误,全文是: 夫正物之谓格,至理之谓物,今之异言也,则心当何正?而至善有别名乎?孟子曰“良知良能”,知能心之用也, 爱敬性之实也,本诸天,故曰良。今取以证其异,删良能而不攀,非霸儒欤? 孟子曰:“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条目不具,奚以求心?故曰: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出门如见  相似文献   

11.
心之善恶论     
心为何物?西医认为心是血液循环中类似水泵的加压器。中医理论以为“心为君主之官而其华在面、主神明,乃智慧之穴。”《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孟子又将“心”超越到社会性的高度来认识,提出所  相似文献   

12.
引论:牟氏《起信论》“一心开二门”说的提出《大乘起信论》相传为马鸣菩萨所造,南北朝时来华译师真谛三藏所译。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此论是极其重要的根源性经典之一。论中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大正藏》第32卷,第575页)法者,存有义;摩诃衍者,大乘义。此即把佛教的存有理论落实在众生的心之一法上,由此显示大乘佛教区别于佛教小乘的独特理念。论复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同上…  相似文献   

13.
《管子》书中的《内业》、《心术》上下和《白心》等四篇的作者改造了老庄的哲学体系,①认为“道”就是“精气”,从而明确地提出了以“精气”为化生世界万物的元素和本原的思想,并且较多地探讨了生命和精神的本质问题。一“精气”概念不见于春秋和春秋以前的历史记载和著作,而首见于战国时期的《管子·水地》篇(笔者同意以《水地》篇中所列齐、楚、越、秦、晋,燕、宋之水断定它作于战国前期的观点),又见于《易传》等著作。在《水地》篇和《易传》中,“精气”不是首要的哲学范畴,其意义也不是很明确。在《庄子·在宥》篇中有“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  相似文献   

14.
<正> 东汉统治阶级崇尚礼仪,东汉古文经学至郑玄时盛极,郑玄亦以礼学为重。孔颖达云:“《礼》是郑学。”(《礼记·月令》题疏见《十三经注疏》)唐晏《两汉三国学案》(下称《学案》)卷七:“然统康成一生著述以论之,《三礼》实为专长。”皮锡瑞《经学通论·易经》篇:“郑学最精者《三礼》。”下面,笔者拟从社会变动的角度,观照上述两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蒋海怒 《学海》2002,6(4):115-118
一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作为一种“观念原型”在宗教神学、政治理念、人生追求方面均有表现。为了达到或接近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代哲学非常重视人的能动性方面。这促使中国古代哲学提倡“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的实践人格。先秦儒家站在人文主义立场上往往对“圣人”发出赞叹 ,孔子说 :“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惟天为大 ,惟尧则之。”(《论语·泰伯》)《中庸》用内在超越的方式将此归结为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孟子用心性说将人道与天道联系起来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也。”(《孟子·尽…  相似文献   

16.
梁发 《中国道教》2011,(6):18-19
在道家哲学中,道有体用.道体就是宇宙的本原,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从其“用”看,道就是法则秩序,能够顺应天地秩序而行的,那就是“常道”,所以能“周行而不殆”.因此《老子》首章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21章具体地描述了道的面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宋儒对“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一句,用“心地光明”作为注脚,充分显露出“道”的玄妙性与真确性.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与老子同属道家,其最高的哲学范畴是“道”。一般认为,“一”和“气”也是老 庄哲学中的重要范畴。然而,在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中,并不见“一”的踪影,“气”也仅见通行本《老子》五十五章的“心使气曰强”。目前学术界 对简本《老子》有摘抄本、改编本和早期《老子》传本等种种不同的见解,在没有新的史料发现的情况下,这些见解很难求得一致。我曾撰文《从郭店楚简看早期道儒关系》( 载于《中国哲学》第20辑),认为简本中所没有的通行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节是后来加 进《老子》的。这是一个“假…  相似文献   

18.
道教辞典     
《无能子》晚唐无名士哲学著作。《唐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无能子》三卷,云:“不著撰人名氏,光启中,隐民间”。约成书于光肩三年(887年)。自述:“无能子贫,其昆弟之子且寒且饥,嗟吟者相从焉”(《无能子·答通问》)。撰者系贫寒书生,是一位与正宗的封建统治思想相对立的思想家。《无能子》三十四篇,分上、中、下三卷。“其旨归于明自然之理,极性命之端,自然无作,性命无欲,是以略礼教而外世务焉”(《无能子·序》)。认为天地阴阳都由气的变化而来,说“天地未分,混沌一炁。一炁充溢,分为二仪,有清浊焉,有轻重焉,轻清者上,为阳为天;重浊者下,为阴为地矣。天则刚健而动,地则柔顺而静,气之自然也”(《无能子·圣过》)。  相似文献   

19.
1988年1月,新闻界掀起一股张宏堡热。1月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神奇的故事——气功大师张宏堡小记》;8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张宏堡掀起气功热》;22日,《中国电子报》报道:《张宏堡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办气功班》;31日,《天津日报》报道:《中华养生益智功风靡京城知识界》。 1988年1月,《武魂》杂志第1期,发表了张洪林“气功外气发放之我见”的文章。这是张洪林针对当时“外气”浪潮,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第1篇批评“外气”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张洪林首先批评了“内气外放”的观点,同时也指出所谓“外气”就是受暗示性  相似文献   

20.
《黄帝外经》的养生理论集中反映在《阴阳颠倒篇》。它的中心思想是,形神兼养,重在养神,即“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养神的重点在于“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源”。当代重视养生的人,要细心领会《阴阳颠倒篇》中的以下几段话。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帝:即轩辕黄帝。广成子:黄帝时期隐居崆峒山的有道高士。据《史记》载,黄帝在位十九年躬亲问道于广成子,受传至道。《庄子·在宥篇》亦有类似的记载。至道:至,即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