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民父母"是商周时期就已产生的政治思想,后为儒家所继承,尤其是孟子和荀子对"为民父母"的政治思想有不同程度发挥。"为民父母"的主张是孟子仁政和荀子礼治的中间环节。《礼记·孔子闲居》一篇以及《礼记》的其他篇章将"为民父母"和儒家的礼学思想结合起来,尤其是在"为民父母"的理论框架下将礼的亲亲与尊尊协调整合起来。这种思想与荀子的思想更加接近,这也说明《孔子闲居》等篇与荀子学派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子夏与孔子关于《诗经》文句、内容和价值的讨论引人注目,二者就文质、本末、仁礼等关系的论述代表了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由仪式伦理向情感伦理的转化。孔子及弟子、时人所提出的"质先文后"、"质本文末"、"重质弃文"、"文质一体"、"文质彬彬"等思想代表了先秦儒家早期文质观的主要观点。思孟和荀子在继承孔子文质思想的同时,又从不同侧面分别强化了质与文的思想价值。由对文质及其关系的理解出发,思孟重"质"轻"文",更加注重"义"的内在性,甚至把"礼"也纳入了内在性的范围;而荀子主张"情文俱尽",赋予"义"以内外两重性,把"礼"视作实践"义"的根本途径。伴随着文质观的演化,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的建构蕴含了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的否定之否定的价值转向,《论语》中所见文质观正是理解这一价值转向和思想逻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学思想中蕴涵着浓郁的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精神,是中国文化中弱势群体伦理关怀传统的滥觞。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情感基础,强调了弱势群体基本物质需要满足的优先性,确立了敬畏弱势群体生命与尊严的人文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4.
<正> 孔门弟子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孔子死后儒家的分化是先秦儒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填补孔子与孟子间一个世纪儒学发展的空白,而且对探讨孟子和荀子为什么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孔子思想加以深化是有意义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孔门弟子发生思想分化,才有后来孟、荀从不同角度对孔子思想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正> 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先秦儒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与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堪称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两个源头,两块基石。可以说,不把握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就很难对中国古代美学有个较真切的把握。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和荀子。从美学思想上看,这三位大师在具体问题看法有异,但在总的倾向上还是一致的。本文打算仅就他们关于人格美,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看法做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荀子原典,对其王霸之说进行了深入剖析,肯定了荀子在继承和发展先秦诸子王霸之说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独立而完整的王霸思想。这种思想不仅传承了孔子内圣外王的思想,还贴切当时的社会实际,丰富并充实了儒家的国家政治学说,为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是中国儒家的思想传统,也是退溪学论人际关系的思想特点。从先秦的孔子、孟子,荀子到宋代张载、二程、朱熹等人,对这方面的思想观点,都有所阐述和发挥。李退溪服膺儒学,对此亦深有感受,并在言行方面多有表现,成为道德伦理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本文主要想阐明儒家这套政治伦理哲学的历史价值,及其在当代社会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崔春芳  马昕 《美与时代》2003,(11):87-88
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自从孔子创立学派后,深得后人信奉,《韩非子·显学》记载儒家分为子张、子思、颜氏、孟氏、(孟子)漆雕氏、仲良氏、孙氏(荀子)、乐正氏八派,以孟子和荀子两派对社会影响最大,特别是宋代以后,被视为孔子嫡传弟子,儒家尊孟子为“亚圣”,孔庙列位祀奉。儒家思想是自汉代以来两千多年中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节制和规范人们言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生活准则,他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传统体育生活也有很大影响。再看历史上的中国体育,从体育方法、内容、制度、思想上与它是分不开…  相似文献   

9.
荀子:孔孟儒家的千古罪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孔孟儒家的千古罪人方尔加从表面上看,荀子大讲特讲儒家道德,大尊特尊孔子。然而实质上恰恰是荀子糟塌了孔子,扼杀了孔子思想中极有生命力的部分。鄙人以为,真正继承孔子精华的是孔子的真诚崇拜者孟子。荀子与孔孟儒家在道德观上确实存在相当大的分歧。荀子"礼...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整个先秦名辩逻辑的发展为背景,比较具体地探讨了先秦儒家在名辩思想特别在正名方面提出的理论见解及其贡献,并分析了先秦儒家未能在正名和名辩方面全面继承、发展名家和墨家逻辑思想成果的缘由。文章认为,孔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开拓者,他最先揭示了名实必须一致的正名原则,突出了“思”的作用,提出了“举一反三”、“能近取譬”等推类方法。孟子也承认自己“好辩”,但又对名辩采取否定态度,因而很少有所建树。荀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正名思想,而且在某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名家和墨家的正名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正名逻辑体系。其中尤以“制名之枢要”最具有创见的理论价值。文章最后指出,先秦儒家虽然为开拓我国古代的正名逻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终因坚持排斥名墨的错误立场,未能对名家和墨家在名辩学说上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作出全面的继承,特别在命题和推理形式方面显得极为薄弱和不足,未能使先秦的名辩学说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对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始于孔子对道家学派和儒家自身的批评;孔子也批评了早期法家、名家和"小说家"的某些思想因素。孔门"七十子"及其弟子的学术批评,基本发生在儒家内部,其中以子游、子夏、子张间的学术批评和世硕、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相与论性情,"皆言性有善有恶",影响最大。战国中后期儒家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除孟子对杨、墨和荀子对"十二子"的激烈批评之外,对诸子学派最著名的学术批评,是孔子七世孙孔穿对名家公孙龙的批评和孔子九世孙孔鲋及儒者董无心的"诘墨"等。先秦儒家对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反映了原始儒家的思想特点和价值取向,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秩序的思考是贯穿于先秦儒家治世之道中的一条内在逻辑理路.以孔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意识到等级秩序的破坏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所在,秩序构建是治世中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正是以秩序建构为逻辑起点,儒家设计了其治世之道.以礼义为核心的伦理价值系统是儒家治世之道中的重要内容,关于秩序的思考既是其逻辑起点,又是其最终的价值归依.人伦关系协调是儒家治世之道中的重要问题,无论是对"人"还是"伦"的思考,秩序构建始终是贯穿于儒家人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孔、孟、荀义利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不同的思想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义利观,并且相互争论,形成所谓“义利之辩”。人们对义利观的讨论始于先秦时期,两千多年来,儒家的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孟子和苟子是其后的两位大儒,是孔子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继承人。孔子、孟子和苟子的义利观基本代表了儒家的义利观,因而,研究他们的义利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我们在研究孔、孟、苟三子的义利观时,首先要厘清孔孟苟思想的内在联系,并把它…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孔子“论政”和孟子“仁政”、荀子“礼治”以及儒家经典《大学》、《礼运》、《祭义》篇与《孝经》等所体现的政治与伦理相贯通的伦理政治思想,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政治与伦理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评述了西方一些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对政治与伦理相互关联的认识和论述。认为对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相贯通的伦理政治思想应给予历史主义的科学评价,肯定其所包含的民本、民主、贵民等积极因素,借鉴其德治与法治统一、个性完善与社会完善统一、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统一、理性主义与人文精神统一的安邦治国的慧识,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5.
儒家不仅阐发了角色责任伦理,还建构了名分责任伦理和位分责任伦理。儒家传承发展了《周易》关于"位"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位分"和"位责"的主张,阐释了当位、正位、立位等观念。先秦儒家文献没有"名分"概念,但分别从"名"和"分"两个维度把握"名分"问题;儒家很注重名位、名号、地位、身份等名分,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正名的责任伦理思想传统。儒家鲜明地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和"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等一系列角色责任定位。儒家伦理既是一种德性伦理又是一种角色伦理,无论是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还是其他学者彰显的儒家德性伦理学根本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兼容并包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思想的早期发展中,自墨子最先提出知类(《墨子·公输》)的主张,相似说法渐渐出现在诸子学派的作品里。本文则尝试根据孟子和荀子的相关见解,探究先秦儒家知类观的内涵与形态。孟子言类虽不及荀子频繁,但也不乏对类的重视;他更像墨子那样,将人们在某  相似文献   

17.
<正>大家基本公认孔子创立了仁学而孟子继承之,但对荀子是否继承了孔子的仁学就认识不一了。一般认为,荀子继承的是礼学,甚至将荀子的"隆礼重法"归入法家。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辨析。一、继承孔子,仁本礼用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由其弟子后学继承发展的仁学思想体系。孔子生当春秋乱世,以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一方面继承和吸收了殷周时代的天命观和礼乐教化思想,另一方面创造性地构建学说,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哲学命题,建立了一套以道德之"仁"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的美育思想不仅是后世儒家美育思想的滥觞,而且基本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础。经过孔子、孟子、荀子对美育的发展,存心养性的心理觉察与化性起伪的礼乐教化,成为中国传统美育的两个最基本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义势两辨荣辱相分——荀子荣辱观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论述荣辱观的思想家,他在<正论>篇里提出了著名的"义荣"、"势荣"、"义辱"、"势辱"概念.先秦儒家三大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荣辱观问题上的观点是一致的.荣辱观主要通过荣誉感的激励功能与羞耻感的约束功能发挥其道德评价与选择功能.荀子以先义后利为荣,追求内在的义荣的思想为我们当前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批判地吸收前代儒家学说以及其他诸子学说,来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他在《非十二子》中批判他家他派,以仲尼、子弓的正宗传人自居;依此,他对孔子思想学说应是全盘继承。但是,他又提倡在学术上“宗原应变,曲得其宜”(《荀子·非十二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