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冯川 《学海》2014,(2):97-102
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都主张绝对的、纯粹的自由。本文通过对康德哲学中的自由概念和黑格尔的自由概念的分析比较,总结出三个共同的特征,即自由作为精神的独立性、普遍性和超越性;自由是对于感性和欲望的反动;自由是对必然性的服从。从这三个特征出发,本文试图说明,对必然性的服从意味着对自由的内在规定,而这种规定性即否定了自由的自主和选择的本质。对感性和欲望的反动意味着消极性,而精神的独立性要素则表征了仍然未能得到统一的精神物质二元分裂。由此,康德黑格尔的自由概念都走向了自由的否定,自由的反面。  相似文献   

2.
<正>一、黑格尔宗教哲学中潜藏的逻辑矛盾在黑格尔看来,宗教在现实中的发展与绝对精神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一致的,宗教就是以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表象再现了绝对精神外化并返回自身的整个过程。然而,当逻辑与现实历史发生矛盾时,黑格尔就会毫不犹豫地牺牲历史以符合逻辑。在宗教哲学中,黑格尔对于现实宗教的历史顺  相似文献   

3.
王萌 《伦理学研究》2017,(5):110-115
现代人仰仗着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而自认为已经充分实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生态危机的发生则表明现代人所倡导的这种征服性自由只不过是一种自由的幻象。随着现代性征服自然之自由的破产,"什么是人在自然面前的真实自由"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当代人面前。人在自然面前的真实自由应当是:生态必然性关照生物必然性的认识论自由,人与自然本质一体而无外物与人对立的本体论自由,依靠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而实现的实践论自由。三者一致归旨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由。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主客二分的哲学体系里,主体性的规范通常被认为是自由现实化的障碍。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打破了这一传统,他的绝对精神融主客为一体,人的自由意志受制于绝对精神的控制,人们不能脱离社会整体去获取个体的自由,这一点为马克思所继承。但马克思认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不是在精神层面实现的,而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从而将黑格尔的精神实体改造为实践主体,生产者是现实社会价值创造者同时也应该成为价值享用者,社会制度的设计应该有利于超验的自由照进现实世界。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现实物质生产的一员,人只能而且必须通过群体的现实力量逐步实现现实自由,他认定发挥人的主体意志改造客观世界能够获得自由,但反对用施蒂纳式主观个体化眼光来看待现实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哲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精神与自然的统一。按照他的理解,自然与精神、人与自然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尽管精神高于自然,尽管人对自然是自由的,但自然却不能被精神取代、更不能由人来取代。黑格尔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自然和精神的关系。他说:自然是新娘,精神同她配成双。这种  相似文献   

6.
康德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即使"人为自然立法"掌握了自然必然性,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物质欲求,不可能走出自然王国。由此康德提出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强调只有"人为自身立法"的实践理性才能够将人从自然王国中拯救出来而走向自由王国。康德这一命题的危害是,否认人在自然面前拥有自由,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遵循弱肉强食的生物法则,道德地对待自然万物在学理上不具有可能性。本研究试图颠覆康德的这一命题,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仅拥有本体论自由,而且这一自由还优先于认识论自由和实践理性自由。人只有证明自由的本真性具有生态性质,即人在自然面前能够拥有本体论的自由,才能担保自身从自然王国之中真正解放出来,使保护自然环境的伦理行为获得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正当性理由。  相似文献   

7.
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构成的根本规律。本文只限于讲他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逻辑学”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依“绝对精神”发展的三大阶段而分为三个部分:即“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在逻辑学阶段中,“绝对精神”只是作为超时空以外的纯思维、纯概念而发展。自然界则“是不能在时间上发展的,它只能在空间上展开自己的多样性”。在精神哲学阶段中的东西则既在空间之中,也在时间之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绝对精神”在其  相似文献   

8.
在古希腊理性精神与基督教信仰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奥古斯丁扬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理性自由观,提出了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的信仰自由观。这种自由观展示了信仰、自由意志和理性三者之间富有张力的依存关系,实现了西方自由观的转向,对后来的西方哲学与文化发生了深远影响。这种自由观在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哲学中得到复兴,但由于从根本上并没有克服自由与决定论之间的困境,现实的人的自由、理性与信仰在黑格尔哲学中都被消解了。即便如此,在当代一些重要的思想家那里,奥古斯丁确立的思维范式依然具有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自由观念: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但却长期被简单化处理的问题.以往我们常将德国古典哲学等同于黑格尔哲学,甚至直接等同于其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因此,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也被化约为对黑格尔哲学不同部分的肯定或否定.例如,马克思的自由观念长期以来就被简化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这事实上是将黑格尔的"认识"概念作简单的"唯物主义"改造,抽象地表达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而要揭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真实"关系",首先必须避免这种简单化,承认德国古典哲学的复杂性以及马克思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在多个层次和多个部分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直接改变了自由问题的提问方式,从世界如何因自由而成为可能的问题,转变为世界中的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在马克思对自由问题探索过程中,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元素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精神概念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乃至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真正立足点,并使他的哲学与近代意识哲学真正区别开来。精神不是主观意识的客观投射,也不可被还原到自我意识与理性的层面上。精神固然表现为个体意识,但它却是超出个体意识之上的真正整体,是个体生活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说,精神就是实在的意义世界本身。意义世界本身是《精神现象学》中意识、自我意识与理性诸阶段的归宿,而绝对精神则是它的自为存在形式。只有从黑格尔特有的这个立足点看问题,我们才能理解"精神"章中的一些疑难之点,也才能达到对近代以来的内在性世界观的深刻反思,并真正把握黑格尔在世界问题上与马克思、狄尔泰、海德格尔的一些深层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
当代黑格尔哲学的复兴主要是在实践哲学领域,而如何将黑格尔法哲学中的正义论纳入当代政治主流话语体系,是当前国际黑格尔哲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深入理解黑格尔法哲学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基于黑格尔法哲学的内在逻辑,探究了"法哲学与自然法的内在关系"这一迄今尚未阐释清楚的基础问题。通过黑格尔对自然法的改造,自然法即为自由法,法的实现过程即人类自由从抽象变具体的过程。对于具有社会本性(自然)的人类而言,真正的自由最终只能在伦理法即人类伦理生活的各种规范形式中实现,因此自由法本质上就是伦理法。伦理体现为法和道德的真理。从黑格尔关于自然法和伦理法的关系,我们可以准确定位黑格尔法哲学在整个西方自然法传统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意研究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辨证法问题,把“矛盾”范畴置于核心地位。笔者认为,黑格尔的逻辑学同时也是认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目的性”范畴则是一个贯串全书的核心范畴。为了说明这一点,就首先要说明一下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精神实质及逻辑学著作的根本特点。所谓黑格尔哲学体系,就是绝对精神由于其内在的否定性,沿着正、反、合途径,最后回归到自身的概念逻辑体系。作为其哲学的最高对象的绝对精神,实质是从个体的感性的人抽象出来的人的理性,被独立化为一种普遍的绝对实体。绝对精神的“根本任务是回顾既往  相似文献   

13.
试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首先是理解世界的方式。历史上,凡是强调从外在方面来理解世界的,往往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的物或超人的神,从而导致了各种形式的唯物论和宗教神学;而注重从人的内在方面来理解世界的,则往往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主观的精神或自我意识,从而导致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是一种狡猾的哲学好计,他表面上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超越人和自然的“绝对精神”,而实际上,“绝对精神”既是神的代名词,又是意识加以神化了的绝对,黑格尔只不过以曲折晦涩的方式表达了从人的内在和外在相结合的方式上…  相似文献   

14.
自由,生发于社会,演绎于概念,它以思想移居的方式构筑了自身的历史。社会史与概念史交织的每一个时段都以思想驿站的方式标度着人类对自由的领悟水平。以概念史观之,在希腊城邦民主制的鼎盛时期,自由的概念是缺位的。希腊化时期,自由从人类的存在方式第一次变成为人类反思的对象,自由的概念史才开始其观念的里程。从发轫于伊壁鸠鲁哲学和斯多葛哲学的对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最初觉解,到近代社会形而上学自由观的确立,自由的概念一经生成,便乘着逻辑的翅膀飞升出一条相对独立的精神轨迹。而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批判所创立的"历史科学"则为自由概念史开拓出"社会现实"这一新的思想栖居地。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实际上就是一次自由的思想移居,它并不是自由自身发展的断裂,而是关于自由的一个新的理论视域的开启,是自由从思辨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麦克道尔对"第二自然"概念的阐发,推进了当代学界对黑格尔的"自然主义"的关注."自然"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既表示"本质"又意指"机械化的自然世界".黑格尔是在后一种意义上理解自然的,并意图回复自然的第一种意义;这一回复是精神自身运动的过程,是"第二自然".第二自然是精神现实化的机制:它一方面否定其外在规定,从自然的、直接...  相似文献   

16.
在思想对客观性的态度问题上,最为实质性地显示出了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性差异,从而亦由之显示出了三种哲学在如何切中现实或切中何种现实问题上的根本性差异。就对于现代世界之科学、自律性道德生活与民族历史传统三项基本现实来说,康德哲学较好地说明了近代科学与自律性道德生活之现实,但非历史地将这种存在着严重内在冲突的社会视作"自然"性的存在,而看不到超越这一社会的可能性;黑格尔哲学虽然较好地切中了民族历史传统之现实,但也将以普鲁士主导的"日耳曼世界"当作其"绝对精神"发展终极目标;而马克思哲学则综合了两者,全面地切中了这三项基本现实。正是由于这一全面切中,马克思哲学才能够不仅合理地说明了现代社会的发生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针对其根本问题而提出了超越这一社会生活方式的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对现代世界历史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安希孟 《学海》2004,(4):56-63
按康德的历史哲学 ,“自然的目的”乃是上帝。人类历史领域是有别于自然规律的自由王国 ,其特征是世界性、前瞻性和开放性。大自然 (上帝 )的目的是人类历史。因此 ,历史哲学断不是如同中国文化那样停留在自然状态 ,而是进入历史和自由的视野。自由的历史领域以人为本 ,而在必然的自然领域 ,人却是手段。康德的“大自然”即“天意”完全不是客观自然界。本文根据康德的哲学 ,把自然和历史 ,民族和世界 ,既往和未来 ,封闭和开放 ,必然和自由看作两个分离的领域 ;认为自然界没有历史和自由 ,历史中也没有必然。历史同自然脱离 ,形成逐渐向上却充满艰辛的道路。根据康德 ,民族的概念从属于自然 ,而不是从属于历史 ;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自然的 ;越是历史的 ,就越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性思想中,古典经济学和康德哲学分别达到了对于人类自由的社会经验与先验理性能力的认识,而黑格尔则试图综合这二者,以"概念演绎"的方式阐明人自身对于经验世界的创造关系,为人的现实自由奠基。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关于人类创造性的见解,但又强调人类对经验世界的认识和创造关系是不可穷尽的,人的自由只能存在于自觉调整、变革其生产和交往条件的持续进程之中。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也因此既具有超越性,又具有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青年马克思对实践理解的演化张阳升马克思一登上哲学舞台,就面对贯穿德国古典哲学的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费尔巴哈以存在为主体、思维为宾词,克服了黑格尔用精神来统一存在的错误。但是他没有解决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马克思独具高见地提出了两者相统一的中介桥梁范畴即实践。一开始,马克思将实践仅仅理解为哲学的实践,并且“哲学上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这种哲学实践是立足于自我意识立场上的理性批判活动。《德法年鉴》时期的青年马克思越出纯哲学的批判而达到政治性的实践理论,他认为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就是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无产阶级在哲学的统率下对现实进行武器的批判。由于从政治性实践角度对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的关注,马克思思想的触角就不能不触动工人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即政治经济学这块园地。((1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以异化劳动学说作为思想基础的。在这里,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出发去阐述生产劳动的,这是一种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理想劳动。这种抽象的劳动实践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中介,以此即可消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绝对统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立足于“人的感性活动”,这标志着马克思对实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和谢林继承了卢梭和康德的思想,即人类主观的自由意志与生活的客观形式之间内在相通;又突破了单纯主体性的视角,并以体系的形式展示了自由意志依从事物本身的要求或动力而得以实现的情形。尽管黑格尔偏重于展示自由意志合乎事情本身之逻辑的实现过程,而谢林更强调根据与实存者的相与相成在自由意志发生时的重要意义,但在自由具有确定的形式且以真理为旨归这一点上,他们的总方向是一致的,都可以启发我们重新思考自由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