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发言的题目比较长,但并不复杂:《圣经中上帝的启示是渐进的,不是一次完成的,而人对上帝的启示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完成的,也是渐进的,逐步提高的。》 记于文字的圣经从最早的部分到最晚的部分,大概有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中,上帝多次多方纠正人对上帝的错误认识,引领人一步一步较好地认识他,正像希伯来书1章1节所说的,上帝“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 用耶稣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同  相似文献   

2.
赵宇 《天风》2001,(11):1
每一个信主的人都是从一开始的“不信到后来的“相信”,这个过程或许会有长有短、有先有后,这也正是我们传福音的意义所在。认识福音需要一个过程,上帝在人里面的启示也是一个渐进启示的过程,有时候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有时要经历许多次,有时还要断继续续。我们在圣经中也看到“上帝晓渝挪亚”、“上帝晓谕摩西”、“耶  相似文献   

3.
徐萍 《天风》2003,(1):22-22
人处于罪恶之中,却无法自救,而上帝是爱,上帝是全能的,人只有依靠上帝才能得救。上帝在对人的拯救中走上了十字架,这是拯救的遭遇,更是上帝之爱与上帝大能的显现,所以耶稣被钉十字架正是上帝拯救世人的方法。 上帝拯救人的方式是上帝首先走向人,指引人重回上帝的怀抱,其中人的信也很重要。真正的信,不是迷信。基督教的信首先是听到道,然后信道,遵行道,使信者跟从上帝回归到真正的家园。这样一种回归,是通过耶稣的启示,上帝之光对黑暗的照亮。“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耶稣又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约12:46)  相似文献   

4.
汤士文 《天风》2002,(1):23-23
当主耶稣说“你们必须重生”(约3:7)时,他究竟意味着什么?尼哥底母,这位当初耶稣和他谈话的宗教领袖,询问耶稣这是否意味着第二次变成一个婴孩(约3:4)。耶稣向他解释说,他是指灵性的再生,而不是指肉体的再生(约3:5-8)。我们需要重生,因为我们是灵性上死了的人。我们的罪已经使我们与赐生命的上帝断绝了关系。我们都已经由于违背上帝完美的道德标准而犯罪(罗3:23)。因此,我们都该受到责备和应该受到上帝的审判(约3:18-21)。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是赦免和永生,耶稣通过他那无罪的生命,他在十字架上献祭般的受死和他的复活,已经使得赦免和永生成为可能。灵性的再  相似文献   

5.
沐霖 《天风》2004,(8):44-45
启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揭露或显明某事,使真相向一个探索的人敞开的涵义。启示——表达了一个强烈的信念,即“我们需要被告知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上帝”。启示——要求我们全面理解上帝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克全 《天风》2002,(10):50-51
从以色列的崇拜传统、道成肉身的事件以及教会对圣礼的施行等上帝启示的三个层面加以分析,并试论证:上帝是受造世界的主宰,他的启示是在世界中,藉着有形可见的物质来完成的。在不可见的上帝及灵性世界与可见的物质世界之间,并不存在着对立;在信心中,人能够在以宇宙为圣礼的表记中看到上帝,从而向上帝表达对他慷慨赐予的感恩,献上对上帝的敬拜。一、从以色列的崇拜传统来看  相似文献   

7.
杨永纯 《天风》2022,(2):52-53
一天,有位姊妹问我:"牧师,我可以和上帝吵架吗?"由于我对她比较熟悉,也知道她那时的艰难处境,能够明白她这个问题背后想要问的是什么.她不是在问闲来无事可不可以与上帝"吵架"找茬,也不是在问找上帝"吵架"会不会是一种亵渎与不敬,更不是在问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可不可以有"与上帝吵架"的念头;而是在问,当我们面对人生中各种各...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5,(12)
<正>道成肉身是基督教一个重要的教义,道成肉身也是中国神学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那么,什么是道?根据卡尔·巴特的观点,上帝的道有三种形式:(1)被启示的上帝的道,这是位格的道,即是耶稣基督;(2)被写成的上帝的道,是上帝的应许,和先知及使徒们对被启示的道的见证,也就是圣经;(3)被宣讲的上帝  相似文献   

9.
谢炳国 《天风》2016,(4):8-9
正经文:约20:1-1 8,21:1-14;路24:1 3-35"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耶稣复活,是上帝在整本圣经中前后一贯的启示。基督的受死、复活,是上帝在创世以前就定好的旨意,是圣经关于救恩的完整启示,所以,耶稣复活是基督徒信仰核心中的核心。耶稣复活之后在地上有四十天之久,他多次向门徒显现。  相似文献   

10.
在基督教伦理中,"敌人"和"爱"都是感受上帝存在的补充形式:在敌人那里,上帝启示他们,他是作为他者存在于他们之中的,如同他们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中上帝的距离;而在"爱"中,上帝则表明自己是作为救世主存在于他们之中的。"敌人"使得上帝与没有上帝的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非常明显,而"爱"却延缓这种界限的形成并让人们知晓上帝的存在。"爱你们的敌人"中的"爱"并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义务或责任,是一种超自然的爱。唯有如此,这种爱才可以成为一种绝对命令。"爱你们的敌人"为化敌为友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基础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陈大治 《天风》2006,(15):6-7
什么是爱?从使徒约翰的教训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言简意赅的答案:经文:约壹3:18一、爱是真实我们所信奉的上帝是一位真实的上帝(赛56:16)。正如诗人大卫在祷告中所说:“主耶和华啊,惟有你是神。你的话是真实的,……”(撒下7:28)大卫在他的事奉经历中,面对自我启示的神,深切地体认到:神是真实的,是实实在在的,是完全可信靠的。并且,不仅是合神心意的大卫王所承认和确信的,就连  相似文献   

12.
列维纳斯指出,上帝是一个道德行动,而不是抽象的宗教事件.在“上帝死了”之后要想保持上帝信仰,我们必须从伦理的维度对上帝进行重新阐释.列维纳斯从现象学的维度描述了人类的宗教经验,这种经验结构是一种伦理结构.上帝信仰并不是偶像崇拜,也不是神秘的个人体验,而是人与人伦理关系的最初结构,这种结构导向最高的善;爱上帝在根本上是爱邻人.  相似文献   

13.
答读者问     
(一)问:“半成品”何所指,请解释。 答:我愿意根据从阅读圣经所得的亮光试答如下: 我们的上帝是创造之主。他的创造是一个长过程,不是6天就完成,接着就一直在休息。创世记1章告诉我们,上帝对6天的创造是表示满意的,但如果认为上帝的创造就局限于那6天而已,此后他已经停止创造,那今天的世界会是多么原始,人对上帝的认识又会是多么幼稚。对那最初6天,上帝说:“甚好”,但此后,上帝的创造得处理人类的罪行,得解决人类的罪性问题,创造就不像起初6天那么简单顺利了。但是上帝是创造之主,昨天是,今天是,明天还是。他决不半途而废。创造是在不断进行中的工程。这创造决不是没有成效的。被造的世界在上帝创造过程中总体上已经是半成品,但还不过是半成品,总的说来是  相似文献   

14.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人,是蚂蚁眼中的上帝,上帝眼中的蚂蚁。 记得看时我还会心地笑了,觉得写出这句话的人,不是个天才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把蚂蚁·人·上帝之间的关系给写绝了。不是吗?上帝主宰着我们人的命运,我们人不是同样可以主宰蚂蚁的命运吗?  相似文献   

15.
经文:约翰一书4章7—11节 这段经文一开始就呼召:“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当彼此相爱。”(约壹4:7)结尾再次重申回应:“亲爱的弟兄啊,上帝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约壹4:11)约翰指出,凡有上帝儿子生命的,且有权利承受天上基业的人应当彼此相爱。圣经告诉我们爱的三方面:1、爱的源头爱是从上帝来的。2、爱的本质:上帝就是爱。3、爱的彰显:上帝差他儿子为罪人死。我们要彼此相爱,  相似文献   

16.
合而为一     
孙长征 《天风》2006,(19):6-7
信徒合一,教会就会合一,教会合一才能与主合一,只有与主合一才会得上帝的喜悦。经文:约17:11,20—23;弗4:13耶稣在钉十字架之前,有一个很长的祷告在《约翰福音》17章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祷告,表达了他在父上帝面前对自己使命的认可,对门徒的交托,还有最终的愿望,在这个祷告中提到较多的一件事,就是合而为一的事情,这是他对门徒最关切的  相似文献   

17.
高祖权 《天风》2002,(12):57
上帝希望我们作得胜者,而不是受害者;要展翅上腾,而不是往下沉;要得胜,而不是被打败。今日的情形也一样。如果全家人都遵行上帝的旨意,他们就会享有美满的家庭生活,即使家里只有一个人在努力实践圣经的原则,也总比家里没有人这样做要好。使徒保罗写道:“惟独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提前4∶8)  相似文献   

18.
佛学一瞥     
诸位朋友:按照韦伯司特字典(Webster diction-ary),“宗教”这个字指的是:“用崇拜的方式,去礼拜和尊敬上帝,遵从神的命令,以追求生命的途径。”宗教的定义相当多,但如果采用上面的定义,那么佛教便不能算是宗教了;因为佛法中并没有说有一位发号施令,人类必须服从的上帝。佛陀不是一位全能的上帝。佛陀只是一个人。二千五百多年前,他出生在古代的北印度,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他是一位王  相似文献   

19.
他是谁?     
重得 《天风》2001,(12)
两千年前,他降生人世,不是在帝王将相的宫廷,不是在达官贵人的官邸,不是在富豪之家的别墅,而是在一个铁蹄下的小国——犹太,一个小城——伯利恒的客店,一个喂牲口的料槽。但天上人间响彻了第一首圣诞曲:“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呵,他是谁? 三十年后,他走出拿撒勒,人世暗无天日,  相似文献   

20.
防备假先知     
刘美纯 《天风》2018,(11):22-22
<正>早期教会面对着许多的问题,其中之一是假先知、假教导对教会所造成的危害。因此,在早期教会有关防备假先知的教导是非常重要的(参提前6:3—5:约壹4:1—6)。早期教会的先知没有固定居所,他们到各处教会去宣讲上帝启示的真理,流动性非常大,也正因为如此,在早期教会,先知是一个特别容易被人利用的职分,有人利用这职分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所传讲的是假教导,就如保罗所责备的,那些人"传别的教义,不符合我们主耶稣基督纯正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