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分析哲学运动被称作“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精神风潮”。这场运动为哲学研究引入了“高度严格的标准”,它的主要特征在于“与理性精神和科学的结盟,并致力于推翻思辨的形而上学和消除哲学上的神秘性。在方法论上,它是与新的逻辑作为哲学洞见之来源相关联的,并且后来在哲学的语言转向之后与主要地和细致地关注语言及其用法相关联...  相似文献   

2.
隐喻研究是当代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戴维森的《隐喻意味着什么》是值得重视的关键著作。他的隐喻研究,质疑语义互动论的论点,提出了自己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有自身严格而普通的意义,不能进行全局性的彻底释义。本文对其隐喻论中所渗透的隐喻与世界、隐喻与认识、隐喻的语用观、隐喻的功能及其应用等哲学思想进行了逐层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推导性地得出,隐喻之所以成为语言研究中历久弥新的话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以有限的语词传递无限的意义"。该核心本质使隐喻成为诗学、认知心理学、计算语言学、智能科学等多学科共同探讨和攻坚的课题。在该背景下,学界理应赋予戴维森隐喻论应有的历史地位和新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海西和罗蒂关于隐喻认知性的论辩是当代隐喻研究的相互作用理论和字面主义理论的一次重要交锋。海西和罗蒂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理论进行修正,从而对"隐喻是否具有认知性"这一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本文将海西和罗蒂关于隐喻认识性的论争置于20世纪后半期分析哲学对逻辑实证主义进行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一方面希望可以说明何以隐喻不是一种单纯的话语风格修饰品;另一方面借以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理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任晓明  吴玉平 《世界哲学》2007,114(2):11-17
达米特从反实在论出发,通过探讨真概念与语义理论的关系、真与意义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弱化的真概念。通过将真理理解为人们对于陈述句的一种辩护的能力,提出了一种辩护主义的真理观。主张把“语力”因素作为语义理论的支柱,把语句的真值条件与这种语言的使用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语言哲学中的语用学转向,也体现出解释学对分析哲学的影响和渗透。达米特的辩护主义真理观尽管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并引起较大争论,但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真理,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莹  刘俊  张灿  王悦 《心理学探新》2019,(4):337-344
采用ERP技术考察不同性质隐喻加工的时间进程与神经机制。以词对方式呈现词源性隐喻、引发性隐喻、一般字面义,被试进行语义相关判断任务。结果发现:从引发性隐喻、一般字面义到词源性隐喻,N400平均波幅呈阶梯状递减,引发性隐喻和词源性隐喻的P600平均波幅大于一般字面义。对于不同类型词对诱发的N400,大脑左半球没有显著差异,但右半球上引发性隐喻显著大于词源性隐喻和字面义词对。并且右半球P600平均波幅更大,但三种词对间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1)日常熟悉隐喻的理解更符合平行假说但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2)右半球是否参与以及参与程度与隐喻性质和加工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崛起于本世纪中叶并在当代西方愈益走俏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近来成为我国知识界的热门话题。从哲学上探讨“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哲学发展的关系、现代“哲学革命”与辩证法理论的关系,也为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所关注。诸如:“后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思维条件是什么?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是否可以归结为多元化?在思想的传播、接受与构建以及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看待语言(语词、指称、指谓)、隐喻、符号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看待当代西方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伴随着所谓“意义统一性的失落”、“上帝之…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阐述了当下研究隐喻本质的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并说明这种哲学范式是如何在涉身-交互认知科学哲学纲领下展开的。通过分析"涉身-交互认知"这一概念与"隐喻"这一概念是如何共生、共存的,试图阐明隐喻的哲学分析需要在涉身-交互认知科学纲领下展开。为了在这种新的隐喻研究哲学范式下开展对隐喻本质的研究,文末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框架来尝试解释人类理解语义如何可能的问题,说明涉身-交互认知科学纲领强调人类认知活动的身体性和情境性,以论证涉身-交互认知科学研究纲领能为我们研究人类认知的本质提供更好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评价<语言·意义·指称>一书中的哲学观点,作者在该书中提出了一个与传统语义理论完全相反的语义理论,从区别语义学指称和形而上学指称开始,作者定义了语义学标记,对否定存在陈述、空名陈述、分析性等语言哲学的重要难题给予了全新的解释,但这一解释是否完全、一致、系统而且直观仍然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意义理论在上世纪后期曾经是哲学讨论的一个核心领域,并成为语言学、逻辑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但它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混乱的研究领域。D.刘易斯在谈到意义理论时指出:我区分两个主题。首先,可以把可能的语言和语法描述成一种抽象的语义系统,藉此我们把语言中的符号与我们周遭的世界关联起来。其次,通过心理学和语言学事实的描述,任何抽象的语义系统都  相似文献   

10.
预测性、语义倾向性对惯用语理解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佘贤君  宋歌  张必隐 《心理学报》2000,32(2):203-209
通过两个移动窗口阅读实验,探讨了不同预测性和语义倾向性的惯用语在不同语境下的阅读时间。实验一发现:倾向字面意义的惯用语在比喻意义语境下有抑制效应;倾向比喻意义的惯用语在字面意义语境下有抑制效应。实验二发现:低预测性惯用语在比喻意义语境下有抑制效应;高预测性惯用语在字面意义语境下有抑制效应。研究结果否认了惯用语已词汇化的观点,支持了结构假说的观点,证明惯用语的理解是一个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