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成穷 《宗教学研究》2002,3(3):75-86
本文论述了宗教与道德的一般关系。文章分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 ,文章从存在的维度、与求生活动的距离、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方式 ,以及表现形式等四个方面 ,对宗教与道德的不同方面作了分疏 ,同时指出它们在两个方面的相通性 :有一二元对峙的价值坐标 ;有维持、巩固社会秩序的相似功能。第二部分对宗教与世俗道德的关系作了论述。这种关系是交互的 :一方面 ,宗教能“圣化”道德 ,能把自己的某些信条直接转化为世俗道德 ;另一方面 ,宗教也能从世俗道德吸取某些道德资源 ,使之成为自己教义和道德的组成部分 ,而世俗道德也能迫使宗教作出某种相应的改变。第三部分讨论了宗教道德及其基本特征。文章在肯定宗教道德存在的同时 ,指出宗教道德具有神圣的宗教背景、倾向于众生平等的博爱、和更带禁欲色彩三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宗教》2006,(8):62-62
田薇在2006年第2期《世界宗教研究》上发表文章《试论基督教的神圣原则》。基督教伦理作为一种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的区别在于后者立足于世间生活和人类行为自身,道德的根据在于人的自律而不是神律,不是从神圣命令推出道德,而是从自我命令推出道德,道德是人的自律之域。文章从基督教伦理的上帝信仰、人性论预设、救赎观念、爱的规范、终末盼望等几个方面来阐释基督教伦理的神圣原则。  相似文献   

3.
论点摘编     
基督宗教与道德基础建设赵汗青在宗教文化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基督宗教与当代社会》一书中,就“中国当代道德基础建设与基督宗教的道德观”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教从来都是一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承担者。虽然儒家并非狭义上的宗教,但中国传统社会却采用了宗教的意识使儒家起到了道德建设承担者的作用。对于道德建设的基础建设,每种宗教都可以提供其特有的贡献或价值。以基督宗教而言,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为新型的道德基础建设提供价值:第一,提供满足人们对终极价值追求的机遇;第二,提供“诚信”价…  相似文献   

4.
张明学 《宗教学研究》2004,1(4):167-170
任何宗教为使其教理、教义能更广泛地传播与发展,一方面尽可能通俗化,另一方面尽可能艺术化.因此宗教绘画艺术的表现题材涉及到宗教生活、世俗生活异常广泛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超自然物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又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或圣化,同时又是宗教信仰的核心,自然也是基督教绘画表现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原始宗教信仰,是一种包括图腾、祖先、自然崇拜于其中的多神信仰。其伦理意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道德的原始一体化存在,使宗教信仰直接表现为某种道德约束;二是经由长期的宗教道德信仰而形成的敬畏心理为道德的播植预留了肥沃的土壤。今天来看,土家族原始宗教信仰既可利于一种理性生态主体的培养,亦可利于克服个人主义,转化生成出合理的人际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6.
苏丹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并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协议的国家。苏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环境为中国和苏丹顺利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基础。苏丹是多元文明汇集的国家,传统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存,是影响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立足于苏丹宗教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从宗教与世俗关系、宗教与部落纷争、教派冲突与极端主义风险三个方面分析和评估苏丹的宗教形势以及存在的宗教风险,以期助力于中苏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无神论》2021,(2):42-48
在有关宗教极端主义本质的探讨中,国内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宗教极端主义是宗教的"异化"与"蜕化",宗教与极端主义"无关"。然而,检视异化蜕变论会发现,其解释力有明显欠缺,即忽视宗教自身所负载的政治社会因素,研究视角呈现反工具主义与还原论取向,缺乏细致的因果分析,定义也存在着模糊性。宗教极端主义很难在相对有限的内部视角与较为封闭的话语体系内被给予合理解释,而需借助更为广阔的外部视角与系统的社会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儒学的真正价值和道德实践都离不开教化,教化的目的是培养既有高尚道德又能够服务社会的人。君子作为儒家完美人格的代表和群体领袖,肩负着以德为政、教化大众的责任。狄百瑞教授认为儒家君子在某些特点上可以被称为"儒家先知",但他们缺乏世俗上和宗教上的合理性来源与正当性根基,总是处在现实与理想的困境之中。君子并非看到不现实政治的问题,但他们的道德感要求他们在社会政治中完成自我的实现和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与中国宗教走向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的浪潮,正冲击着宗教这个神圣的殿堂。本文就市场经济与当代中国宗教走向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看法,认为宗教有着内在的适应机制,它能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发展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宗教的主要走向是世俗化,具体表现在世俗的商品经济活动和价值观念被引入宗教之中,宗教将重视社会道德功能和人际感情投入,且与经济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任何一种宗教都处于神圣与世俗之间。宗教信仰之花开在美丽缥缈的天国,宗教组织却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尘世,道教也不例外。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学术界和宗教界的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存在着社会道德危机,原因在于中国人没有信仰,因而需要发挥宗教的社会道德作用,需要建立一个"信仰中国"。这些观点不仅逻辑前提是不成立的。而且推理也是站不住脚的。其错误在于三个方面,分别是道德起源神圣化、世俗道德神圣化和道德功能神圣化;并且其逻辑前提.即"社会道德危机论"也是不成立的。根据唯物史观。社会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2.
石磊 《孔子研究》2013,(4):97-110
在西方,人文主义并不与宗教截然对立,而往往以各种方式结合在一起。所谓人文主义与宗教相互对立的观念本身是一种误解。孔子和儒家学说无疑是一种人文主义,同样,这种人文主义与原始宗教性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孔学和儒家的人文主义主要来自于宗法文化背景,即亲情关系和血缘伦理,其原始宗教性正是将这种人情、世俗内容上升为宗教态度和情感,两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这种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人文与宗教相融合的独特的人文主义,可称之为宗法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曾说:"宗教世界只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即使在宗教教条占主要影响的时代和社会结构中的文化,也存在着世俗精神."[1]从宗教的目的与要求来看,宗教总是把天国的神圣与现实的世俗看作是对立的,追求灭绝世俗的享受,宣扬天国的神圣与美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在发展援助中的作用关注日甚。该类组织兼具非政府组织和宗教性双重特征。文章采用开放系统的分析框架,从世俗环境和宗教环境两方面对其国际发展援助行为进行探讨。在相同的世俗环境的作用下,在援助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与世俗非政府组织表现出一定的趋同。在宗教环境的影响下,与世俗组织不同,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多将发展援助置于其信仰框架内,奉行"救世与救心"并举的原则,但其强调的重点不尽相同:在基督宗教内部,福音派或基要派背景的组织侧重于将国际援助视为福音传播途径式的"救心",在此方面,美国背景的组织更甚于西欧;而自由派或主流教会则更倾向于宏观的社会结构变革,其活动方式更接近与世俗组织,其"救心"表现为受本宗教教义所指引,体现人之尊严。  相似文献   

15.
“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这个哲学上的断言,是他论述宗教问題的基调。这种彻底的宗教批判的结果势必导致一种激进的无神论,马克思试图用自己的人的哲学论证这种无神论的合理性。一般来说,马克思设想人的本质在特征上既是历史的,在结构上又是社会的。他认为,世界历史是人自我创造的历史,在这个历史中,自然服从于人类。然而,在自我创造的过程中,人与自身和世界相异化。因而,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目标是把人从宗教异化中解放出来。马克思受费尔巴哈的影响,最初认为人的异化的原因在于宗教  相似文献   

16.
宗教的结构总体上分为信仰对象的神灵和信徒两部分,宗教道德除调整信徒之间的关系,核心是调整信徒与神灵和宗教之间的关系。宗教道德的基本特征是:宗教道德以对宗教神灵的虔诚为原则和标准;宗教道德包含于教规、戒律之中;宗教道德以宗教仪式诱导虚幻境界的宗教生活;宗教道德奉行神至高无上,人谦卑,人对神惟有顺服;宗教道德轻今世重来世,想往来世彼岸福地;宗教道德的爱与憎、善与恶以宗教利益为准绳;宗教道德随历史背景或形势的变迁而变化。宗教行为的变化体现了宗教道德的变化。宗教道德是消极因素占上风还是积极因素起作用,因人因时而异。  相似文献   

17.
“寄库”是一种产生于南宋的民间信仰,其形式主要是人们在生前烧醮一定数量的纸钱寄存冥库,以备死后取用。关于寄库信仰的起源,学者们虽多有讨论,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搜集并比对了宗教和世俗文献中有关寄库的记载,认为并不存在一部宣说寄库信仰的宗教经典,此信仰应该是参考了唐宋时期世俗社会的寄库制度后,再与当时流行的受生信仰杂糅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6,(1)
正所有宗教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修行方式。基督教的灵修与佛教的禅修就是这两个世界性宗教分别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两种特别重要的修行方式,并分别构成其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修行方式在远离世俗、默念信仰的神灵、追求心灵的清净与生命解脱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在一些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从宗教的修行方式、修行目标和宗教体验等角度对这两种修行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既可以解读基督教灵修与佛教禅修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的批判也是以此为基点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人的类本质异化,人试图通过在意识创造的天国世界里,回避现实世界中暂时不可克服的困难,将幸福的实现寄托于对虚幻天国的虔诚信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批判的开始就是力图还原人在现实社会中创造者的本质,以此摧毁那些“虚幻的花朵”,激励人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奋斗创造真实的幸福。我国当前的宗教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时期所面对的确有不同之处,但是宗教存在的世俗根源没有改变,因此构筑一个和谐的、发展的社会,才能满足人对现实幸福的需要而不再沉溺于天国世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的批判也是以此为基点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人的类本质异化,人试图通过在意识创造的天国世界里,回避现实世界中暂时不可克服的困难,将幸福的实现寄托于对虚幻天国的虔诚信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批判的开始就是力图还原人在现实社会中创造者的本质,以此摧毁那些"虚幻的花朵",激励人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奋斗创造真实的幸福。我国当前的宗教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时期所面对的确有不同之处,但是宗教存在的世俗根源没有改变,因此构筑一个和谐的、发展的社会,才能满足人对现实幸福的需要而不再沉溺于天国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