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怀瑾是当代有"禅宗大师"之称的著名佛学家,他为回应现代科学的挑战,对佛教义理作出了创新性的阐发和弘扬.通过融通佛教禅学与现代科学,他探索了禅宗实现现代转换的可能性.借助对传统"神秘"文化的阐释,他沟通了佛教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对话渠道.但是其"禅者"的致思倾向以及佛法观念上的保守性,也影响了他融通佛教与科学文化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2.
《法音》2009,(1):60-60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3.
《法音》2007,(10):64-64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4.
《法音》2007,(12):65-65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0,(2)
<正>《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佛教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6.
佛教文摘     
《法音》1995,(2)
佛教文摘编者按什么是佛法?佛教的本质是什么?佛法、佛教、佛学有何不同?佛教与宗教、佛教与哲学、佛教与科学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无论对于学佛者还乏研究佛教的学者,都具有基本的重要性。近期我们将围绕这一主题,选辑海内外多种观点,不拘一格,共同探讨。文...  相似文献   

7.
前言佛学,指佛教除去宗教仪规后所显露的理论内核,这是一个关于宇宙、人生及心性的哲理体系。自释迦牟尼至今的二千五百年中,有无数智者,摒弃世俗牵累,辞谢荣辱,潜迹山林,虔诚精进,穷毕生精力深入探究,从而在浩如烟海的佛学典籍中,留下卓绝的智慧。爱因斯坦对“宗教核心之直觉了知”(即宗教之哲理内核——作者)备极推崇,认为是“一切科学的真正动力”。爱氏在此所指的宗教主要指佛教。爱氏对佛教核心之佛学的推崇并非事出无因,历史上,佛学照亮了东方古代文明,其影响渗透到人类文明的一切领域,诸如哲学、逻辑、伦理、文学、艺术、政治以及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医学等方面均留下深刻的印痕,现代科学亦广泛地从佛学中获得启示;爱氏重视科学与佛学之关系亦非绝唱,而是科学  相似文献   

8.
道伟 《法音》2005,(10):33-38
台湾圣严法师曾在勖勉中华佛学研究所同仁的开示中说过:“要立志做一个宗教家,而不只是一个佛学研究者。但是一位优秀的宗教家,必须有良好的学术背景。”这也就是强调,“佛学研究”与“佛法修持”其实并不冲突。作为佛弟子,不仅要成为一个“佛学的研究者”,更应是“佛法的修持者”。这意味着我们不光要从事佛学研究,更要有担当,成为一位优秀的“佛教宗教家”。本文就是以这样的角度说明佛法修持与佛学研究之间存在着“本末体用”互补相资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并尝试依留日的修学见闻,尝试探讨中国佛教现代化开展中佛法修持与佛学研究的双重课题…  相似文献   

9.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思想是近代佛学大师欧阳渐先生提出来的。该文考察了欧阳渐对“佛法”的理解,并在对“如何正确理解”、“如何客观评判”、“如何合理发扬”欧阳渐“佛法”思想等问题展开讨论的同时,简要分析了该思想的成因、价值及其学术意义。该文认为:要客观评判欧阳渐的“佛法”思想,应该正确区分“佛法”与“佛教”、“佛学”的关系,全面理解其“佛法”思想,并根据“佛法”的实际来加以评价;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始终为人类所必需,乃是欧阳渐“佛法”思想留给我们的有益启示,值得在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发扬。  相似文献   

10.
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这不仅关乎信仰,也关乎印度佛教的历史真相。由于大乘非佛说的结论,与印度佛教的义理和史传文献有着严重的冲突,因此这一论点仍有值得深入探讨的思想空间和理论需要。本文主要从《阿含经》中的三乘法的观念、弥勒菩萨授记的意味、佛说法深浅的对机意趣、识灭涅槃与物质生灭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试图重新讨论《阿含经》诸深义经所蕴含的义理与大乘义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08,(11):76-76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08,(10):68-68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4.
智频大师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创始人,而且是中国佛教的奠基者.他的佛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圆顿止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三个部分,总括起来,便是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境行果".天台宗就是依靠这套理论创立的.他的佛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07,(1):56-56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05,(1):48-48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7.
缘起论、佛性论、修道论不仅是隋唐佛教各个宗派相互争辩、据以立宗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佛学体系中最基本的理论命题,更是佛教及其信仰形成的根本和保障。因此,它们一直是教内外佛学家十分关注的热点,成为几乎所有佛学理论研究中都要牵扯到的话题。特别是在隋唐佛学研究中,如果要弄清当时宗派之间以及各个宗派内部思想争论、演变、发展的脉络,对其宗派思想特点及其社会价值进行恰当的评析,不抓住这些核心问题,就不可能有一个整体的深入的认识。夏金华博士的《缘起 佛性 成佛——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议之研究》一书,立本建言,为我们开…  相似文献   

18.
佛法弘化三层圈佛日王雷泉先生以信仰、社会、文化三层圈论佛教,着眼于佛教自身的建设,强调信仰建设为使佛教的社会教化功能得以运转的轴心,可谓高论。本文所说三层圈,系就佛法摄化之范围而言,主要着眼于对佛法、佛教性质的认识,与王雷泉先生所言三层略有不同。本文...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无数中土僧人为求取真经,穿越茫茫沙漠,舍生忘死前往西方,也有无数异域僧人为弘化佛法千里迢迢来到中原。据记载,从汉明帝时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到洛阳,翻译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至汉桓帝时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到洛阳译经,到昙柯迦罗、昙无谛开中国佛教戒法之传承,为中国早期佛学流布奠定基础,为佛法的长远弘传规整戒律,继之其后,鸠摩罗什来到中原,使佛法大放光华,其译经和佛学成就尤为伟大,堪称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译经大师之一。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5,(3)
<正>佛法是缘起法。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西域传》中所记载的"汉明帝梦金人"一事便缘起于感应。但时人因崇尚科学的缘故,即使是佛教内部的法师,也往往避讳谈及感应。可倘若完全没有感应,佛教便沦为学者们所研究的"佛学"和枯燥的知识而已。就笔者本人的观点来说,"谈感应"要在缜密研究古代文献的基础上,与当下僧人实际修行并重,才能做到真正地"教观总持"。"天台宗"是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中国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