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宗教在农村地区的迅速传播,"宗教热"已成为当前浙江个别农村文化生态的重要体现。通过对H镇农村的田野调查,得知农民信众人数日渐增长、宗教发展不平衡、非法传教活动频繁。求神拜佛的社会传统、利益博弈与利益驱使、现实的利益诉求、宗教治理工作不利以及非法宗教多种传教方式等的影响是导致当前农村宗教盛行的主要原因。破解该难题,需通过"分类施策"引导村民理性看待宗教、"双管齐下"妥善解决农村的现实问题、"多方联手"加强农村非法宗教治理工作的力度、"因地制宜"加强基层统战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三台县云台观为北方真武大帝道场,也是明代四川蜀藩王府主要修醮之所。通过对云台观纪念真武大帝诞辰而举行"祖师会"的宗教社会学考察,可以看到道教真武信仰在四川地方社会中的广泛流布与持续影响。民间传说中真武大帝所具有的降福、禳灾、护民、降雨、护生等神性功能满足了信众的多方需求,体现出道教在地方社会信众中鲜明的信仰特征。"祖师会"所体现出的时间上的集中性与态势上的群体性,以及在不同信众的性别与年龄上的分布特点,也为研究地域宗教文化的传播以及现代道教在乡土社会中的发展特点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缅甸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暴力冲突频频发生,研究缅甸宗教群体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全面把握缅甸整体的宗教格局。本文采用2015年缅甸综合社会调查(Myanmar General Social Survey)的数据,运用博格达斯社会距离的概念和方法对缅甸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在缅甸的小众宗教群体中,基督教信众所受到的心理歧视最小,之后是印度教信众,伊斯兰信众排在最后;在宗教群体之间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中,性别、民族、居住地(城乡)和受教育程度均对宗教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具有显著影响。此外,缅甸宗教群体之间的心理隔阂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紧密联系,同时城市化和普及教育是促进宗教多元国家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受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影响,宗教信仰在我国农村地区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心理相互契合,呈现普遍的"嵌入"形态,世俗生活和宗教精神的合体使得中国人的"宗教性"难以被轻易识别。随着宗教管理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我国农村地区不同程度的"宗教热"、农村基督教的较快增长、宗教的"公共性"和"个体化"等宗教信仰的新现状与新特性,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宗教与社会相互作用结果的自然"析出",也是宗教信仰自身的属性要求和功能延伸。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宗教信仰的研究进路是"嵌入"特征的普遍勾勒和"析出"结果的多维"深描"。  相似文献   

5.
历史地考察"圣战"极其必要。那种为宗教、为信仰而从事的战斗即为"圣战",并非阿拉伯的特产。伊斯兰教未将"圣战"纳入宗教功课表明,它并未被伊斯兰主体社会奉为信条,亦非信众的宗教义务。反对当前宗教极端主义频频宣教的"圣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恤民之患,除民之害"的全面深化改革,给百姓沉甸甸的"获得感",但在新的形势下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带来的危害性也不能忽视,正确处理农村非法宗教活动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李建新  刘保中 《学海》2015,(1):101-110
本文利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项目(CLHLS)中的2002年和2011年两次截面调查数据,在宏观环境—个体特征—社会心理机制的研究框架下,分析了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差异及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之后,城乡老年人口的生活满意度差异依然存在。同时还发现,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城乡差别主要来自于城乡老年人社会心理和城乡宏观政策环境的差异。与2002年相比,2011年城乡老年人口满意度差别在缩小,这些都与近些年来农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初步建立和农村医疗保障状况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8,(3):57-57
我国宗教中国化,简而言之,就是指我国的宗教信众按照我国社会的实际和方式实践某种宗教信仰的努力、过程和结果,包括对宗教进行适应性转化的努力、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9.
穆斯林饮食禁忌是重要且严格的宗教禁忌内容之一,它具有规范穆斯林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控制作用,但同时又具有社会认同功能,对内团结信众,对外传播伊斯兰文化。由穆斯林饮食禁忌探讨宗教禁忌的社会认同功能,对我们如何在多元文化下"求同存异",消弥因触犯宗教禁忌而引起的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佛教为案例,对"5·12"四川大地震重灾区绵阳市北川县、安县等地受灾人群信仰状况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自由座谈等社会学实证考察方式进行了调研.调查表明:佛教界闻灾而动,寻声救苦,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赏佛教界在赈灾中的积极作用;佛教在赈灾中所发挥的心理安定、心理救援、生死安顿、生活充实、慈善公益等功能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秩序稳定功不可没;信教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度最高,92.8%的佛教信众认为"信宗教与信党和政府无冲突",佛教信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率是97.3%,高于普通民众;调查表明:正信宗教尤其佛教的适度发展,对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有益无害.包括佛教在内的各大宗教在赈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从外部看,政府和社会对宗教的知晓度、认同度及宗教参与救援的必要性认识不够;从内部看,佛教自身存在寺庙引导力薄弱、僧尼老龄化、低素质化,部分寺庙僵滞于农耕社会的民俗信仰型态.必须痛下决心推动佛教向文化型、法治型、慈善型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无神论》2021,(1):22-27
在农村进行无神论教育是提升农民科学素养,防范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向农村渗透的重要举措,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通过多种方式对C市部分农村地区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村无神论教育总体情况较好,教育效果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基层政府重视与否密切相关,但仍存在经济社会基础相对滞后、部分基层政府不作为、基层民主建设乏力、农村宗教秩序失序、科学文化教育落后等困境。  相似文献   

12.
张弩 《中国宗教》2018,(2):16-17
“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继续整治农村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这些要求坚持了问题导向.切中了当前要害,对依法做好桕关工作提出了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3.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历史现象,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18世纪理性主义者曾经预言,随着科学的进步,宗教将逐渐消亡。然而世界已经进入21世纪,宗教并没有因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消失,相反却以越来越多的信众和各种形式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  相似文献   

14.
正新华网拉萨9月30日电(记者许万虎)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在西藏日喀则等地开展为期近三个月的佛事和社会活动,期间,在扎什伦布寺主持和参加一系列宗教活动,前往萨迦寺、甘丹曲果林、恩贡寺等寺庙礼佛,为僧俗信众摸顶赐福,并前往农村、学校、养老院、医院等地参观调研。班禅活佛所到之处,受到藏传佛教界和广大僧俗信众欢迎、敬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无神论》2021,(5):39-46
宗教原典因其特有的普遍理念框架成为信众身份认同与具体行动的指南。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宗教原典语境中,耶路撒冷在宗教、历史、现实等方面存在"圣城共享"现象,并派生出三种不同的宗教圣地观。巴以双方因宗教"圣城共享"现象和"圣地领土化"引发现实利益冲突,并在互动中形成双方"敌人"身份的建构。而且宗教深刻影响各方政策与双边关系,就进一步造成巴以和解陷入困境。因此,当前除了要积极破解各方的现实利益冲突外,还应在宗教、文化、价值观等深层次方面有所行动。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5,(4)
<正>一、宗教财产问题的重要性宗教财产是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宗教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广大信众宗教信仰自由得以实现的保障。保护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财产权事关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学术界、实务界都应该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从而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保护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财产权是有法律规范依据的,主要包括: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第77条,该条规定"社会团体包括宗教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4,(12)
正本刊讯甘肃省佛教协会近日向全省藏传佛教寺庙及广大僧尼发出《虔心持戒、利乐众生———甘肃省藏传佛教开展反对攀比、厉行节约活动倡议书》。倡议书针对省藏传佛教领域出现的寺庙建设装修方面互相攀比、忽视传统、追求豪华等新情况,希望全省藏传佛教寺庙及广大僧尼反对铺张、慈爱众生,遵规持戒、造福社会,把心系信众疾苦、减轻信众负担作为实现普度众生、利乐有情宗旨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生活中真正体现佛教"但愿众  相似文献   

18.
"佛教信众生态环保意识与行为现状"问卷调查发现,大陆佛教信众生态环保意识和行为尚存在生态环保知识不扎实、生态环保意愿不足、日常生态环保行为有待深化、生态实践活动单一、生态环保宣传缺乏自觉意识等局限。引导佛教信众生态环保意识与行为应从政府的规范、引导与组织,社会生态文化氛围的营造,信众自身的努力和积极参与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从鄂东南L村的田野调查中,依据民间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的不同划分出认同型和感召型两类民间宗教,两者有不同的特点、生成逻辑和影响。认同型民间宗教的形成源于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功能,这类民间宗教具有组织结构性强、半封闭性的特点,潜在地削弱基层政府的影响力,造成社会区隔,但也带来发达的社会互助网络,我们应对其进行改造和利用。感召型民间宗教的形成源于纯粹的心灵寄托与精神慰藉,这类民间宗教组织结构性弱、开放性强,会助长心灵消费行为,增加信众的社会负担,同时也丰富信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应对其积极引导。基于此,我们的民间宗教治理可以提炼总结为强化基层组织、以关键因素为抓手的分类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和网络化传播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媒体也成为传统宗教在世俗社会中发挥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平台。梵蒂冈也积极利用网络来传播教义、发展信众,发挥着天主教乃至整个西方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