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宗教是一个古老复杂而又常新多变的社会现象,基于意识形态的视角,宗教既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又具备意识形态的内容,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的相关功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有必要、有可能借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观点,对中国宗教问题进行理论探“本”,全面、客观认清宗教的本质、现状以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应对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之要“位”,进而从旗帜、根本、主流和关键四方面探究应对、解决我国宗教问题之战“术”,攻坚克难、凝聚共识、团结力量,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正新近出版的《"宗教中国化"义理研究》一书,汇集了张志刚教授近年来在相关问题上的14篇专题论文,集中展现了他的学术研究重心从"国际宗教学界的百年探索历程",转移到"中国宗教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重建"后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提20世纪存在主义神学家保罗·田立克的"关联法",阐释"宗教象征"在构建人类实存之"问"与神圣启示之"答"之关联中的作用及须规避的问题,也对在中华文化逻辑处境下之宗教象征应用之可能,作了粗浅的论证。本文认为"关联法"及其"宗教象征"是适用于中国现实处境,回应挑战、进行神学建构的重要路径之一,同时也是帮助我们在中华文化逻辑下进行"照着讲"的同时,努力开启"接着讲"的重要方法论工具。  相似文献   

4.
中国本土宗教的虚神信仰是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逐渐形成的。"虚神"既是虚无的假名,又是实在的大全;既是无形名无位格无意志的"自然法则",又是有化身有感应有善念的道德之根。当前,中国宗教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既迎来了有序发展的契机,也面临着需要应对的失序挑战。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宗教原教旨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势力,对中华文明复兴和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构成的威胁;另一方面,要突破前苏联宗教学理论和政策的羁绊,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为导向,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学理论。这是新时代交给中国宗教学者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正>"宗教中国化"可谓当代中国"政、教、学"三界的热议话题与重大问题。2013年以来,卓新平教授与张志刚教授主编的"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丛书",已经出版近20种,初步形成"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研究、人物研究、名著再版、文献汇编"等六大系列,其相关的学理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在中国政、教、学三界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这些论著之中,张志刚教授的《"宗教中国化"义理研究》一书,特别强调指出宗教中国化研究亟须加强有关问题的义理研究,为此夯下坚实的基  相似文献   

6.
如何正确看待"作者之死",是当前理论研究亟需澄清的原点性问题之一。在对巴特"作者之死"进行理论回顾和批判性分析后可以发现,先于文本存在和文本完成后的作者可以"死",作者并不具备比读者更高的阐释权力。但作为文本撰写者和意义赋予者的作者不能"死",文本的意义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从表面上看,是拉康、巴特、福柯等人要求作者"死";从实质上看,是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增殖方式的发展变化要求作者"死"。不能深刻地看到这一点,简单地对待"作者之死",不论是反对还是坚持,都很容易掉进前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布下的意识形态陷阱。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键平是总要书在记"强导调",上坚想持得党深的、宗看教得工透作、基把本得方准针,,做关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把握宗教工作主动权。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对待宗教的正确态度,为我们做好"四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提供了重要遵循。一、坚持"导"的正确方向做好"导"的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其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相似文献   

8.
"宗教中国化"可谓一个弥久且常新的重要课题。关于这一课题,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历史考察,本文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力图展开义理探讨。在笔者看来,"宗教中国化"主要内含三重义理,即真正融入"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这里指出的"三重融入",其理论内涵就是国际学术界在全球化时代所深切关注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就这"三个认同"的逻辑关系而论,"文化认同"又被视为"根本的认同"。因此,本文着眼于"宗教中国化"的三重义理,注重作为根本原则的"文化认同",致力于论证两个基本命题:"宗教中国化"既是符合世界宗教史的发展规律的,更是合乎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的。  相似文献   

9.
正能否"凝聚共识",怎么"凝聚共识"?这不仅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所要深思的问题,也是整个统战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若要深思与解决这一关键问题,须有开阔深邃的理论视野。所以,本文试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来论证一个根本观点:"凝聚共识"的根基在于"中华文化认同"。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认同"是凝聚共识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10.
吾淳 《现代哲学》2021,(1):125-131
"轴心""连续""突破"问题分别涉及雅斯贝斯、张光直及马克斯·韦伯等人的理论,覆盖哲学、历史、宗教及文明类型、传统等诸多领域,且其中所延伸出的问题又极为丰富。本文可以视作是作者在此前研究基础上的一个总结或概括性思考。文章共六个部分,各部分标题依次为:一、雅斯贝斯:"轴心说";二、张光直:"连续"与"突破";三、马克斯·韦伯:"传统"与"革命";四、"偶然性"与"特殊性"之于"突破"或"革命"的意义;五、"静止"与"运动",关乎历史合法性;六、"大传统"与"小传统"。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本身及其延伸性的思考,能够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或者能够使相关思考更丰富也更具体。  相似文献   

11.
宗教的本质在于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宗教的"神圣形象"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本体",对宗教的"虔诚的信仰"是通过确立、信仰和内化"神圣形象"而实现的。人创造宗教,是为了从宗教的"神圣形象"中获得存在的"神圣"的意义;然而,只有从"神圣形象"中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又只能是人在宗教中的"自我异化"。在揭露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基础上,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以新的哲学理念引领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这是哲学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平等、共享、普惠等)的基础支撑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等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并正将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迁徙到数字文明之中。在这个迁徙中,传统宗教等也面临着如何与互联网融合的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互联网是宗教复兴的必要条件吗,传统宗教理论如何解释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带给人的困惑问题(比如技术理性对精神自由的控制问题),物联网武装起来的虚拟宗教场所带给远程信众的心理体验有何"殊相",信仰者的网络宗教生活是否会被技术逻辑"异化",教职人员如何应对网络中意见领袖的挑战等等。回答好上述问题不仅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已将届两年。讲话通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满理论新意和思想洞见,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我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创新实践中与中国宗教和宗教工作实际密切结合的典范,筑起了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一座里程碑。同时继2013年"8·19"讲话后,又一次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  相似文献   

14.
严锡禹 《天风》2016,(1):20-21
正基督教首次在中国传播的尝试始于唐朝,如何称呼这一新来的宗教,成为当时教内外的一个关键问题。初入中国,其被称为"波斯经教",因唐人以为,此宗教传自西域之波斯,因而有了"波斯僧"、"波斯寺"等称谓。天宝四年(745年)九月,唐玄宗认为必须给这一外来宗教正本清源,于是下诏,要求更名:"波斯经教,出自大秦,传习而来,  相似文献   

15.
(接《中国宗教》2021年第2期)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实践逻辑实践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对现实问题的理论认识和系统解答,体现了这一理论体系"改造世界"的能力,可以从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两个角度来阐释。(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回答了宗教领域的中国之问,即如何处理宗教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破解宗教问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一书,用了"中国"、"破解"、"创新"、"探索"等字眼,可谓国字号的大课题,但书中不少论述仅仅是作者个人从事宗教工作的感受和体会。说是"马克思没有讲清的问题,我们要讲清;马克思没有说过的问题,我们自己要说",而实际上,马克思已经讲得清清楚楚的问题,党的19号文件已经讲得明明白白的问题,作者未予领会,一说到实际工作立马难字当头。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认识中国本土的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可谓中国思想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果我们抱以国际学术视野,可以把国际著名的汉学家所提出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喻为"他山之石",并加以合理的借鉴,或许有助于我们深入发掘作为中国本土宗教文化传统的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的"真精神与正能量"。本文试以欧大年在此领域的理论探索为例来论证这一学理。  相似文献   

18.
大多数近代西方传教士都提及中国基督宗教自养,但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本文将在尝试解答中国基督宗教自养问题的这一历史之谜中,从抵制宗教渗透的角度,依次对"有限自养"说的提出、政治实质和历史启示作出说明,强调"有限自养"说的政治实质是"他治",走全面自养之路、反对宗教干涉主义才是中国基督宗教的历史正道。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1月19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清远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十几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转型研究"和"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等议题展开了深刻精彩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邪教"一词,在中国有政治和文化的特定意义。中国境内发育和活动的邪教"谱系"有三个系统:附基督教系统、附佛教系统和附道教系统。它们冒称宗教,以宗教的面目招摇撞骗,中国文化称它们为"邪教",指称它们的邪,而不是它们的"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