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五)徐向东五、总结及其他最近40年来的心灵哲学的发展始于对行为主义的反动,这是与那个时期哲学上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全面批判这种思潮相联系的,因为行为主义本来就是逻辑实证主义在心理学中的反映。对行为主义的批判也与当时的科学背景有关,那就是对心理现象的内部过程开始重视,结果便是认知主义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可是,对心理有机体的内部状态的关注带来了精神状态的本质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以及一般的心一身问题)的一系列尝试便是种种形式的同一性理论的产生。可以说,对同一性理论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的探讨,几乎占据了自60年代至今的心灵哲学论坛。这些问题诸如对同一性理论的现象性质异议、"伴随发生"的概念,以及事件的同一性和个体化的条件,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的结果,就是当今对精神因果关系的讨论,于是心灵哲学的问题处于一个更广泛的哲学背景中。对严格同一性论点的批判反思的结果便是产生了功能主义。功能主义是最近30年来心灵哲学的另一个主要思潮。它不仅被看作是一个关于精神状态的本质的理论,而且它的其他变种被看作是关于精神过程的本质的理论。当然这些变种的产生与计算机类比和复杂系统的等级结构组织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四)徐向东四:意向性与因果性作为一个同一性论点,类型同一性理论由于太强而引起了众多的异议,对这个理论的比较合理的抉择便是标志同一性理论。这个理论断言在精神类型和物理类型的标志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的存在被认为符合精神性质和物理性质的不可还原的特征。因此,标志同一性理论既避免了对类型同一性理论的现象性质异议,又避免了精神状态类型的多种实现的可能性的异议。但是,这个同一性理论是否避免承诺类型同一性理论和相关的异议,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关于事件本质的形而上学理论,取决于对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之间的关系的另一种理解,这种理解认为精神事件是伴随着物理事件而发生的。标志同一性理论以及对事件本质的讨论,是最近20年来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另一个热点。这场争论的中心人物是戴维森和金(J·Kim)。戴维森在心一身关系上的见解称为“异常一元论”(Anomalousmonism)(或“非还原的一无论”)①。按照这一观点,尽管精神类型或精神物质既不可还原为物理的类型或性质,也无彼此相关的规律,但每个个别的(标志的)精神事件是一个物理事件,这个观点的异常性表现在精神现象的因果的异常性上。  相似文献   

3.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三)徐向东三、意识和主观经验意向性质和感觉性质,构成了精神状态的本质特征。因为一个精神状态至少必须具有其中的一个性质,有的精神状态同时具有这两个性质。这些性质对于理解精神现象和非精神现象之间的区别以及各种类型的精神现象之间的差异都是关键的。可是,与对思维(Think-ing)的研究相比,精神现象的感觉方面(Seeing)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感觉性质的问题只是作为对同一性理论(包括功能主义)的异议才得到重视。总的来说,这里有两个根本问题:首先是主观经验的本质问题,然后是经验的感性方面能否在物理主义的框架内得到说明。对感觉性质的本质的分析首先涉及感觉经验的对象问题。在对感觉状态进行描述时,我们使用了那些同样应用于物理对象的词汇,如按照形状和色彩来描述视觉。齐硕姆(R.Chis-nolm)论证说,当我们把这些色彩词应用于物理对象和它们的现象(appearance)时,这些词在这两个情形中是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在他看来,一个白色的对象在合适的条件下的确呈现出我们称作“白”的现象。可是,为了避免无穷后退,我们不能认为这个白色现象也是由另一个中间的“对象”呈现出来的。而且,由  相似文献   

4.
行动的本质动机是欲望还是信念,这是道德心理学和行动哲学中的一个核心争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关系到行动的理性说明的结构,而且也在根本上涉及我们对道德动机和道德要求的本质和限度的理解。而行动的本质动机仍然是一种休谟式的动机。  相似文献   

5.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一)徐向东心灵哲学最近40年来的发展突出地体现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微妙关系,尤其是哲学与“认知科学”的关系。195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召开的跨学科学术讨论会上,由于强调研究心灵的内部过程的重要性.因而宣告了认知科学的诞生,对人类心灵本质的探究终于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从科学思想史的角度看,20世纪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对物质世界、生命现象和人类心灵的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这种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正逐渐统一起来。与量子力学一样,对心/脑的科学研究也给哲学提出了大量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而哲学对有关概念的分析和对各种方法论的批判性考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由此不难理解一般科学哲学和特殊的科学哲学在本世纪呈现出来的那种生机勃勃的局面。可以说,20世纪哲学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与科学的关系。因此W、V蒯因说科学哲学就是充分的哲学。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理解心灵哲学,我们就无法把握其本质特征和历史进程。同样,不认识到心/脑的研究在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我们也无法理解心灵哲学最近20年来在西方哲学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哲学分支的关系。所以,我们把对心/脑(min  相似文献   

6.
康德哲学是近年来我国西方哲学史界研究比较热门的一个领域。其中涉及到康德哲学的评价,康德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地位,康德的认识论研究,康德与现代哲学思潮的关系等问题。现将1978年至1987年学术界研究这些问题的情况,概述如下: 一、对康德哲学的评价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很不一致,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观点。 (1)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中第一个强调和系统论证统一性以及人的主体性、自由本质的人。他讲现象界实为建立本体界;他限定知识和必然性的范围实为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本质留地盘;他关于统一性的理论实系说明,一个真正的人或者说人的主体性,在  相似文献   

7.
民众心理学研究与当代哲学的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众心理学”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争论的热点和焦点。正如威尔逊 (R .A .Wilson)所说 :最近 2 0年来 ,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所思考的三个传统问题 (心 -物关系、心灵结构、第一人称观点 )“均会聚于一个问题之中 ,即分别被称之为常识心理学、命题态度或民众心理学的本质、地位和前途问题。”[1] 那么 ,什么是“民众心理学” ?其含义、内容、特征是什么 ?其地位和前途如何 ?研究民众心理学有何意义和价值 ?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民众心理学的形式、内容和实质“民众心理学” (FolkPsychology ,以下…  相似文献   

8.
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说明”的研究走向郑祥福(浙江师范大学)科学说明,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争论十分激烈的领域。从亨普尔和奥本海姆开始到现在,科学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关于科学说明的观点,彼此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特别是本世纪50年代之后,这个问题更成为人们...  相似文献   

9.
车仁锡  陆象淦 《第欧根尼》2011,(2):109-128,162
超越文化的相异性 试图界定今天的多元文化世界的一切哲学争论,一般均围绕相关地区的各种不同世界观之间的比较而展开。看来,在考察可公度性还是不可公度性问题上的不同哲学传统的比较方法中,有两种不同观点相互冲突。第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能以有效说明的方式比较它们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极其深刻,所以它们是不可比较的。而在第二种观点看来,不论何种文化传统,其基本内核是可以认同的,而且不管是哪种文化,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虽然这个基本内核可能具有不同解释,但它提供了各种文化之间对话或交流的一个必要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以批判的方式概述行为主义者反对内省的斗争,涉及的范围是心理学的和哲学的行为主义者。从历史上看,这两类行为主义者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互相影响,而且提出的问题和所设想的解决办法也相同。但是,当哲学行为主义者对内省的批判得到了哲学界的认可时,心理学行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开始,探讨了松果体在身心交互中的重要地位,并分心理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三个阶段,描述了心理学回答"心灵如何被感知"的两条途径:心灵内省与行为反映。最后,文章特别描述了新近发现的镜像神经元,认为它可能是当代心理学体系内的"笛卡尔式松果体",是沟通身体活动与心理状态、自我与他人心理状态的桥梁。未来,镜像神经元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可能与松果体在笛卡尔体系内的地位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12.
第9届维特根斯坦国际专题讨论会的主题是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或译心智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详细地讨论过的问题包括:心身问题、心灵哲学的传统问题和心理学哲学。 1.心身问题什么是心身问题?“心灵”(mind)一词有多种非常不同的用法,这一事实导致了现代讨论中的某种混乱。对这个词,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五种不同的用法,因此心身问题至少有五种意义。 (1)我们可以象笛卡儿使用“mens”一词那样使用“心灵”一词,让它指称具有心理属性的东西,亦即指称那种能思想,能感知,能相信和能欲求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是用“心灵”这个词意指“人”这个词所意指的东西,因而该词表示的就是你和我这样一些实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试图说明一个人的行动时,在行动(actions)和纯粹的事件(haPPenings)之间进行区分是必要的。行动必须有它们自己的内在原因,但不是一切内在产生的运动都是行动。行动的概念必须与理由(reasons)的概念相联系。在日常的心理学中,一个行动是通过诉诸信念(belief)和需求(desires)来说明的。例如,我们说李四推开窗户,因为他想呼吸新鲜空气,而他相信打开窗户便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这里,我们是借助于李四的这两种精神状态(信念和需求)以及它们的语义内容来说明李四的行为的。这样,一对特定的信念和需求便构成了一个行动的…  相似文献   

14.
(三) 哲学的目的康德指出,关于哲学有两种不同观点:学院派观点(schulbegriff)和世界的观点(conceptus cosmicus,Weltbegriff)。学院派观点虽然主要是在狭窄的学院圈子里的思想,但当时仍占统治地位。这种观点着眼于知识体系,把哲学只当成一门科学,目的不外是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因而只是要求逻辑上的圆满。从世界的观点看,哲学的目的不在于它之为一门科学,每个人都必然对之关切的。  相似文献   

15.
图式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基础概念,它被用来说明知识是如何得到和表征的这个问题。为了更加清晰明确地解释和说明图式这个概念及其意义,本文试着阐述、分析在心理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三种图式思想:近代德国批判哲学创始人康德的先验图式说,发展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反射图式和认知结构理论,以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观,并且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一争论的缘起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关于世界的经验,这种经验以某种方式表征世界从而具有内容,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关于经验内容的性质问题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论。争论的一方即非概念论者认为有足够的理由和自然科学的实验来论证经验内容是非概念性的;另一方即概念论者认为经验内容要为信念或知识起到辩[1]  相似文献   

17.
人的认识的本质问题是认识论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论在全部哲学史上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如此,这个问题至今尚未取得一个公认的看法。对于一般哲学说来,作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的,唯物主义形式和唯心主义形式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得出关于认识的本质的一致观点是可能的和必要的,然而这一点并没有实现。在这个问题上有着几种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其中某些观点是极其错误的。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现实在人的头脑中的任何反映。结果,认识同意识绝对等同起  相似文献   

18.
关于语言与心理的关系问题,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同的争论。本文试图根据大量现代科学实验研究的材料,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以论述和分析,以期对这个涉及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出必要的阐明。一、语言表达心理而又调节心理语言是用来表达心理的。我国汉朝的杨雄说:“言,心声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的  相似文献   

19.
注重历史问题是德国近代哲学的一大特征。但细究起来,这种关注又可依其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类型。其一是从赫尔德到黑格尔的运动。它试图对人类总体的历史发展做出说明,试图指出历史的本质和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古典历史哲学。”其二是以狄尔泰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的思想运动。它的经典命题是,“历史科学如何成为可能?”仅从这个问题的形式也可以看出,它是要比照康德,为历史科学或精神科学奠定认识论—方法论基础。其三是以海德格尔为宗师的存在主义—解释学运动。它所关心的是,人的此在和人的知识的历史性质问题,即所谓的历史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鲁宾逊在最近哲学季刊上的一篇文章中认为,在休漠《人性论》一书中关于因果关系的两种定义并不是定义,而是一种根据经验的心理学论述即已经被确定的内容的定义。他的这个命题我不能接受,尽管他的那些次要的论题即(a)详细阐明了休漠所谓的“哲学关系”和“自然关系”,()与史密斯相反,休漠支持因果关系的“统一性”观点确实是合理的。因此我希望(I)能够解释为什么鲁宾逊的主要命题不能真正说明休漠的两个因果关系定义,(巨)并证明他的结论并不是来自他自己的论述(巨)试图解释体漠关于“因果关系”的两个定义,这可以较真实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