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面孔知觉时表情或性别信息加工优先性的问题,要求被试对不同时长窗口中呈现的一系列面孔刺激的性别或者表情做出判断。两类任务的排列设置分为完全随机(实验一、二)和随机区组(实验三)。结果一致发现在面孔刺激呈现时间为12ms和50ms时,面孔表情信息识别比面孔性别信息识别更准确。由此推论,面孔知觉中面孔表情信息加工优先于面孔性别信息加工。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识别-判断"的实验范式考察面部表情识别和性别识别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使用2(任务:表情判断、性别判断)×2(图片表情:积极表情、消极表情)×2(图片人物性别:男性、女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因变量,探讨人脸图片中性别和表情效价信息加工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个体对积极表情的识别速度和准确率都好于消极表情;研究中出现了同性别偏向现象,女性被试对女性面孔的加工速度更快;面孔表情和面孔性别加工间存在交互作用,表情加工对性别加工产生了影响,未发现性别加工对表情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往研究发现眼睛注视方向知觉受面孔表情的影响,愤怒面孔相较于恐惧面孔更倾向被判断为看着观察者。虽然研究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但目前尚不清楚愤怒和恐惧表情在注视方向知觉中的这种差异影响到底来自于面孔的结构信息还是物理特征信息。本研究采用注视方向辨别任务,计算直视知觉范围(The Cone of Direct Gaze,CoDG)为因变量,分别以直立,倒置及模糊图片为实验材料,试图通过分离面孔结构信息和物理特征信息,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在保留面孔全部信息的情况下(实验1)愤怒面孔的CoDG大于恐惧面孔;在破坏结构信息加工,只保留特征信息加工的情况下(实验2))愤怒和恐惧表情在直视知觉范围上的差异消失了;在削弱物理特征信息加工,保留结构信息加工的情况下(实验3)二者在CoDG上的差异又复现。本研究结果说明不同威胁性面孔表情对眼睛注视知觉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二者在与情绪意义相关的结构信息加工上的不同,而二者非低级的物理信息上的差异,支持信号共享假说和情绪评价假说对威胁性面孔表情与注视方向整合加工解释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如何揭示情绪性面孔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的热点课题。以往研究主要采用单独面孔表情作为情绪诱发或呈现方式, 但对群体情绪知觉与体验的关注极其缺乏, 而群体面孔表情作为群体情绪的主要表达方式, 亟待深入关注。因此, 本项目将采用群体面孔(面孔群)表情作为群体情绪刺激, 拟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核磁共振(fMRI)以及经颅磁刺激(TMS)等技术结合行为研究, 尝试从情绪信息(效价和强度)、朝向信息(正面、侧面、倒置)、完整性(局部呈现、完整呈现)、空间频率信息(完整、高频、低频)等方面探明群体面孔表情加工的时间动态特征和大脑激活模式。这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和深入了解群体情绪识别的一般规律, 对于更好地优化社会互动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彬星  张智君  孙雨生 《心理学报》2015,47(10):1201-1212
对于面孔性别与表情的关系, 目前的理论尚不完善。而众多研究证据表明, 面孔熟悉度与面孔性别及表情的加工均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基于Garner范式考察了在不同面孔熟悉度下面孔性别与表情的相互关系。共包括4项实验:实验1, 面孔刺激的身份陌生且不重复, 刺激在Garner范式的控制组和正交组中均仅呈现一次, 面孔熟悉度低; 实验2, 除面孔刺激的身份重复外, 其余均同实验1, 面孔熟悉度中等; 实验3, 面孔刺激的身份陌生且不重复, 但分别在控制组和正交组中重复呈现多次, 面孔熟悉度高; 实验4, 通过面孔学习增加面孔的熟悉度, 以直接验证面孔熟悉度的增加对面孔性别与表情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陌生面孔, 表情单向影响面孔性别的加工; 随着面孔熟悉度的增加, 面孔性别与表情之间出现双向的影响。因此, 面孔熟悉度对面孔性别与表情的相互影响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探讨群体信息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1)周围面孔的情绪状态影响个体对目标面孔情绪的识别,两者情绪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不一致时的反应时,且面部表情识别准确性更高。(2)群体信息会调节周围面孔情绪对目标面孔的影响,进而影响面部表情识别。具体而言,群体条件下,个体对目标面部表情的识别受到周围面孔情绪状态的影响,相比周围面孔情绪与目标面孔情绪不一致,两者情绪一致时,即符合个体基于知觉线索建立的群体成员情绪具有一致性的预期,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性更高、速度更快;而非群体条件下,个体则不受周围面孔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个体能够基于互动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识别面孔情绪,群体存在时,会建立群体成员情绪具有一致性的预期,进而影响面部表情识别。  相似文献   

7.
廖国锋  沈政 《心理学报》1993,26(3):49-54
用线条描绘的图形作为刺激材料,A为老鼠,C为老头,B为双关图(ambi-guous figure)。图形按两种顺序:A→B→C(Ⅰ)和C←B→A(Ⅱ)向被试呈现,每次呈现时间100ms。被试按刺激呈现方式分成两组,每组20人。被试接受图形的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s),B图呈现后要求被试报告观察内容。对主观报告考验,发现双关图在Ⅰ呈现方式中作为非面孔刺激(老鼠)被认知,在Ⅱ呈现方式中作为面孔刺激(老头)被认知。ERPs分析表明,双关图作为面孔刺激被识别时,T_3、Pz的P_2波潜伏期比双关图作为非面孔刺激被识别时分别延长6.09ms和7.39ms,波幅没有显著差异;双关图作为面孔刺激时T_3、T_4、Pz和Oz的P_3波的潜伏期比双关图作为非面孔刺激时延长约15ms;波幅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张美晨  魏萍  张钦 《心理学报》2015,47(11):1309-1317
为考察阈上、阈下不同面孔表情下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 实验以阈上和阈下面孔的不同注视朝向为提示线索, 同时变化面孔表情, 要求被试迅速和准确地对随后出现的靶刺激(大写字母)的呈现位置做出判断。结果显示, 在阈上呈现条件下,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显著, 且该效应不受面孔表情的影响。在阈下呈现条件下,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显著, 但该效应受到了面孔表情的调节, 表现为在注视线索无效时, 判断目标位置所需反应时在正性、负性面孔表情下显著长于中性面孔条件。上述结果说明, 阈上知觉时, 面孔表情虽被清晰感知, 但个体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使其被忽略, 因而未能影响个体的注意偏向; 阈下知觉时, 面孔表情得到自动加工, 并影响了个体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了语言范畴影响面部表情知觉的时程及大脑偏侧化特点。采用从快乐到恐惧渐变的4张人类面孔表情图片为实验材料,以分视野呈现刺激的oddball范式设计脑电实验,并以分心任务使被试不注意实验表情图片之间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表情知觉诱发的ERP成分N1和N2上均出现了偏右视野-左脑表情范畴知觉,即在右视野呈现的条件下,范畴间偏差刺激比范畴内偏差刺激诱发了更大的vMMN效应,而在左视野呈现的条件下,两类偏差刺激诱发的vMMN效应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表情范畴知觉发生在表情知觉的早期感觉水平加工及后知觉加工阶段,且具有偏右视野-左脑特性,提示语言范畴会同时影响早期、注意前表情知觉及后知觉加工,支持了沃尔夫假说。  相似文献   

10.
面孔知觉中, 面孔性别与表情的加工有不同的机制。Bruce和Young (1986)及Haxby, Hoffman和Gobbini (2000)的面孔知觉理论虽然对表情加工也较为关注, 但对面孔性别加工机制的解释却较少, 也未能明确面孔性别与表情的相互关系。当前关于两者是否独立加工尚无明确结论, 但更多证据支持它们相互影响。我们认为, Garner范式下面孔性别与表情加工的研究可能忽略了面孔熟悉性因素。同时, 面孔适应范式为该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 文章对于两者相互作用的机制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新近研究结合日趋成熟的标量计时模型及神经学相关依据提出,情绪诱发的生理唤醒会加长主观时距,而注意唤醒会缩短主观时距,且各自有不同的发生特点。本研究选取3、5、8岁被试,系统探讨了800~3200ms范围内,儿童在高兴和生气两种面孔表情刺激下的时距知觉特点,并以中性面孔表情作为参照。研究发现:(1)3~8岁儿童都已具备明显的时距知觉,但时间敏感度随年龄的增加而提高;(2)3~8岁儿童时距判断均会受到情绪的干扰,情绪刺激下的主观时距长于中性刺激下的主观时距;(3)3~8岁儿童生气表情下的主观时距长于高兴表情下的主观时距,生理唤醒效应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探讨情绪性面孔的知觉和表象过程中,不同类型线索表情的启动效应,并关注不同类型表情表象难易的差异。选取NimStim数据库中20位演员的愉快、愤怒和中性表情作为启动刺激,随后呈现同一演员不同表情的图片,或通过颜色提示被试对不同表情进行表象,并同时进行表情类型判断。研究发现,情绪性面孔知觉与表象任务中均存在启动效应,之前呈现的线索面孔将会对接下来呈现的相同效价的面孔产生启动效应,对相反效价及中性面孔产生抑制; 在平衡不同类型面孔可能存在的启动效应后,正性、负性及中性表情是同样易于表象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同时和继时实验任务,探讨语言表征在颜色类别知觉中的作用.实验一刺激同时呈现,被试表现出类别知觉效应,但效应不受语言干扰影响.实验二刺激间隔呈现,被试表现出类别知觉效应,效应在语言干扰时消失.实验三采用继时任务,没有语言干扰,在刺激呈现间隔(SOA)小于300ms时效应不显著,大于等于300ms时效应显著.研究提示类别知觉效应的机制取决于任务要求和被试无意识的认知策略.在同时任务中效应来自知觉过程本身,在继时任务中效应来自语言编码.继时任务中效应量随SOA变化,说明语言表征由上至下地影响知觉加工,类别知觉是一个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张馨  蒋重清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8):1340-1347
人们在比较长时间地知觉加工面孔中的性别、表情、种族、年龄等信息时, 会产生适应现象, 即对这些信息的变化更加敏感, 甚至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面孔知觉错觉。研究者创设了适应范式(adaptation paradigm)用于面孔知觉研究, 大多集中于探讨面孔各个维度知觉上怎样出现适应效应, 发现面孔适应效应受制于多种因素, 最近几年研究焦点转向了对面孔属性间关系的探索。未来研究尚需要加强面孔知觉适应的过程研究以及提高面孔适应研究的生态效度等。  相似文献   

15.
面孔社会知觉指知觉者基于面孔所有者的面孔信息对面孔所有者的人格特质等进行知觉推断的过程。表情是人们进行面孔社会知觉的关键线索之一。表情可以单独通过本身的局部特征和结构信息影响面孔社会知觉, 还可以通过对知觉者的情绪诱发或表情传达的行为倾向性来影响面孔社会知觉的结果。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多种表情类型的组合及特定表情(伪装表情)高频出现以及知觉者判断人格特质存在主观性, 未来研究要加强多种表情类型对面孔社会知觉的影响研究, 还要进一步将知觉者因素作为未来研究的变量。  相似文献   

16.
张晓斌  佐斌 《心理学报》2012,44(9):1189-1201
从个体建构研究视角出发, 考察了基于面孔知觉的刻板印象激活过程。实验一比较了性别分类判断、启动范式以及同时呈现范式下刻板印象匹配性判断三者所用反应时的差异, 结果发现, 后者显著地大于前二者, 且等于前二者之和; 面孔倒置呈现使同时呈现范式下刻板印象匹配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显著增大, 但其对启动范式中刻板印象匹配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没有影响。实验二基于同时呈现范式, 通过不同程度的面孔变形来操纵性别类别提取的难度, 更精确地探讨了基于面孔知觉的社会类别信息提取过程对刻板印象激活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从面孔中提取类别信息难度的增加, 刻板印象激活所用的反应时也逐渐增大。研究结果证实了研究者所提出的刻板印象激活两阶段模型, 即基于面孔知觉的社会类别提取阶段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阶段, 证实社会类别激活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是两个分离的过程, 以社会类别信息提取为目的的面孔知觉对刻板印象的激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动态面孔表情优势效应是指较静态面孔表情而言, 个体在识别动态的面孔表情时表现出较好的识别能力。动态面孔表情优势效应的心理机制主要涉及增强的构形加工、补偿角色和面孔模仿能力。此外, 该优势效应的神经网络则由核心的神经网络和扩展的神经网络组成, 前者主要负责早期的知觉编码和刺激的运动加工, 而后者与个体的面孔模仿能力、刺激的动态表征等有关。今后的研究应集中在完善延伸的神经网络、拓展其心理机制; 开展动态面孔表情优势效应的发展性研究; 考察面孔表情的刚性运动特征; 注重在虚拟现实环境下研究动态面孔表情的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为探讨自闭症儿童在不同面孔遮蔽部位和不同面孔表情下的性别识别能力,本研究选取自闭症、智力障碍和普通儿童各21名对240张面孔表情图片进行性别识别。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的性别识别正确率显著低于普通儿童,且表现出对中性和高兴表情的识别优于生气表情,同时在遮蔽眼睛时正确率最低。研究认为,自闭症儿童的总体性别识别能力偏低,且受面孔遮蔽部位和表情类型的影响显著,在面孔表情加工过程中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局部加工特征。  相似文献   

19.
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面孔识别的加工过程。在实验一中,通过记录被试识别面孔图片和非面孔图片时的即时加工过程,考查被试在知觉面孔与一般物体时的眼动差异。在实验二中,考察被试在知觉熟悉面孔与陌生面孔时的眼动差异与时间进程的差异。结果表明:(1)个体在加工面孔时倾向于首先在双眼间平移而后向嘴巴运动,完成面孔识别,而在识别物体图片时则没有固定的运动轨迹。(2)在知觉熟悉面孔时被试倾向于只注视眼睛,而在知觉陌生面孔图片时则与实验一的面孔图片眼动轨迹相似。  相似文献   

20.
知觉负荷理论认为,当前任务知觉负荷的高低决定了选择性注意过程中的资源分配状况。面孔加工具有特异性,不论知觉负荷的高低,作为干扰刺激的面孔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工。不过面孔的表情和面孔的注视方向可能会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其中,面孔的负性情绪相比正性和中性情绪,较少受知觉负荷的影响;正性和中性情绪相比负性情绪,更易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面孔直视的注视方向不需要主观注意,较少受知觉负荷的影响;非直视的注视方向则容易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今后可将研究范围拓展到种族、性别、年龄等范畴,探讨不同知觉负荷条件对于这些面孔信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